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的命运:二十三人生第二态度

中国文化的命运:二十三人生第二态度

时间:2024-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三人生第二态度中国式底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是向里用力,与西洋人生总是向外用力者,恰恰相反。在解决这第二问题时,人类恒须从第一态度转入第二态度,即是向里用力。所以第一问题可以尽量向前追求,并只须对外做功夫;而第二问题则功夫恒须在自己身上做,并且势必只求所以满足于内者——此亦便是人生第二态度。

中国文化的命运:二十三人生第二态度

二十三 人生第二态度

中国式底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是向里用力,与西洋人生总是向外用力者,恰恰相反。此点细寻上文,已自可见;为提起注意,特分就伦理本位职分业途两面说之如下。

每一个中国人,统为其四面八方由近及远各种伦理关系所包围,大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之概。其日常实际生活,触处都是对人的问题。而且这比其他问题,还要迫切。假如人的关系弄不好,便马上不了。首先父子、婆媳、夫妇、兄弟等关系若弄不好,便没法过日子,乃至如何处祖孙、伯叔侄辈,如何处母党妻党一切亲戚,如何处邻里乡党,如何处师弟东伙,种种都须要当心。所有这许多对人问题,都使人向里用力以求解决,与对物问题完全两样。例如不得于父母者,只有转回来看自家这里由何失爱,反省自责,倍加小心,倍加殷勤。莫问结果如何,唯知在我尽孝。此即为最确实有效可得父母之爱者;外此更无他道。若两眼唯知向外看父母的不是,或一味向父母顶撞,必致愈弄愈僵。其他各伦理关系要亦不出此例。盖关系虽种种不同,事实上所发生问题更复杂万状;然所求者,却无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他心与我心之相顺。此和与顺,强力求之则势益乖;巧思取之,则情益离;凡一切心思力气向外用者,皆非其道也。不信,试想想看。

所有反省、自责、克己、让人、学吃亏……这一类传统底教训,皆有其社会构造的事实作背景而演成;不可当它是一种哲学底偏嗜。

再从职业分途一面看:每一中国人,都有创造其自己前途的机会,其天地又好像很宽很宽。不像在阶级社会里,经济上机会政治上机会都为一部分人所垄断,多数人非革命即无以开拓自己命运。在彼形势上逼着人向外冲去,以求一逞者,在此却开出路来待你努力自求,没有什么当前阻碍。此时只有转回来向内用力,而向外倒无可用者。

例如一个读书人,通常是在考试制度之下决定他的前途。得失成败,全看自己如何。假如你文章好,而还是不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那只有怨自己无福命(所谓祖上无阴功,坟地无风水、八字不好……种种皆由此而来)。总之,只有自责,或归之于不可知之数,而无可怨人。就便怨人,似亦没有起来推翻考试制度的必要。——力气无可向外用之处。你只能回环于自立志,自努力,自责怨,自鼓舞,自得,自叹……一切都是“自”之中。尤其是当走不通时,要归于修德行;那更是醇正底向里用力。还只有“反求诸己”“尽其在我”那条路。

至于业农业工业商底人,虽无明设之考试制度,却亦有“行行出状元”之说。盖其事业发达的机会,平等开放于人人,苟有天才不难表见。其间成功要诀,就在勤俭二字,自古相传,以为宝训;人人诵说,不厌烦数。谚所谓“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是也。然在西洋,这两个字却少见称道。盖其社会阶级判然已定,不因勤俭而得,不以奢逸而失,本无多意义故也。在中国,很少人家不要讲勤俭。然而勤俭是什么呢。勤是对自己的策励,俭是对自己的节制,其中没有一分不是向里用力。

所以立志、要强、勤俭、刻苦自励、有志竟成,……这一类传统教训就是这样来底;盖莫不有其社会构造为背景。

从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两面所构成底中国社会,既无时无刻不要人向里用力;向里用力,遂为中国人生活上一贯底态度。此态度,我谓之人生第二态度。那向外用力底,我谓之人生第一态度。二十年前我以此为中西文化的分判所在,今日所见益明。

如我夙昔之说:人生所遇到的问题有三不同,人类所秉持的态度(即以应付此问题者)亦有三不同,所以过去西洋中国印度三不同文化,即由于此:而自今后言之,人类文化还可能有不同之三期。其说甚繁,此不具陈。今只就此处须要解说者,说两句于后。

人生第一问题,是人对“物”的问题。“物”指全部自然界,人生必须利用它,它亦即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障碍,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问题时,人要向外用力,因为这是必待满足于外者。——此亦便是人生第一态度。其特点,在眼睛常向前看,逼直向前要来去不回头,从对方面下手,改造客观境地以解决问题。

人生第二问题,是人对“人”的问题,此专指人们对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心意,而有底要求。如男女对于异性,要求其相爱,即其一例。假如不问其人对我情意如何,只是要将他身体弄到手,则掳架来亦可以。那便是以对物者对人,属于第一问题,不属第二问题了。在解决这第二问题时,人类恒须从第一态度转入第二态度,即是向里用力。因为此时成为问题者(或为碍者),是“他心”而非“物”。物是我所得而宰制者,他心则只能互相感应。其问题之解决,不全由我来决定,其终得满足与否遂亦无定;与第一问题迟早可以解决,决定可以满足者(性质上如此),不同。所以第一问题可以尽量向前追求,并只须对外做功夫;而第二问题则功夫恒须在自己身上做(所谓“反求诸己”),并且势必只求所以满足于内者(所谓“尽其在我”)——此亦便是人生第二态度。其特点,在眼睛转回来看自家这里,而反求诸己,每每变换主观自适于其境地,以为问题之解决。

我尝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正为它提出人生第二态度过早而说。

兹列一表为上论中西人生异趣之总结。

(本文原载一九四三年出版的《理想与文化》杂志第四、五期,由鹿鸣书店出版。此次为建国后首次公开出版)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第三五○页。

胡译《中古欧洲社会经济史》第四九页,又伍译《中古世界史》第一三一页及一七五页。

胡译《中古欧洲社会经济史》第五十页。

此段均根据《中古欧洲社会经济史》,《世界文化史》,《中古世界史》等书如前。(www.xing528.com)

卢作孚《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一书,于中国问题极有所见,大可参考。独惜于中国之人家族亲戚乡里关系,竟误认为一种集团生活。

以上四层均见何炳松编译《中古欧洲史》第一八七页,商务出版。

梁著《中国文化史》在《饮冰室合集》之专集第十八册,中华书局出版。此外无单行本。其所述茶坑乡自治概况,实为极宝贵之材料。于其组织制度、机构运用、办事情形、社会制裁、争讼公断、征工服役、公共娱乐、经济合作、子弟教育等,均扼要述出。从前人不知注意,鲜见记载:近来虽有人注意,亦向未勤搜讨。现在非年逾七十者,不能确实参预五十年前之社会生活;非具有眼光又夙知留心者,不能道其肯要。老成凋谢,去古日远,彼此追求考订,便难得真矣。用将其全文抄入第六章小注中,可参看。(本注为原书所注,因年代久远,“全文抄入第六章小注中”的问题已无法考证。——编者注)

节引傅大龄《真正中国人及其病源》,见《国闻周报》第九卷十七期。

“吃亏哲学”之意义见后。

晏阳初先生曾转述此语,但此美国朋友之名字今待查。

见梁氏所著《新民说》。华人之移殖旧金山系以帆船而往,远在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间,即清咸丰同治间。

此梁氏原著词句,滥觞为导源之意,炀灶为掩蔽之意。

平民教育内涵有四项教育,即文艺、生计、公民、卫生四项是也。盖针对其所谓四大病而设施之。

但有人将某些违反道德乃至违反法律之事,亦列为民族缺点;这是很糊涂底。我不是说中国人没有这些事,而是说此为个人之事,既为社会之所耻国家之所罚,即触民族品行问题;则背理犯法者外国正亦多有,亦能指为某国某国之民族性如此邪?而且这里是说“不讲公德”,所涵自有范围,违反道德法律者当然不在其内。

商务书馆出版庄泽宣著《民族性与教育》第五六○页,有云:中国与西方有一根本不同点,西方认个人与社会为两对立之本体,在中国则以家族为社会生活的重心,消纳了这两方对立底形势。——此所说是不差底。

新青年》第一卷第四号陈独秀论《东西民族根本之差异》,有云:世或称中国民族安息于地上,犹太民族安息于天国,印度民族安息于涅槃;斯说也,吾无以易之。“中国民族安息于地上”,似早有此说,第未知何出。

亡友王鸿一先生尝谓:鸟兽但知有现在,人类则更有过去观念,未来观念;故人生不能以现前为止。宗教即为解决此三世问题者;是以有天堂净土地狱轮回之一类说法。中国人则以一家之三世——祖先、本身、子孙——为三世;过去信仰寄于祖先父母,现在安慰寄于家室和合,将来希望寄于儿孙后代。此较之宗教底解决,为明通切实云云。附此以供参考。

李傅相游历各国日记,记有某西士语云:中国分人伦为五,而于天无涉,与物无与。基督之教则括有天人物三大伦云。又严译《法意》八卷十三章有云:中国之言天罚也,必就其身与其子孙征之;西国之言神谴也,不存于形体而受之以灵魂。形体或缘无征而不信:灵魂则以无尽而莫逃。附此备参考。

此段话似出于李君蔚唐著作,但记不确矣。遗产均分有二千年历史,出于梁任公之《中国文化史》。又作者于一九三六年考查日本农村,见有所谓“长子学校”者,讶而问之。乃知长子继承田产,恒留于乡村而务农;因有适应此种需要之教育设施。

此谚语流行于河北省,见蠡县齐树楷先生所集录;尚有“穷伴富,伴得没了裤”,“作官钱下水船,买卖钱六十年”等数则,其意旨相类近。

明嘉靖中裁减诸藩爵禄米,“将军”(爵位)以下贫至不能自存;天启以后,行限禄法而贫者益多。宗室皆饥寒困辱,贵而不富,尊而无补。此言“少数皇亲贵戚”者,正以多数皇亲贵戚尚不与皇帝共利害也。

此表只为总结上文而作;其实中国方面尚可列入“谦敬,文弱,个人聪明”等几点,与西洋“侈倨,武健,组织能力”等相对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