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与批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与批评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变态心理学过于夸大人性恶的方面和人类的问题行为,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则信奉只注重行为不关心意识的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与马斯洛在人性本善和自我实现理论上持相同的看法,但是罗杰斯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扫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类当作精神病患者的悲观论调,充分肯定并且赞扬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对文学的创作和欣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与批评

人本主义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西方影响颇大的心理学派之一。在心理学领域,它自称为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之后兴起的“第三势力”或“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但是它的历史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以及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d'Aquinos)关于人类具有为自身行动承担责任的自由意志的教导。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生物的遗传因素,他悲观地看待人的本质,而马斯洛从遗传因素中看到的是人类的希望。他援引实验资料证明,黑猩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团结、友爱和利他的本能行为。人类作为一切动物中最科学的生物,也有着这种对亲密的需要。人生是积极乐观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变态心理学过于夸大人性恶的方面和人类的问题行为,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则信奉只注重行为不关心意识的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故而,该流派独辟蹊径,强调心理学家更应该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创造性、高级需要和潜能,以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作为研究对象,而并非悲观地陷入生物决定论和病态心理研究的泥沼。譬如,他们强调,想要知道人类跑完一英里的时间和潜力,就不宜把身体残缺者或普通人当作研究对象。同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若只是具有变态畸形人格的人,那么心理学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简而言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人的正面价值取向,是“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12】。尽管如此,也不能简单地把人本主义心理学归纳为专门致力于研究伟人的“超人心理学”。它不仅把人类积极向上的美德善行作为研究对象,人性中消极的变态和畸形也是它关注的对象。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他的“动机论”(Motive Theory)或者“需要层次论”(Need Hierarchy 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的七个层次: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安全需要(safety need)、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尊重需要(esteem need)、认识与理解的欲望(desire to know and understand)、美的需要(aesthetic need)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食物、水、睡眠和性等的基本需求。人类在生理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就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即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类希望得到一个安全、稳定环境的需要,以此免除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焦虑及不确定。生理方面的安全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等。离开父母就躁动不安的幼婴,患上绝症依然不肯放弃生命的病患,被判死刑却苦苦哀求的罪犯——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安装防盗门监控摄像头,购买各种各样价格不菲的财产保险——体现的则是人们对财产安全的重视。至于心理方面的安全需要,职业安全堪称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心理需要。譬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工作,不危及自身健康和生命安全。当个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就会追逐归属与爱的需要。它指的是人们希望得到家庭、团体、社会和他人支持、鼓励、关注的需要。个体会结交朋友,追求异性,融入某个组织或者团体,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尊重需要可分为人的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个人对自我的尊重,希望在任何情境中自己都自信、自强;外部尊重是个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比如,期许得到别人的赞扬、信任和尊敬。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引起个人自卑和丧失信心。人生来就有探知周围世界好奇心,以期建立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系统,并且同这个系统相互作用去满足认识世界的需要。这就是认识与理解的欲望。美的需要对于人的健康成长和陶冶情操非常有利,它指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希冀周围的事物有秩序、有规律性地运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个体发展的终极目标,个体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人在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时,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的行为动机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需要的强弱决定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强弱。生活在高需求层次的人更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与马斯洛在人性本善和自我实现理论上持相同的看法,但是罗杰斯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建构。自我概念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人格理论通常也被称为自我理论(self-theory)。它摆脱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决定论和注重本我的人格结构,提倡自我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认知中对自我的看法,现实自我(real self)是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自我,理想自我(ideal self)是期望和理想中的自我。人格的健康发展要求个体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越接近越好。如若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过大,则易引发心理障碍。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立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体系(client-centered therapy)。他认为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让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去指导患者,而患者往往并不清楚自身的问题所在。他坚信,患者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因此,治疗师和患者之间不应该建立医生和病人的气氛,而应该建立积极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让患者正视自己的症结所在,主动解决问题。为表达对病人的尊重与理解,他们称呼患者为“来访者”。(www.xing528.com)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扫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类当作精神病患者的悲观论调,充分肯定并且赞扬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对文学的创作和欣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