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技术与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现代技术与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最大的变化是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这里有一个误解,建构主义否认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永恒真理性,并不等于它认为现有的知识都是错误的。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现代技术与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与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最大的变化是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具体来说,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知识进行了重新解释[9]

1.否认知识的永恒性,强调知识只是暂时的真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否认知识的普遍性,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而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否认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知识是主观的。每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这种否定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确定性的观点不可避免造成了对传统课程教学的巨大冲击。教师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既然知识不是客观真理,那老师到底需要教什么呢?难道我们这么多年教的知识都有可能是错误的吗?那学生为什么要到学校来学习错误的知识呢?

这里有一个误解,建构主义否认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永恒真理性,并不等于它认为现有的知识都是错误的。人类的知识一直都是在发展过程中,现在的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它很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例如物理学上对“光”的解释,经历了“光是波”,“光是粒子”,“光又是波又是粒子”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育者传授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包括三点[10]:(www.xing528.com)

1.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学生要不断地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化,基于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管理和反思。

2.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兴起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有重要的意义。

3.知识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手工作坊中师父带徒弟一样,学习者(“徒弟”)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