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癌化疗疗效评估:病案分析图解

胃癌化疗疗效评估:病案分析图解

时间:2024-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52胃癌组织能谱CT参数变化率注解:图①和图②分别为胃癌化疗前与胃癌化疗后图像,图像上显示静脉期碘基值及70keV下的CT值。图⑦术后病理证实中分化腺癌,肿瘤细胞大量凋亡,化疗有效。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部肿瘤的首位。

胃癌化疗疗效评估:病案分析图解

3.16 胃癌化疗疗效评估

【病例】

病例1

(1)病例摘要 ①病史:男性,59岁,上腹痛3个月,体重减轻1个月余,活检已证实为胃窦小弯侧中低分化腺癌。②体格检查:左上腹压痛。③实验室检查: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10.10ng/ml(0~5ng/ml)。④接受XELOX方案(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h,dl,卡培他滨1 000mg/m2,每日2次口服,1~14d),共3个疗程(3周/1个疗程)。

(2)能谱CT检查图例 参见图3.52、图3.53及表3.3、3.4。

图3.52 胃癌组织能谱CT参数变化率

注解:图①和图②分别为胃癌化疗前与胃癌化疗后图像,图像上显示静脉期碘基值及70keV下的CT值。胃癌化疗前(图①)与化疗后(图②)碘基质变化率49.68%。肿瘤碘基值变化率=(化疗前肿瘤碘基值-化疗后肿瘤碘基值)/化疗前肿瘤碘基值×100%。胃癌化疗前(图③)与化疗后(图④)CT值变化率32.48%。肿瘤CT值变化率=(化疗前肿瘤CT值-化疗后肿瘤CT基值)/化疗前肿瘤CT值×100%。胃癌化疗前(图⑤)与化疗后(图⑥)体积变化率69.74%。肿瘤体积变化率=(化疗前肿瘤体积-化疗后肿瘤体积)/化疗前肿瘤体积×100%。图⑦术后病理证实中分化腺癌,肿瘤细胞大量凋亡,化疗有效。

图3.53 转移淋巴结能谱CT参数变化率

图3.53(续) 转移淋巴结能谱CT参数变化率

注解:静脉期转移淋巴结化疗前(图①、图③)与化疗后(图②、图④)碘基质变化率21.83%。胃癌化疗前(图⑤)与化疗后(图⑥)CT值变化率18.92%。胃癌化疗前(图⑦)与化疗后(图⑧)体积变化率91.82%。图⑨、图⑩术后病理证实低分化腺癌转移淋巴结,化疗后仍可见部分残余肿瘤细胞。化疗有效。

病例2

(1)病例摘要 ①病史:男性,67岁,腹痛、黑便2周;活检证实为印戒细胞癌。②体格检查:左上腹压痛。③实验室检查:血清CEA 17.20ng/ml(0~5ng/ml)。④接受XELOX方案(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h,dl,卡培他滨1 000mg/m2,每日2次口服,1~14d),共3个疗程(3周/1个疗程)。

(2)能谱CT检查图例 参见图3.54及表3.3。

图3.54 胃癌组织能谱CT参数变化率

图3.54(续) 胃癌组织能谱CT参数变化率

注解:静脉期胃癌化疗前(图①、图③)与化疗后(图②、图④)碘基质变化率19.67%。胃癌化疗前(图⑤)与化疗后(图⑥)CT值变化率10.74%。胃癌化疗(前⑦)与化疗后(图⑧)体积变化率7.03%。图⑨术后病理证实印戒细胞癌,术后病理显示肿瘤大量残存,疗效不佳,为无缓解组。

表3.3 静脉期不同疗效组胃癌组织能谱CT参数变化率的比较

注:Mann-Whitney U实验。(www.xing528.com)

碘基值变化率=(化疗前肿瘤碘基值-化疗后肿瘤碘基值)/化疗前肿瘤碘基值×100%。

CT值变化率=(化疗前肿瘤CT值-化疗后肿瘤CT基值)/化疗前肿瘤CT值×100%。

体积变化率=(化疗前肿瘤体积-化疗后肿瘤体积)/化疗前肿瘤体积×100%。

表3.4 静脉期不同疗效组转移淋巴结能谱CT参数变化率的比较

注:Mann-Whitney U实验。

【扫描方案】

所有入组患者分别于化疗前一周内及化疗结束后一周内共行2次腹部能谱CT双期扫描。采用能谱扫描模式,电压行高低能量(80kVp和140kVp)瞬时切换(0.5ms),电流为自动毫安(mA)技术。转速0.8s/r,螺距0.984∶1,扫描层厚及层间距5mm,重建层厚及层间距0.625mm;对比剂注射流率4ml/s,剂量1.5ml/kg;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达200HU时触发行动脉期扫描,于注射后60s行静脉期扫描。

【病案分析】

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中占第4位,死亡率世界恶性肿瘤第2位。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部肿瘤的首位。超过70%患者就诊时已经是III、IV期,此类患者手术切除率低,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就更少。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即在外科手术治疗前给予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减低临床分期,进而提高胃癌患者的根治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转移率,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CT灌注成像参数可以在微循环水平反映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也已经应用到肿瘤的化疗的疗效评价。但是灌注扫描要求对比剂注射流率足够快,用量不能多,防止增强峰值延迟导致动态扫描期间对比剂再循环,引起血流灌注测量的偏差;CT灌注成像中实际测量的是兴趣区组织中对比剂浓度(即单位体积组织中碘的含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但是对比剂浓度及其变化情况和特点受患者的体表面积、心搏出量甚至呼吸控制水平等多因素影响;同时CT灌注扫描带来的较大的辐射剂量也成了限制其广泛应用的因素。

能谱CT能够生成单能量图像,显示不同物质的衰减曲线;进行物质分离,生成不同的物质密度图像,如水、钙和碘等[1]。本研究发现胃癌化疗缓解组和无缓解组肿瘤在静脉期的碘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3、表3.4)。因此,能谱CT成像的碘含量测定[2]可以作为在活体判断胃癌化疗疗效的参考指标,为临床应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随访等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3]。

(田辉英 郭 华 高剑波 高 歌)

参考文献

[1]林晓珠,李卫侠,朱延波,等.宝石能谱CT在肿瘤诊断中的初步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2):155-160.

[2]庞丽芳,张欢,宋立涛,等.宝石CT能谱成像在胃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1,(03):244-247.

[3]张晓鹏.探索的精神与乐趣——CT能谱成像临床应用研究中的思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8):709-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