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水画的兴起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简史

山水画的兴起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简史

时间:2024-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水画的兴起顾恺之与山水画;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宗炳《画山水序》“畅神说”,王微《叙画》;山水画兴起的原因四、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佛教与佛教艺术溯源;佛教艺术的东渐与兴盛;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北朝石窟寺壁画的主要表现题材北朝石窟寺壁画以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壁画最为著名。

山水画的兴起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简史

山水画的兴起

顾恺之与山水画;

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宗炳《画山水序》畅神说,王微《叙画》;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四、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佛教与佛教艺术溯源;

佛教艺术的东渐与兴盛;

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

北朝石窟寺壁画的主要表现题材

北朝石窟寺壁画以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壁画最为著名。

壁画中盛行本生、本缘故事画。本生指释迦前生姻缘故事,常以前生为国王、王子、婆罗门、商人,以及弱小动物的遭遇为比喻,突出施舍、仁义等思想,宣扬忍辱牺牲、舍己为人的苦行。如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尸毗王本生、鹿王本生、萨那太子舍身饲虎等。

石窟寺艺术及其代表石窟寺

石窟寺艺术是我国佛教寺院的一种艺术形式,用于礼佛和修炼的地方,始于公元4世纪(汉末),盛于5~8世纪(南北朝~五代),此后逐渐衰落。石窟寺多依山开凿,窟前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窟前建筑

石窟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石窟寺佛教壁画和佛教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石窟寺的代表洞窟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我国四大佛教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前秦(北朝)建元二年(366)开始建窟,此后洞窟的开凿与寺院德望兴建逐渐兴盛,形成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1个朝代不断修造而成的莫高窟。莫高窟至今存有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000平方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石窟寺。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www.xing528.com)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的麦积山上,开凿于十六国晚期,隋、唐至明、清续有修凿,现存洞窟194个,各种造像7000余尊。佛教造型清新秀丽,明显有别于云冈、龙门的庞大造像。

早期佛教雕塑,第一阶段以北魏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之西的武州山,开凿于北魏时期。主要雕像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像形体高大雄伟,充塞窟内空间,强调给朝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统一的象征。雕像雄伟粗壮,面型方圆,鼻梁直挺,衣纹简洁流畅,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宾阳洞造像为代表;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坐落于洛阳南郊伊水两岸。主要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石窟寺洞等。雕像面相清秀、褒衣博带、神采飘逸,于印度、西域以及以往北方造像风格已是大相径庭。它标志着外来佛教艺术已与民族传统艺术相融会,汉民族化方向初步确立。

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为代表;

佛教建筑

南朝陵墓雕刻——辟邪的作用与雕刻特点

南朝陵墓前石兽一般称辟邪。它形如狮子而有翼,有角或无角,是根据传说而创造出来的,取其驱邪求福或升仙的含义。在细分,双角为辟邪,独角为天禄

其艺术特点是:形体硕大,气度恢宏,形象夸张。

其雕刻特点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身体颀长,腰部弯曲,昂首阔步,体态形成有力的曲线。它们身上刻有双翼,但却无轻灵之感,而是强调体积感和重量感以突出轩昂气势,借此表现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小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之一。然而,在这个动荡混乱、充满沉郁悲凉之气的浮尘乱世,却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多元走向的繁荣局面。该时期的寺庙、园林建筑以及服饰制作、青瓷工艺等方面的审美设计,都达到了很高水平。追求清高脱俗的名士生活方式,树起了后世文人雅士生活发生审美观的标准和规范。

该时期的审美设计兼容各种风格,佛寺建筑的华美富丽,中亚风格的金银器的精美灿烂,与女式常服的轻盈飘逸,园林的自然天趣,青瓷设色的清玄幽雅,相映生辉,构成多姿多彩的魏晋风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