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智慧:获取人才,广罗严选,教育责罚

曾国藩智慧:获取人才,广罗严选,教育责罚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求才篇获取人才须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收罗人才,二是用人必须谨慎,三是要经常加以教育,四是对他们的过错要严加责罚。传说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间,并没有意志消沉。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收买商朝的奸臣,请他在纣王面前求情。据说,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已经控制在周文王的手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封侯后,各诸侯国定期朝拜,如数纳贡。

曾国藩智慧:获取人才,广罗严选,教育责罚

第二章 求才篇

曾国藩语录】

获取人才须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收罗人才,二是用人必须谨慎,三是要经常加以教育,四是对他们的过错要严加责罚。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那些慧眼识人,重贤爱才的人也很多。先说商朝末年,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国名叫周的强国。周的祖先姓姬,历史很悠久,最初的根据地是邰(今陕西武功),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以后世世代代承袭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夏朝末年,社会动荡,农业衰落,周的祖先就西迁到现在的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带,渐渐发展形成了部落。商朝后期,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因周族遭受西北方的戎族和狄族的侵扰,率领族人从岐山北边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上居住,并且在那里建筑城邑房屋,开垦荒地,设置官吏。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迅速增加了周部族的实力,周族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古公宣父的儿子季历在位时,周的势力强大起来,统治着黄河流域,并且逐渐东扩,成为威胁殷商的强大力量。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后来有名的周文王。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敬老爱幼,对国人也很爱护,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敬重有本领的人,他选贤任能,请他们帮助他治理国家。许多有本领的人纷纷来投奔他,因此他手下聚集了许多博学之士和勇敢的战将,控制了黄河西岸一带的部落。

殷纣王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就找个理由把周文王找来,囚禁在美里前前(今河南汤阴西北)。传说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间,并没有意志消沉。他潜心研究了伏羲氏的占卜之学,并对它做了深入的探讨,写成了《易经》。《易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收买商朝的奸臣,请他在纣王面前求情。纣王很贪财,又喜欢美女。他得了礼物,听了奸臣的话,释放了周文王。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决心要报仇雪耻,推翻商朝。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运筹帷幄、掌控全局的人,协助他实现灭商大计。因此,他求贤如渴,处处留意这件事。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只见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念叨:“快上钩,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怪了!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上面也没有钓饵,而他的钓钩是直的,并不像一般的鱼钩。文王看了很奇怪,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汤阴)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志向高远、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商朝的君主昏庸,臣子中真正为国的没有几个。而且纣王荒淫无道,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国人死活,更用酷刑杀害忠良,其统治不会长久了;只要有一位英明的君主,振臂高呼,天下一定云集响应,推翻商纣不会费什么事。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由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文王觉得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自己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得力的助手,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人吗?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现在天下大乱,君主昏庸,民不聊生,请您来帮助我安定天下吧!”说完,文王邀请姜尚一同上车,把姜尚接回了都城。

文王很快重用姜尚,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又任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

姜太公果然不负文王的期望,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辅佐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在国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并联合友邦,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犬戎、密须等部族,征服了耆、阁等小国家,并吞并了与商朝结盟的崇国,在崇国的地域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迁都以后向东发展。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国力已十分强盛,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族的老家(今陕西、甘肃一带),东北拓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今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张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已经控制在周文王的手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周公,乃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名旦。他最早被封在周地(今陕西岐山东北),因此,就称他为周公。他不但为人忠诚,且很有才能。周武王即位后,始终重用周公为辅佐。周公跟随着周武王,历经多年征战,灭亡殷商,建立周朝

武王伐纣成功,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得到加强,周武王实行了封侯制,即把自己的王室成员、有功之臣封为诸侯来分管各部地区。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候天子的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诸侯世代相袭,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

武王把在东征灭殷之战中功勋卓著的军师姜太公封在营丘(今山东临淄),称齐国;封弟弟周公旦曲阜(今山东曲阜),称鲁国;封弟弟召公于燕国(今北京一带),称燕国。周武王把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安排在商朝的旧地,也就是一个诸侯国,让武庚去治理他们。武王想用这种办法,化解商朝旧奴隶主贵族的敌对情绪,保持天下的安定。可是把一块地方交给武庚去统治,也不是很稳妥,于是周武王又把商朝的旧地划分出两块来,让自己的两个弟弟鲜、度去管理,以便就近监视武庚,防止他作乱。鲜的封地被定名为管国,所以历史上就把鲜叫作管叔鲜;度的封地被定名为蔡国,历史上就把度叫作蔡叔度。

分封完毕,诸侯们就分别前往封地了。周公正准备行装,要到鲁地就封,辞行时发现武王神情沮丧,闷闷不乐,急忙问候,才知道武王不愿让几个心腹重臣离开。他想了一下,也觉得周朝初建,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确实需要留在武王身边辅佐,于是就留在武王身边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前往鲁国就封。

封侯后,各诸侯国定期朝拜,如数纳贡。西周王朝繁荣昌盛,奴隶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周武王在完成了灭商建国的大业后,积劳成疾。临终前,他把年幼的儿子姬诵和军国大事托付了周公。

周公为武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了,然后又把诵扶为天子,就是周成王。因为成王还没有成年,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周公代理。

周公天资聪明,才华出众,从小又是在先王周文王身边长大,接受了文王的言传身教;另外,武王生前与他关系密切,感情极深,所以如今周公管理起国家大事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尽心竭力。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想尽一切办法招贤纳士。为了接待贤能的人,他经常忙得不可开交。有一次,周公正在洗头发(古人不剪发,头发留得很长,所以洗的时候很费事)。他刚把头发浸湿,外面来人有急事要报告。周公连忙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出去接待,办完事再回来接着洗;洗到一半儿,又有人来报告,他还是握住湿头发出去。忙着办完这些后,他才有空把头发洗完。

周公正在吃饭,刚把一块肉放进嘴里,外边有客人来访。他马上把肉吐出来,起身去接客人。一顿饭的工夫,来了三次客人,周公就连吐了三次饭菜。成语“握发吐哺”就是这样来的。家人在一旁见了心痛地说:“您不能吃完饭再会客吗?”周公摇摇头说:“这些宾客来访,不是有紧急事务,就是有好的建议。我恨不能马上听听,怎么能怠慢了人家呢?”就这样,周公为了周朝的大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谁料他这么鞠躬尽瘁地办事,可还有流言蜚语攻击他。

有一天,周公得到手下的报告:“周公啊,现在外面流言很多,说您独掌大权在握,要把您的侄子赶走,自己称王。”

周公听了,又惊又气,问道:“这是谁说的?”

原来,这是管叔鲜和蔡叔度散布的。他们怕周公这样下去会成为国君,对他们有所不利,所以造谣来攻击他。

周公遭到了诽谤,处理国家大事时更加勤勉,一面恳切地对人解释。他对姜太公、召公等人说:“先王灭纣之后,就希望国家能长久太平。现在刚刚立国,武王英年早逝,成王年纪还小,倘若有个什么闪失,我怎么对得起祖宗呢?我的作为,完全可以摆在天日之下,没有一点儿私心呀,希望你们相信我。”

周公的一片诚心感动了太公、召公等人,不再对他有所怀疑了。人们见太公、召公都相信周公,又见他为国家办事确实尽心尽力,也都不管叔鲜和蔡叔度的谣言。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却认为有机可乘,便来串通管叔鲜和蔡叔度,叫他们和自己一起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天下恢复商朝,原来的一些诸侯国也乘机起兵反周。周公临危不乱,果断地下令出兵平叛。经过三年艰苦的战争,平叛终于取得胜利。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鲜兵败自杀,蔡叔度做了俘虏,被流放到远方去了,他们都得到应有的惩处。周公又攻取了那些原诸侯国,使周朝的疆土大大扩展了,周的势力到了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这场战争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使得周朝初年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东征胜利后,周公认为发生这次叛乱的主要原因是镐京的位置太偏于西部,远离商殷那里得来的土地太远,不利于对那里进行管理,所以决定在东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经过占卜,周公认为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在洛邑建造一个新的都城——“东都”。

周公严格恪守文王、武王的遗训,节俭办事,不搞铺张,所以东都的规模虽然很宏伟,但是其中绝没有为追求享乐而建造的场所。它的内城是九里见方,外城是二十七里见方,光是内城的面积就有八十一平方里,一共花了九年多时间才建成。周朝从此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原来的都城镐京称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的根基所在;新建成的东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作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重镇的东都由周公坐镇。从此,周朝长期稳定的局面开始形成。

周公为了周朝的事业,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制定了许多法令,礼法是维系统治者内部等级制度的,而刑法主要是用来镇压人民和奴隶的。周朝实行了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稳定了。周公死后,周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他葬在文王陵和武王陵附近,以此彰显周公辅佐三代天子,强盛周朝的丰功。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与贞观时代一批出类拔萃的朝臣们缔造的“贞观之治”一直被后人所讴歌。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之一,就是广开才路,任用贤能,而在用人上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计较恩仇亲疏。在贞观的朝臣中,有隋炀帝的旧臣,也有起义军的首领,有王世充的部将,也有先太子建成的谋臣。只要有贤能他都予以重用。

开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勤奋地治理国政。一次,他和大臣魏徵说话,问道:君王怎么做才能“明”,什么样才是“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非常赞同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封建时代,把君主听取不同意见,评价正误,然后实行正确的意见,叫作“纳谏”。唐太宗很注意纳谏。在这方面是个做得好的君主。有一次他对大臣说:“我少年的时候就喜爱射箭,收集到几十张好弓,认为再也不会有比这些更好的弓了。前些日子,拿去让制弓的师傅看,可他们说全不是好弓。我问为什么这么说。他们说,制弓的木心不直,材料的脉理都邪,弓确实硬,但射出的发箭却不能直。让我知道了自己以前鉴别的不精。我以弓箭夺天下,却还不能真正分辨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那么大,我怎么能把所有事都弄懂呢?”

真正的人才都是有一定的脾气的,他们大多清高,不乐为庸主所用,更不屑与轻视他们的人为伍,这就需要伯乐们有诚心与耐心。而历史上的成汤求伊尹、魏文侯求段干木、刘备三顾茅庐,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夏朝势力日渐衰落的时候,商国开始强大起来。商国是夏朝的属国,领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据说其始祖是帝喾的小儿子,名字叫作契。契因协助大禹治水出了很大的力,舜为了表彰契的功绩,赐他姓“子”,并将“商”这个地方作为契的封地。后来,子契就在封地建立了一个小国家,叫商国。当夏桀做夏王的时候,一个叫作汤的人在商国掌管国事。商汤看到夏桀荒淫无度,凶狠残暴,人民都生活在苦难当中,就暗暗下决心要推翻腐败的夏朝。商汤观察形势,见夏朝已经被桀折腾得国力虚弱,国民离心,就想乘此良机,联合对夏桀有仇恨的小国攻打夏国。为了将来进军方便,他把王都迁到了亳(今河南郑州附近)。当时,商国不仅畜牧业发达,农业也发展起来了,国库中储藏着不少粮食。如果有邻国发生灾难,商汤就主动救济,因此商国和各友邻的小国关系都很好。商汤听说伊尹是贤能之士,伊尹每日耕作桑田,细心养蚕,还潜心读书,研究尧、舜、禹等英明先王的治国之道。成汤派使者带着重礼前去聘请伊尹,伊尹婉言谢绝了。商汤对伊尹的一请不就并不灰心,派使者带更多的礼品,再次去请伊尹。伊尹对于商汤的再次聘请虽有些惶恐,但还是推托了。

有一次,商汤和几个大臣们到城外去玩。走到一个小树林里,看到一个老人正在林中布设捕鸟的网。老人在四面支好网,拜了几拜,嘴里喃喃祷告道:“无论是空中落下来的,还是四面八方飞过来的,但愿都能落入我的网里。”商汤在一旁看到这种情景,忙走上前去说“唉,不行啊!你把鸟儿都捕尽,哪不是会灭绝它们吗?太残忍了!”说完,他把老人布下的朝南、北、西方向的网收起,只留下朝东一个方向的,然后学着老人的样子,也拜了三拜,祷告道:“林中的鸟啊,你们自由地飞翔吧,朝哪里飞都可以,可千万不要朝东,钻到我的网里。”商汤的这一举动和这番话很快就流传到国人那里,人们都说商汤对天上的飞鸟尚且如此仁慈,更何况对国民百姓呢?这“网开三面”就是“网开一面”这个成语的由来,用来比喻要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物。

伊尹听说了商汤的仁慈大德,礼贤下士。现在看到商汤能够屈尊来聘请他这个农夫,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便欣然从命,随使者来到商都亳。商汤非常高兴,亲自出迎,并留下伊尹帮助自己治理国政,把他聘为右相。伊尹帮成汤发展农业,屯集粮草,铸造兵器,加紧操练亲兵。

夏桀不知怎么听说了汤在商国勤政爱民,和睦邦交,准备进攻夏国的事,于是夏桀就设计把汤骗到了夏国,软禁在夏台(位于今河南禹州,又称钧台)。商国的右相伊尹设法营救汤,送去了很多珍宝及十名美女给夏桀。夏桀见了美女和珠宝,原先的怒气早到了九霄云外,以为商国还是臣服于自己的,就把商汤放回来了。

商汤死里逃生,更增加了对夏桀的仇恨。他在夏国被囚禁了一个时期,对夏王朝的腐败情形更加了解。回国后,他不仅更坚定了诛灭夏桀,拯救人民的决心,并且更加努力地加快了伐夏的准备工作。

商汤回到商国,派人去劝说那些受夏朝控制的小国归顺商国,反叛夏朝,又消灭了那些一意孤行跟随夏朝的小国;同时,商汤在国内对百姓更加爱护,加强商国对国民的凝聚力,以便在攻打夏桀时得到国人的支持,听从他的号令。

商汤做好准备工作后,就成立了讨伐夏国的联军,出兵进攻夏国。临行前,商汤全身披挂,在几个武士护卫下,登上高台大声说道:“诸位将帅、武士们,我并不愿意兴兵打仗,实在是因为夏桀罪恶累累,是上天命令我们去消灭他。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听天命,而放纵了夏桀。现在,就连夏国的臣民也对夏桀恨之入骨,他的命令已不被夏人听从。所以我必须去讨伐他,拯救苦难中的夏民。你们要同心协力,听我的话,完成上天交给我的使命,我将重重赏赐你们。你们要相信,我是不会食言的。如果你们不听我的命令,不努力作战,我就要重重惩罚你们。”

商汤讲完,就率领讨夏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夏国进军了。夏桀听说商汤出兵来攻打自己,连夜调集军队,设下几道防线来保卫都城。只见商军兵强马壮,军威赫赫,而夏国的军队久不上战场,平日又没有进行严格的训练,军纪涣散,无心作战,所以两军刚一相遇,夏军的防线就被突破。夏国的军队不堪一击,四散溃逃。夏桀看到大势已去,便灰溜溜地带着几个护从,逃出战场,向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逃窜,商汤带领部队紧追不舍,终于在南巢将这个作恶多端的暴君俘获。商汤本想杀死夏桀,以平民愤;但转念一想,自己一向以宽厚仁慈著称,要是杀了桀,民众会对他有别的看法,况且对现在已成了阶下囚的夏桀杀也无益,留着又何妨?于是,商汤就把夏桀囚禁在南巢,自己班师凯旋回毫城了。

随着商汤的建立,夏朝也就彻底灭亡了。计算起来夏王朝自夏禹建国,传了十六个国王,延续了四百多年,到夏桀这一代,就灭亡了。那个亡国之君夏桀,被软禁在南巢,郁郁寡欢,过了几年,也就死去了。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即距今三千七百多年以前,商汤正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

关于伊尹的故事还有另一个说法。商汤灭亡夏朝、建立商朝,有一个得力助手,就是把他从钧台营救回来的右相伊尹。伊尹名挚,原是商汤的岳父有莘氏家里的奴隶。有莘氏嫁女给商汤的时候,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到了商汤家里。

伊尹刚到商汤家里,商汤并没有发现伊尹是个人才,只是让他在厨房里干活。怀才不遇的伊尹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本领的人,便想了一个办法。伊尹有一手做菜的好手艺,他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候却故意做得没滋没味的,好让商汤生气而找他。有一天,商汤果然被那没滋没味还炒煳了的菜激出火来,叫来伊尹,要他说明白。伊尹就利用这个机会,用炒菜打比方,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火候也掌握得合适,菜才能好吃又有味。治理国家也和做菜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沓懒散,只有张弛有致,才能把事情办好。”伊尹这一番以菜喻事,果然触动了商汤的心事。商汤发现自己厨房里居然有这样的人才,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伊尹为报达商汤的知遇之恩,帮助商汤筹划进攻夏朝的大计,还在危急的时刻营救商汤脱离了夏桀的囚禁。使商汤得以完成灭夏朝、建商朝的功业。

商朝建立初期,各种典章制度,也是伊尹帮助商汤制订的。制度规定官吏一定要勤勤恳恳地工作,要忠于王室,不怀二心,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责罚;又制定了十多条法规,人们犯了罪会受到惩处,甚至于罚作奴隶。因此,商朝初期的官吏都不敢胡作非为,政治上比较清明,经济发展的也挺繁荣。商汤死后,商朝的第二代、第三代君主,也受到过伊尹的辅佐,帮助他们兴利除弊,管理好国家。据古书上记载,有太甲在伊尹的督促下改过自新的事情。

商汤建立了商朝,在位三十年就死了。商朝的继承法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才传位给儿子。商汤没有弟弟,长子太丁应继位国君,可是太丁比父亲死得还早,所以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这时候由开国元老伊尹做主,由太甲继承了王位。太甲是太丁的儿子,商汤的孙子。

太甲继承了王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对于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做,都说得清清楚楚。还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徂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的规矩行事,不能背弃祖训,爱所欲爱。

太甲读了这些文章,开始时也能按伊尹的教导行事,小心谨慎地遵守祖宗留下的规矩。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认为一切应当由他说了算,否则枉为一国之君,被那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来管着了。他肆意妄为,不听伊尹的规劝,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他居然学夏桀的样子以暴虐的手段对付老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

伊尹自然不能容忍太甲破坏汤王留下的清纪。他先是一再规劝,希望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后来看到太甲屡教不改,伊尹就把他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偃师)去。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见朝中无主,就自己执政,管理起国家来。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祖父商汤的坟墓与他朝夕相伴。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与普通人的墓差不多,墓地上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祀之用。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违犯祖宗的制度被放逐到墓地上来的,就把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订下的种种规矩,每天对太甲讲述,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作榜样,做个贤明的君主。祖父商汤的伟大功绩,让太甲既神往又羞愧,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祖父在天之灵,就决心改正错误。他以祖父作榜样,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弱孤寡,做事情也变得雷厉风行,而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太甲是决不会做的。

三年过去了。伊尹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他的行动早已有人报告给伊尹了。太甲的悔过自新,让伊尹十分高兴,于是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严肃而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他。太甲以前事为师,按商汤时传下来的章法循规蹈距地做事,听从身边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战国初期,魏国是强盛的国家。这同开国之君魏文侯的贤明是分不开的。他最大的特点是礼贤下士,识人善任,器重品行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广泛网罗人才,虚心听从他们的意见,善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所以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魏国有一位叫段干木的人,德才俱佳,声望很高。他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愿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和他见面,向他讨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一日,他坐着车到段干木家亲自去拜访。段干木听见文侯车马响动,连忙翻墙头跑了。魏文侯碰了软钉子,只好怏怏而回;以后接连几次去拜访,段干木就不肯相见。可是,魏文侯对段干木始终非常尊敬,每次当车路过他家门口,就要从座位上起来,扶着马车前边的栏杆,延颈仰望,以示敬意。车夫问:“您瞧什么哪?”魏文侯回答:“我看段干木先生在家没有。”车夫气呼呼地说:“段干木太不识抬举了!您几次来访他,他都不露面,还理他做什么!”魏文侯摆了摆手说:“段干木先生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不趋炎附势,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这种人,我怎么可以不尊敬呢?”魏文侯干脆不摆国君的排场,不坐马车,不带仪仗,徒步来到段干木家里,这回总算见了面。魏文侯谦虚恭敬地向段干木求教,段干木为他的诚意所感动,为他出了不少好主意。魏文侯请段干木当相国(当时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段干木怎么也不干。魏文侯便拜他为老师,经常来拜望他,听取他对国家重大问题的意见。很快这件事传开了,人们全知道魏文侯“礼贤下士”,敬重人才。于是一些博学多才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便先后来投奔魏文侯。魏国当时人才济济,大家为文侯谋划国事,治理国家。

这时,魏国已经确立了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但是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意识方面也还存在不少奴隶制的残余。这些东西严重妨碍了魏国的发展。魏文侯决心加以变革,便拜李悝为相国,经常和他商讨国家大事。于是,李悝也积极地提出很多建议。

有一日,魏文侯请教李悝,如何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李悝没有直说,反问道:“主公,您看以前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怎么样?”魏文侯说:“其中弊病甚多,需要改变。”李悝点着头说:“这个制度不变,就不可能吸引真正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国家便治理不好。”原来,依照“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的封爵和优厚俸禄是代代相传的,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即便儿子没什么本领,对国家也没什么贡献,同样继承父亲的封爵和俸禄,拥有贵族的种种特权,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一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只因为不是贵族子弟,便被这种制度卡住了,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李悝将这个问题分析给魏文侯听,魏文侯十分赞成他的看法,便问:“那么如何改变呢?”李悝早已胸有成竹,不紧不慢地说:“我们一定要废除世卿世禄制。无论什么人,是平民还是贵族,哪个人有本事有功劳,便给谁官做,发谁俸禄;依本事和功劳大小分派职位,有功的必定奖赏,有过错的适当处罚。对那些既无才干又无功劳而又作威作福的贵族,采取果断措施,撤掉他们的俸禄,拿这些俸禄来招聘人才。这样,四面八方的能人贤士便会到魏国来了。”魏文侯一听,大加赞赏,便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便在全国执行了。这次改革,取消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给予了新兴地主阶级参预政治的机会,给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创造了条件。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意见,进行了经济改革。李悝为文侯算了一笔细账:一户五口之家的农民,耕种一百亩地,每年收到的粮食,除去交租纳税和自己家的口粮之外,就多不出什么了,如果遇到生病办丧事成灾害,或者国家增加捐税数目,生活就更难过了。为了改变农民的生活,则必须增加粮食产量。当时魏国土地大约有几百万亩,除去城、邑、山、河,可耕地还剩六百万亩。如果农民认真耕种,每亩地增产三斗粮食;相反,便要减产三斗粮食。这样有增有减,全国便相差一百八十万石粮食。因此,他提出实行“尽地力”的政策,便是积极兴建水利,改良耕作方法,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同时,李悝还设立了“平籴”法;丰收年成,市面上粮价低廉,为了不让农民吃亏。国家把粮食按平价买进;遇上荒年,市面上粮价涨高,国家照常按平价把粮食卖出。如此,无论年成好坏,粮价始终是平稳的,人民生活会比过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便得到了保证。

李悝还搜集整理了各国新兴地主阶级制定的法律,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用法律形式将封建制度固定下来,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权利。魏文侯很赞同李悝的主张和措施,实行了李悝的计策以后,魏国很快便富强起来了。

魏文侯见国家实力增强了,便要去攻打中山国(今河北定州一带)。翟璜推荐乐羊为大将,说他是文武全才,善于领兵,定能把中山打下来。可是有人不赞成,说:“乐羊的儿子乐舒现在在中山做大官,他能出力拼命地攻打中山吗?就怕他疼爱儿子,到时候不能尽全力。”翟璜说:“乐羊是一位忠心为国的人。乐舒曾经为中山国君聘请乐羊去做官,乐羊知道中山国君荒淫无道,不仅没去,还劝儿子辞官。可见他是很有主见的。”文侯将乐羊找来,对他说:“我想让你率兵去平定中山,您儿子在那里做官,您去不去?”乐羊说:“大丈夫当为国家建功立业,要是攻不下中山,情愿受处分!”魏文侯便派他为大将,率领兵马,去进攻中山。连打几仗下来,魏国大胜中山兵。魏国兵马长驱直入,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并且将都城包围起来。中山国国君十分惊恐,一边加紧城防,一边逼着乐舒劝说乐羊停止攻城。乐舒身不由己,只好登上城楼大叫,请父亲来见面。乐羊到来,不待乐舒开口,便把他大骂一通,命乐舒赶紧劝中山国君投降。乐舒请求,乐羊暂且不要攻城,待他同国君商议,乐羊同意给他们一个月的期限。一个月很快过去了,中山国又要求再缓期一个月。如此缓攻几次,乐羊没有攻城。原来他想到,中山城墙坚固,强攻伤亡太大,因此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来收买民心,等待时机再把都城攻下来。哪料魏国朝廷上一些嫉妒乐羊的人乘机到文侯跟前说起他的坏话来:“主公您看,乐羊开始进攻中山的时候,一路长驱直入。听儿子一番话,竟然三个月不作战。这不是徇私情是什么?要是不将乐羊召回来,只怕要前功尽弃了。”诽谤乐羊的话不时传进魏文侯耳朵里,魏文侯问翟璜有什么看法。翟璜说:“乐羊这个人很可信,主公不必怀疑。”于是文侯对各种诽谤乐羊的话一概不加理睬,照旧信任乐羊,并经常派人去前线慰劳,还预先在都城为乐羊盖了好房子,等他收兵回来住。乐羊心中非常感激,见中山国不投降,就率军队拼命攻城。中山国国君看到情势危急,便把乐舒绑了,高高地吊在城门楼顶的一根杆子上,想使这种办法迫使乐羊退兵。那日,乐舒在高杆上大喊:“父亲救我!

国君说您若退兵就不杀我……”话没喊完,乐羊气得火冒三丈,拔出箭来就要向乐舒射去。中山国君一怒之下,果然杀了乐舒,并把他的头吊到杆子顶上,想要让乐羊因为悲痛,分散斗志。乐羊看到了儿子的头颅,指着骂道:“谁让你给无道昏君做事呐!真是罪有应得!他带领军队更加拼死攻城,终于把中山国打下来了。打败中山国以后,魏文侯便任命吴起为大将,率领军队去攻打秦国,连续占领五座城池。魏国便成了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东汉末年,各地割据称雄,统一全国便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胸怀大志的刘备为了扩充实力,也在注意访求人才。起初,刘备始终没有机会扩充实力,无固定的地盘,没有多少兵力,辗转依附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四处奔命,寄人篱下,前程渺茫。(www.xing528.com)

在官渡之战以后,袁绍带领残兵败将逃走了,原来投靠袁绍的刘备只好带着张飞和从曹营回来的关羽,投奔荆州军阀刘表。刘表虽然客客气气地接待了他,而且还拨给他一些兵马,但是刘表这个人却既无大志,又无胆略,还害怕刘备的势力发展,所以就叫刘备屯驻在偏僻的新野县城内。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从起事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名声极大。许多德才兼备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明主,来投靠他,而且刘备也为了江山大业四处寻觅人才。

刘备刚刚将兵屯驻在新野后,就有一个人来投奔他。此人名叫徐庶,刘备见他机敏、忠诚,就请他担任军师。有一天,徐庶对刘备说:“您知道卧龙先生吗?”刘备说:“曾经听别人说起过。不知道他的才能比您如何?”徐庶急忙摇摇头,摆手说:“我怎么能与卧龙先生比呢?如果非要拿我和他比的话,就是乌鸦比凤凰了。”刘备惊讶地说道:“那么他一定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了,请您带他来见我吧!”徐庶连忙说:“这个万万使不得,像卧龙先生这样的天下奇才,得您亲自登门拜请才行。此人复姓诸葛,单名亮,字孔明,是琅邪阳都人,从小死了父母,跟着叔父在荆州避难。在他十七岁那年,叔父也死了,他就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定居下来。他平时除了种地以外,经常和一些朋友们攻读史书,切磋学问,谈论天下大事。而且,他还将自己比作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的管仲和辅佐昭王打败齐国的名将乐毅。

您想想看,他不正是你所寻求的兼有将相才能、能辅佐您成就大业的人吗?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就像卧在地上准备腾空而起的巨龙,所以被称作‘卧龙先生’。您说,像这样的天下奇才,是不是值得您亲自前往,请他出山呢?”刘备听得心花怒放,点头称是,马上决定要亲自去请卧龙先生。

次日,天气晴朗,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往隆中。这里山峦叠嶂,树木高大、挺拔、葱绿,风景很美,很迷人。其中有一座山蜿蜒曲折,真像一条静卧的苍龙,准备随时飞上天空。刘备三人骑马继续前行,来到一座山岗下,看到了几间掩映在苍松翠竹间的小屋。刘备下马亲自敲打房门,里面出来一位小书僮,问:“你们找谁呀?”刘备客气地说:“请告诉卧龙先生,刘备前来拜见。”小书僮说:“先生不在家,人一早就出去了。”刘备急忙问:“先生去哪儿了?”小书僮说:“不知道,先生朋友很多,大概找朋友们一块读书去了。”刘备很失望,问道:“那么先生什么时候能回来呢?”小书僮说:“这也说不定,或者三五天,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张飞见刘备还想问下去,很不耐烦,就对刘备说:“既然他不在,我们就回去吧!”关羽也同意,刘备只好对小书僮说:“等先生回来,请你转告他说,我刘备前来拜访了。”于是,三个人掉转马头,失望地离开了卧龙岗。

回到新野后,刘备天天派人打听隆中的动静。过了几天,得到一个非常令人高兴的消息:卧龙先生回来了!刘备命令:“立即备马。”这时候,正赶上冬天,冷风嗖嗖地吹,天上又飘着雪花,关羽和张飞都劝刘备改天再去。刘备不听劝阻,决意要亲自去请,关羽、张飞也只好陪着。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山就像用玉砌成似的,树也好像用白银裹着似的,很是漂亮。三个人却无心赏景,张飞还生刘备的气,吵吵嚷嚷地说:“这么一个山里人,派个人叫来不就行了,何必哥哥您亲自去请呢?”刘备劝他说:“卧龙先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怎么可以随便去叫来呢?我之所以冒着这么大的风雪来请他,正是想向卧龙先生证明我刘备诚心实意请他出山的。”他们冒着风雪,好不容易才到卧龙岗,刘备下马轻轻地敲门,又是那个小书僮出来说:“诸葛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呢。”刘备高高兴兴地进去拜见,只见这个少年只不过二十来岁,英俊年轻。刘备恭敬地行了个礼,说:“久仰先生大名,这次终于见到了您,实在是很荣幸。”那个少年慌忙站起来,还了个礼说:“将军您是刘皇叔吧。听僮儿说过,您来找过我二哥。”刘备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先生?”少年说:“我是诸葛均,是诸葛亮的弟弟。

我还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在东吴做官。我和二哥住在隆中。”刘备问:“那么卧龙先生现在何处?”诸葛均说:“二哥和几个朋友昨天出去了。”刘备二请诸葛亮,仍是没有见到人影,只好失望地回去了,打算改日再来拜访。

又过了些时候,打听到诸葛亮确实在家,刘备就让关羽、张飞陪着,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见诸葛亮。这次不用说张飞是不愿意去,就连关羽也有些不愿意去了。刘备说:“你们知道周文王访贤姜尚的故事吗?文王那么器重姜尚,姜尚一心辅佐文王和武王。他们齐心协力,终于完成了灭殷的大业。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啊!”说完,就带着张飞、关羽出发了。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在离草屋很远的地方,刘备就下马步行。他们从小书僮那里得知诸葛亮还在草屋睡觉,就没敢惊动,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屋的台阶下等着。时间过得很慢,刘备等了好一会儿,诸葛亮才醒来。小书僮连忙向诸葛亮禀报说:“刘备将军已来了好半天了。”诸葛亮立即出门迎候。刘备看诸葛亮,二十七八岁的年纪,身高约八尺,是山东人的个子,但长得清秀,精神焕发。刘备迎上去说:“久仰先生大名,今日承蒙接见,很荣幸。”诸葛亮赶紧说:“刘皇叔三顾茅庐,未能迎候,请您原谅。”二人就进入草堂,谈起天下大事来。

刘备说:“现在汉室衰败,曹操将汉献帝挟持到了许昌,借着天子的名义摆布各诸侯。我想尽我的全力,平定天下。但是我的智慧和谋略很差,能力也很微薄,起事二十多年,也没有什么成就。因此我很想请您出山,帮助我实现夙愿。”

诸葛亮说:“我为将军您忧国忧民之心而感动。但是我年纪太轻,学识不足,而且又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还是请将军另请高明吧!”

诸葛亮怎么也不肯答应刘备的请求,刘备急忙诚恳地说:“希望先生能救救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为我指出一条明路吧!”

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居住了十年,但他却根据自己对天下大事的精心观察分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见解,确定了统一天下的方针。刘备诚恳的求问使他很受感动,就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说:“自从董卓叛乱进人洛阳以来,天下豪杰们同时举起反叛大旗,势力很大,大有争夺天下之势。曹操和袁绍相比,无论从实力上讲还是从名望讲,都不如袁绍,可他却打败了袁绍,主要是因为他有智谋。如今,曹操兵力充足,并且挟持了汉帝,不可能与他争夺天下。而孙权呢,他占有长江的险要,而且老百姓都顺从他,有才能的人也经常去投奔他,因此对他只能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总之,要联孙抗曹。”

刘备会心地点了点头,心想:“是啊,对曹操是不能硬拼,只能联合孙权才能同曹操对抗。但是我还不能站稳脚跟呢,我没有立足之地呀?”

诸葛亮说:“荆州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北有汉水、沔水,南通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个用兵的好地方,而刘表却没有守住它的能耐。这荆州之地,正是为将军提供了发展事业的好地方。而且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甘肃各一部分,巴郡、蜀郡即属益州)号称‘天府之国’,将军您可以益州为根据地,完成您的远大志向。”

听完这一番话,刘备舒了一口气,精神也为之一振。但是他对自己如何争取光明的前程,还很模糊。

诸葛亮说:“您是皇家后代,而且为人正直,许多人才都前来投靠于您。您如果能同时占有荆州、益州,凭着险要的地势,团结好西南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政治清明,等待时机,再向中原发展。这样,您就能完成自己的夙愿,汉业也可以复兴了。”

刘备对诸葛亮精辟的分析大为赞赏,一再拜谢道:“先生的话使我受益匪浅。如能出山相助,我就可以随时领教了。”诸葛亮仍然推脱,刘备悲伤地说:“先生您这样的天才,不肯出山相助,是我刘备的不幸,是汉室的不幸呀!”说着,泪水夺眶而出。诸葛亮深深地被感动了,立即答应出山。

从此以后,诸葛亮就用他全部的智慧和才干辅佐刘备,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诸葛亮的佳话也一直流传至今。

而曾国藩在求才时,则是什么手段都用,他根据不同对象,或结以交情,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他的幕僚中如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他发现彭玉麟更是有戏剧色彩。

有一天,曾国藩走过一家当铺,瞧见里面有一幅梅花图,虽只寥寥几笔,可是一种淡雅之中,宛然露出一派高傲之气,便知这个画画的必是一位市隐。好在他本来想问城里几家当铺,捐募几文军饷的。他就一则两便,踱进当铺。

等得他进了门,那个经理,方才认出他是团练督办曾大人。自然像个狗舔屁股似的,连连口称曾大人,今儿怎会屈尊驾临小号。那个经理说了这句,又不得曾国藩答话,急忙又亲自去把一张太师椅子移至正中,用他那件白夏布长衫的袖子,向那椅子上拂上几拂。一面请曾国藩去坐,一面又在喝骂几个学生大意的,见了曾大人到来,还不泡茶。此时的这个经理,平心而论,总算也很巴结这位曾侍郎曾大人的了。

谁知这位曾侍郎曾大人,他的醉翁之意,却不在酒。虽在微微点首答复,已走向坐在那画画的,连拱其手问道:“你这位先生贵姓,为何专心致志地在此做画。”

那时的彭玉麟,只因注意画上,心无二用。自从那经理和曾国藩说话起,一直到曾国藩去招呼他止,一古脑儿的的确确一点儿都未听见。及至经理瞧见彭玉麟不去答复曾国藩的话,生怕一得罪了这位手操生杀之权的曾大人,那还了得。只好忙不迭去把彭玉麟的笔杆抢下,又指指曾国藩这人对他说道:“这位就是此地的团练督办曾侍郎曾大人,彭先生快快向他行个礼儿。”

彭玉麟至此,方见曾国藩忽去和他说话,他也微觉一愕,赶忙站起。正待答话,只见曾国藩又在问他道:“老兄既是姓彭,官印二字可是叫玉麟的么?”

彭玉麟听说,更是一惊道:“晚生正是彭某,不知大人怎么知道?”

曾国藩不待彭玉麟再往下说,一面呵呵一笑,一面就在彭玉麟坐的对面一把椅子上,自己先行坐下。又把手朝着彭玉麟一指道:“快请坐下,让我告诉你听。”彭玉麟只好遵命坐下。

曾国藩又问道:“老兄的台甫是那两个字?”

彭玉麟又恭恭敬敬地答道:“不敢,晚生小字雪琴。”

曾国藩听说,方把前几个月,接到他那同年金日声,函荐彭玉麟之事,说了出来。接着又说道:“我方才路过此地,瞧见老兄目不转睛地在此看书,已经有些稀奇。”曾国藩说到这里,又去指指那个经理道:“及见雪翁所画的梅花,更加钦佩起来。我的初意,也并未防到雪翁在此,不过想替朝廷搜罗一位人才,既可保国,又可保乡。后来听见这位掌柜,叫出雪翁的姓来,方始疑心雪翁,就是敝同年所荐之人,故而冒问一声,哪知竟是雪翁。”曾国藩一直说至此处,忽又呵呵一笑道:“如此说来,兄弟的老眼,犹未花也。不过老兄何以如此清高。等得兄弟第二次再去函询我那敝同年的时候,据他回信,说是老兄业已出游,不知去向。”曾国藩说到这句,又向彭玉麟望上一眼道:“不期今天,忽在此地遇见老兄,真是意外。”

彭玉麟一直听到此处,已在暗中深悔他无知人之明,当下便心悦诚服地答道:“晚生素来不敢欺人自欺,所以今天在大人面前,也不敢说句违心的话。那时实因晚生确未见过大人,未知大人的性情如何。与其冒昧晋谒,宾主或有不合之处,岂非反而害了举荐之人。”

曾国藩听到此处,忙把彭玉麟的话头止住道:“这是雪翁的慎重之处,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今儿已与兄弟相见了,可肯出山,以救这座危城呢?”

彭玉麟听说道:“晚生不学无术,但恐怕不足驱使,有误栽植,那就不妙了。”

曾国藩听了,连说:“雪翁不必太谦。兄弟还要请问一声,雪翁在此,担任何职?”

彭玉麟见问,即把来省起,直至现在止,一起告知曾国藩听了。但把与宓夫人的提亲一事,改为宓夫人请他教画。这件事情,也非有意要瞒曾国藩的,只因对于一位初次相见,素孚乡望的人物,似乎有些不便说出罢了。

曾国藩听毕,忽又郑重其事地问彭玉麟道:“雪翁既对此地这位女主人如此敬重,兄弟要想奉托雪翁商借几千银子去作营中伙食,未知可否?”

彭玉麟听了忙接口道:“此地的女主人很识大义,不过现在在病中,又在营业十分凋敝之际,似乎没大力量。若是几千银子,晚生可以代做主意,大人停刻可以带走就是。”

曾国藩一见彭玉麟这般爽快,自然大喜道:“雪翁如此仗义,兄弟先代为兵勇道谢。至于雪翁这里,兄弟回去马上就送聘书过来。”

彭玉麟连称不敢不敢,说着就教那个经理打上一张八千两的银票交给曾国藩道:“大人可将此票收下,晚生准于明天,肃诚过去叩谒。”

曾国藩也就一面接了票子,一面答声:“这样兄弟就此告辞,明天准在敝局,恭候雪翁大驾。”说着,又向那个经理把头一点,方才欣然地出门而去。

那个经理等到同彭玉麟两个,送走曾国藩之后,走了进来,二话不说,却向彭玉麟一躬到地说道:“老兄今天刚见大人,明儿一去,不知要当什么阔差。我们二人相处虽然未久,平时总算知己,你倘得法,定得拉兄弟一把才好。”

彭玉麟此时哪还有工夫对付这个经理?他那八千两银票之事,问题非小;明天还要去到团练局里,也得告诉一声宓夫人,让她病中高兴一点儿。当下只好随意敷衍了那个经理几句。即把那本兵书送回自己房内,一脚来到宓夫人那儿。

正待告知来意,哪知宓夫人早据当铺里的一个学徒报知了,此时一见彭玉麟进去,忙含笑把手向她床沿上微拍一下道:“快快给我坐下,我要给你道喜呢。就是借出去的那笔银子,办得也好。”

彭玉麟一见宓夫人业已知道此事,便笑着坐在床沿上道:“现在乱世荒荒,还有什么喜可道,倒是你不怪我擅自做主,出借八千银子。这桩事情,我极见你情的。”

彭玉麟还等再说,忽见翠屏和几个丫环都去向他道起喜来。害得他只好一一回礼之后,皱眉笑着说道:“这是去冲锋打仗,不是去做官享福,你自不必高兴。”

宓夫人一听这话,不觉吓得跳起来道:“你真的要去冲锋打仗不成!你是文的,我说办办文案等事,不是一样的么?”

彭玉麟生怕宓夫人听了害怕,便也顺了她的意思答道:“自然去办文的事情,你只放心就是。”

宓夫人听说,始命翠屏等人马上去为彭玉麟预备袍套行装。彭玉麟虽不推辞,还在说着愈简朴克实愈好的话。这天宓夫人又命人特别办了几样小菜,留下彭玉麟在吃午饭,她也略略吃口稀饭奉陪。彭玉麟吃毕,又和大家谈上一阵,方才回当铺。

第二天一早,他就穿了宓夫人为他预备的外套,以及一顶铜顶子的大帽,因他是个秀才,应该这般打扮。及至团练局里,先落号房,正在取出他的名片,已见一个差官模样的人物正从里面走出,来到号房问道:“大人在问,有位姓彭的秀才,可曾到来?”

那个号房一面忙向那个差官点头作答,一面就对彭玉麟说道:“彭相公,请你就同这位王差官进去。”

那个差官听见号房如此说法,便让彭玉麟取过他的名片道:“我们敝上盼望已久,就请彭相公同我进去。”说着,也不再等彭玉麟回话,即将那张名片高高擎起,带着彭玉麟人内而去。

彭玉麟跟着那位差官,尚未走入里面,已见曾国藩站在一间花厅门口等他。他忙紧走几步,同曾国藩进了花厅,方朝曾国藩行了一个大礼。曾国藩倒也照例答礼。等得升炕送茶之后,曾国藩即与彭玉麟大谈特谈起来。

起先谈的是普通学问,曾国藩虽在表示佩服倒还不甚怎样;及至和彭玉麟谈到水师之事,只见彭玉麟酌古论今,有根有据,就同黄河决口似的,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这位曾侍郎曾大人,听一句赞一句。及至听完,忽然把他双手竟去向天一拱道:“这是上天所赐兄弟的水师奇材,真是朝廷之福。”

说完这句,方对彭玉麟说道:“兄弟昨天的意思,还想请雪翁担任我们局中文案一席的。此刻方才知道了雪翁,乃是当今的一位水师奇材。我们请雪翁暂时屈就水师右路指挥官。左路的指挥官,我已把我们局里南路团练统带的杨载福,升充去办。兄弟能够预料,雪翁和他两个,一定说得来的。”

彭玉麟听说,忙把他的腰骨一挺,自称名字道:“玉麟虽然略略看过几部水军之书,到底尚没什么阅历。大人此地的编制,每路的指挥官须统三千多人,玉麟既已来此投效,当然惟命是听;但恐责任太大,生怕贻误大事,还是请大人另委一位,玉麟做个帮带为是。”

曾国藩听了,连连乱摇其头道:“现在的这座危城能够保到几时还说不定,雪翁千万不可太把自己看轻。兄弟马上即下札子,雪翁就去到差。方才据探子来报,北门的城墙已为贼人攻坍两丈,兄弟此刻就得前去。”

彭玉麟听见曾国藩如此说法,自去到差。

正是有曾国藩这样很注意发现人才,提拔人才,才使得他的湘军强大起来,能够无往不胜。曾国藩一生能够左右逢源,高官厚禄,与他能在身边网罗许多有真才实学的朋友和弟子有很大的关系。

曾氏幕府由于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加上曾国藩本人知人善任,故“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它被誉为清中叶后人才的渊薮,殆不为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