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望新教育:传承海门教育精神强毅力行

守望新教育:传承海门教育精神强毅力行

时间:2024-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纳百川,强毅力行”是海门精神中的重要内容。传承海门精神,特别是只能属于海门的东西,那就是张謇先生所提倡的“强毅力行”。海门教育人之所以特别需要倡导“强毅力行”,可以从教育的特点特征来分析,来考量。“强毅力行”的海门教育更需要:鞠躬尽瘁,为民造福。这是海门教育的大忌,如果不能克服这种心理上的隐疾,那么海门教育将不进则退,最终陷入谷底深渊。

守望新教育:传承海门教育精神强毅力行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点精神。城市要有城市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教育要有教育精神。“海纳百川,强毅力行”是海门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回眸这几年艰苦卓绝的拼搏与探索,盘点这几年收获的累累硕果,站在新的制高点上,我们有必要提炼海门教育的精髓,判断海门教育的价值,建构海门教育的精神。那就是:强毅力行,追求卓越。

前几年,我们曾对海门教育精神作过提炼,那就是“四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善合作,特别会战斗。如果更加精炼一点,更加贴切一点,我以为“强毅力行、追求卓越”这两个词八个字比较恰当。先说“强毅力行”。

“强毅力行”是海门精神“海纳百川,强毅力行”中的重要内容,最早出现在张謇先生的一段话。张謇先生曾说,“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向耳!成就之大小,虽亦视乎才能境遇,及其他种种关系;如果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无论成就大小,不能毫无所成。”传承海门精神,特别是只能属于海门的东西,那就是张謇先生所提倡的“强毅力行”。“强毅”是一种态度,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力行”是一种行动,是身体力行的积极动作。“强毅力行”之内核是力量与韧性的坚持。海门教育人之所以特别需要倡导“强毅力行”,可以从教育的特点特征来分析,来考量。

“强毅力行”的海门教育更需要:鞠躬尽瘁,为民造福。教育的真谛在于获得“解放”与“幸福”。这一方面需要海门教育人为了孩子心甘情愿“奉献”与“牺牲”,坚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条,全身心投入,痴迷地守住教育的田野。另一方面,需要有在成长孩子的同时成就自我的信念,在为孩子造福,为民造福的同时,让自己也活得神采飞扬与志得意满,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强毅力行”的海门教育更需要:坚忍自克,聚沙成塔。教育需要坚忍自持,教育人需要抱团自克,冷静反省,彼此鞭策,共同前行。因为教育并没有可以依循不变的准则与样板,它是灵活多变,富有生命的多元体。古波斯诗人迪萨说:“事业成于坚忍,毁于急躁。”如果教育焦躁不安、浮躁不定,就会滋生出不成器的毛坯,青愣愣的酸果。教育需要全体教育人耐心打磨,仔细揣摩,悉心关爱,不放过一点瑕疵,不错过一点亮色。对于教育管理者们来讲,要善于聆听师生们的心声,去扶持他们走心里真正想走的路。并且坚持自我的修炼,保持内心的宁静,紧盯远方的目标,带着光荣的理想和使命,出发,前行,跋涉,不息。

“强毅力行”的海门教育更需要:坚守思变,传承创新。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不擅长跳脱性的思维,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仁义礼智信”的重心始终未曾迁移,只要是国人,都不能避开儒学的影响,尤其是当下道德底线缺失,文化信仰多元,重新审视与传承儒学传统成了历史的选择。在这种时候,迫切需要一些民族性的东西成为情感和道德的支撑。教育当仁不让担此大任,然而除了坚守与传承,同时教育也在思变与创新,如何更好地关注90后、00后的思想与心灵层面,找寻契合他们的本土教育新路,海门新教育已经在深层思索与探究这个问题,正在编织完整的人格教育体系。

“强毅力行”的海门教育更需要:同声共气,能入能出。任何一种教育皆来源于实践,是在实践中反复跌打滚爬之后才获取的某种可行性经验孔子因材施教之所以千百年来赞誉不断,正是源于其扎根于学生的真实土壤,才能采撷迥异的果实。古代“师生从游”之境,就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条,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入”,即教育需亲力亲为,置身其中;“出”,则教育需运筹帷幄,全面掌控。唯有如此,教育管理者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各种细节了如指掌,洞察于心;对未来的发展,洞若观火,高瞻远瞩。

我们总是更习惯在顺风顺水中劈波斩浪,一日千里,渴望那种快意人生,那种傲人成就。而真正让“强毅力行”走进全体教育人的内心,或许才是海门教育继往开来,续写辉煌的开始。

再说“追求卓越”。(www.xing528.com)

所谓“追求卓越”,是指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卓越不是一个具体的标准,而是一种向往的境界。它不是抵达优秀就欣然止步,而是要优中求特,特中求品。它或许是一条可望而不可即的飘飘红线,却是照亮所有教育人的一盏前方明灯。

长久以来,海门人的心态里始终盘桓着“小富即安”的念头,凡事差不多就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少了一点拼劲,少了一点“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霸气,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陷入“青蛙效应”的误区。这是海门教育的大忌,如果不能克服这种心理上的隐疾,那么海门教育将不进则退,最终陷入谷底深渊。“优秀是卓越的大敌,因为优秀,我们难以卓越。”优秀与卓越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优秀可以用具化的标准精确衡量,是过程细腻精致甚至达到极致的行动,是在掌声与喝彩中的微笑;而卓越是内在的朝向与愿景,是随着不同精神世界变化而不断超越的呈现,是内心渴望追寻的导航仪,是个人激情和潜能引爆的导火索,是欣赏登高望远喜悦的引擎,表现的是卓尔不凡的杰出,鹤立鸡群的非凡。试想,一个人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卓越,就会有不满足于现状的冲动,生成很强的进取心和创造性张力,不断挑战自我、刷新自我、超越自我,在更加出色、更加优秀、更加杰出的登攀中走向了卓越。

提倡“追求卓越”,其实就是要舍弃“终点理论”。记得拿破仑·希尔说过:“人的心里所能设想和相信的东西,人就能利用积极的心态去实现它。”这样说来,只要理想不绝,奔跑就会永无止境。而所谓理想,其实是某一个时段的目标,它会不断变化和提升,犹如阶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此,教育的征途,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攀缘与超越。每一段崭新的旅程都在提醒着教育者,不要一味留恋眼前的风景,下一段的风景会更美。

提倡“追求卓越”,其实就是要明了“粒沙理论”。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里的一粒沙。”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光荣毁于琐碎。假若这粒沙能及早清除掉,那么巍巍高山便能腾跃自如。这粒沙或许是耐力不足、看问题偏激;或许信任不够、懈怠频发;或许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或许是其他种种容易忽视的小问题小瑕疵。然而如果教育之路上,不能倒掉这粒微小却致命的沙粒,那么会导致全线的崩盘,一溃千里。

提倡“追求卓越”,其实就是要追求“完美理论”。卓越意味着尽善尽美,我们永远也达不到完美,这是教育人的卑微和渺小。然而我们又永远在渴望它和走向它,这是教育人的倔强和伟大。追求完美,不完美的我们不到最后就不停下;追求完美,不完美的我们愿意付出美的所有。完美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历练,它不在我们的眼前,它在我们的心里。它召唤我们,把教育的平常之事,做精细;把教育的平淡之事,做精彩。或许教育不会有百分百的圆满,然而却一定会有百分百的完美瞬间,那个瞬间,是由一个一个完美的细节组成。

提倡“追求卓越”,其实就是要不惧“输不起理论”。人生像跑马拉松,看到了方向,剩下的唯有坚持。爱迪生说,全世界的失败,有75%只要坚持下去,原来都可以成功。成功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输不起”。将已有的辉煌看得过重,裹足不前,惧怕下一次的挑战会将已有的荣耀磨灭,于是迟迟不愿意参加下一场战役,惧怕那可能潜伏着的失败。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更令人钦佩的是那些几度征战的老将,三朝亚军王皓,用三块沉甸甸的银牌告诉人们,竭尽全力的拼搏之后,输赢只是某种状态,却已实现他的卓越瞬间。

海门是新教育的重镇。“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是新教育的哲学思想;“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是新教育的目标追求;“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是新教育人的人生信条。“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的海门教育精神与此高度契合。因此,每一个海门新教育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强毅力行,追求卓越”,这是海门教育这么多年来取得成功的核心价值观,也应是未来海门从教育强市迈向教育名市的精神支撑。海门教育的这种精神,是孕育于海门精神和张謇伟大思想中,是与新教育哲学一脉相承、融为一体的品格。这就需要我们在行动与坚持、目标与超越中续写海门教育的精彩,以生生不息的血脉,一头承接着昨天,一头昭示着明天,在传承坚定不移、扎实智慧的优秀中积淀属于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信念中影响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