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魏品康治胃癌:影响发病因素

魏品康治胃癌:影响发病因素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地区,胃癌甚至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殊不知这样做会使机体极度疲劳,抗病力下降,这也是导致胃病及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时,可增加胃癌的发病,不能及时把突变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导致胃癌发生。将A型血者与O型血者的胃癌发病率进行比较,A型血者胃癌明显高于O型血者。胃癌在A型血者中较多见的现象,似乎表明A型血者胃癌发病率较高。

魏品康治胃癌:影响发病因素

这年的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此时的王先生已经是一个胃癌中晚期的病人,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待治疗,王先生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年纪轻轻,平时身体很好,从不打针吃药,怎么会得胃癌呢?

王先生不知道,但是医生知道。可悲的是,像生活中的很多人一样,根本没有预防癌症的意识,患了癌症连原因在哪都不知道,更从没想到过要去医院检查。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有些地区,胃癌甚至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40万人,死亡人数30万人,且青年人患胃癌的比例在增加,15%的患者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胃癌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为何会出现这种倾向呢?

一、胃癌年轻化的原因

1.吸烟、酗酒 青年人应酬较多,免不了要喝酒吸烟。经常吸烟、酗酒,会使胃壁持续遭烟草中受有害物质和乙醇的刺激,很容易引起胃部的慢性炎症,诱发胃及十二直肠溃疡;在此基础上,持续不断的刺激,还会使胃黏膜重度增生,最终导致胃癌。

2.饮食不节 包括三餐不定时以及多食垃圾食品。无规律的饮食会使胃的运动节律、神经调节、胃液分泌等功能发生紊乱,加之垃圾食品中多含有如亚硝胺苯并芘等致癌物,久之易造成胃黏膜损伤,最终致癌。

3.精神紧张 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精神上持续处于应激状态,不断影响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易诱发或加重各种胃病,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为胃癌的形成留下祸根。

4.生活无节奏 年轻人往往仗着自己年轻,不是熬夜加班工作,就是通宵达旦娱乐。殊不知这样做会使机体极度疲劳,抗病力下降,这也是导致胃病及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胃癌的危险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胃癌的病因还不十分明确,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较前有很大改变,但胃癌的发病率还未见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并非是某一特定因素决定的,胃癌可能与以下危险因素有关。

(一)饮食因素

不同国家地区胃癌发病率的明显差别,说明胃癌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这就是常说的“病从口入”。我们常说胃癌的病因源于生活,源于饮食,如食物中含亚硝酸盐类、真菌细菌微生物污染因素。目前已明确,油煎食物中含有多环碳氢化合物,熏制的鱼、肉含有较多的3,4-苯并芘,发霉的食物含有真菌毒素,腌制的蔬菜中含有亚硝酸盐(该物质在体内可形成亚硝胺类化合物),大米加工后表面覆有滑石粉(其化学性质与结构都与石棉纤维相似),上述物质均被认为有致癌作用,若长期过量食用,可破坏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使进入消化道的致癌物直接接触胃黏膜,从而诱发癌症。

如果饮食习惯不良,易形成胃的负担过重,使胃长年受到机械、化学、物理、生物等单一或多种作用的刺激,造成胃黏膜损伤、屏障破坏以及胃液的分泌紊乱等,久之易导致慢性胃病的发生。而慢性胃病,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使胃黏膜保护和屏障作用遭到破坏,为致癌物提供可乘之机。我国农村、城市胃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表明,饮食习惯不良,如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进食快、喜食烫食等为胃癌的危险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

• 三餐不定时

• 进食速度过快

• 喜食烫食

• 经常暴饮暴食

• 喜食干硬食物

• 大量饮酒

• 吸烟

(二)遗传因素

许多癌症患者及亲属都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胃癌会不会传染?可以明确地说胃癌不会传染,其他肿瘤也不会传染。那为何有些家庭中一个人得了胃癌,其子女和兄弟都有可能患上胃癌呢?这种家族中肿瘤发生的相对聚集性并非传染所致,主要与遗传及共同的致癌因素有关。调查结果表明,癌症患者发病率有血缘关系的高于无血缘关系的,近亲高于远亲。癌症的家族遗传现象,目前认为可能由染色体畸变引起,这种染色体畸变有时会遗传给后代,但这种遗传并不是直接的癌症遗传,而是个体易发生的癌症的倾向。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时,可增加胃癌的发病,不能及时把突变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导致胃癌发生。

血 型

血型是人体最稳定的遗传性状之一。由于人体免疫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是否患病,患什么疾病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关联。临床研究证实,不同血型的人,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不同。据研究,A型血与某些消化道癌症有着密切关系。将A型血者与O型血者的胃癌发病率进行比较,A型血者胃癌明显高于O型血者。胃窦癌A型血者比例亦较高。应当指出,A型血者胃癌患者的数量并不受当地居民中A型血者多少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血型分布为B>O>A>AB,可以看出,A型血少于B型血及O型血,但我国北方胃癌的发病率是很常见的。胃癌在A型血者中较多见的现象,似乎表明A型血者胃癌发病率较高。但需指出的是,A型血本身并非是胃癌的必要条件。

(三)免疫因素

胃癌患者,在肿瘤负荷下有效摄入减少,消耗增加,加之肿瘤本身可以产生的一些抑制因子,免疫系统常处于抑制状态,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对癌症的免疫监督作用下降,在胃癌发生中有一定的意义。现在认为胃癌患者血中的免疫抑制因子产生于胃癌组织或和胃癌细胞接触的淋巴细胞和噬菌体等,它是一种酸性蛋白,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反应,动物实验发现其有助长肿瘤增殖的作用。临床检查证明,胃癌患者不仅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而且功能也明显受到抑制。另外,血清IgG、IgA、IgM水平也降低,说明胃癌患者免疫力的下降是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全面受损。这种情况往往随着病期进展而加重。

(四)精神心理因素(www.xing528.com)

人的精神和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精神情绪既可以有助于人体健康,也可对人体产生致命的影响。不健康的精神心理因素,能通过心理-生理作用使自主神经、内分泌等功能失调,自身免疫力下降,甚至机体会分泌出有毒的物质,可以成为癌细胞的活化剂。

我国古代医学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惊伤肺、恐伤肾”之说。即情志失调,容易导致肝、脾、胃功能失调,引起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这是形成胃癌的病理基础之一。如果长期紧张、精神抑郁、愤怒、恐惧、心情苦闷,都会诱发胃病乃至癌症的发生。

临床上常见到有些人每遇到一点小事不顺心,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耿耿于怀,用生气惩罚自己,气得常常不吃饭,不睡觉,甚至生闷气,尤其在吃饭时还在生气,殊不知进餐时生气会导致食欲下降,进一步导致消化功能下降,长此以往,甚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诱发胃癌。研究发现,爱生闷气的人比性格开朗者易患胃癌。

随着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人们经常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不及时解除这种紧张状态,癌症和其他疾病就会因免疫功能下降乘虚而入。所以,大家应善于及时缓解压力,静养心神,积极正确地进行防病保健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很富哲理的名言“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养生防癌当以戒恼怒为本,要做到不生气、少生气,就要心胸开阔、宽宏大量,要淡忘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把生气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

(五)癌前期变化

所谓癌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这种病变如不及时予以处理,有可能发展为胃癌。大多数胃癌的发生可能历经以下过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组织化生或异型增生→胃癌。

癌前期变化包括癌前期状态与癌前期病变。

1.胃的癌前期状态 胃的癌前状态即胃癌前期疾病,是指发现在胃癌发生之前,原来患有某些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病、胃息肉、残胃炎及肥厚性胃炎等),常经过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患胃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一类疾病。癌前疾病包括有以下几种。

(1)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病理特征为黏膜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并常伴有胃黏膜肠组织转化和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癌前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显著增高。

(2)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患者中10%发生胃癌,胃癌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5~10倍。

(3)胃息肉: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虽然占胃息肉的比例不高,癌变率却为15%~40%。直径大于2cm者癌变率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见,而癌变率仅为1%。

(4)残胃:胃良性病变手术后残胃发生的癌瘤称残胃癌。胃手术后,尤其在术后10年开始,残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

(5)良性胃溃疡:胃溃疡本身并不是一个癌前期状态,而溃疡边缘的黏膜则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与恶变。

(6)巨大胃黏膜皱襞症(Menetrier病):血清蛋白经巨大胃黏膜皱襞漏失,临床上有低蛋白血症与水肿,约10%可癌变。

2.胃的癌前期病变 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组织学名称,是指胃黏膜的一些组织病理学变化,而这种病理组织学变化容易发生癌变。癌前病变包括有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等。这些病变比其他胃黏膜病变有较多机会发生胃癌。

(1)异型增生与间变:前者亦称不典型增生,是有慢性炎症引起的可逆的病理细胞增生,少数情况不可发生癌变。胃间变则癌变机会多。

(2)胃黏膜肠上皮组织转化:指胃黏膜被肠上皮细胞代替,有小肠型(完全肠化)与大肠型(不完全肠化)两种。小肠型(完全型)具有小肠黏膜的特征,分化较好。大肠型(不完全型)与大肠黏膜相似,又可分为2个亚型:Ⅱa型,能分泌非硫酸化黏蛋白;Ⅱb型能分泌硫酸化黏蛋白,此型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六)感染

1.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的微厌氧细菌,对生长条件要求苛刻。199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组织活检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杆菌与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有关,可能是致病菌,能促进胃炎、溃疡的形成,并延缓其愈合。各种胃炎幽门螺杆菌检出的阳性率以慢性活动性胃炎为多,占80%,而且多为重度胃炎。胃癌高发区的幽门螺杆菌,不但与慢性胃炎有关,也与胃癌有关。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也比较高。国外医学专家曾利用早年收集的健康人群血清库的资料,对提供血清者进行长期随访,将那些在提供血清后6~14年患了胃癌的人与健康人作了比较。发现胃癌患者的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阳性表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显著高于未发生胃癌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3~6倍。各种研究均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

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2.EB病毒 有研究发现,在部分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分离出EB病毒颗粒,显示EB病毒感染也是诱发胃癌的致病因素。但所幸的是,EB病毒引发的胃癌患者,其淋巴结转移较少,故预后较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癌为好。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致病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以发热、咽峡炎、肝脾大为特点。

(七)饮酒与吸烟

1.饮酒 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乙醇本身并不致癌,但可以增强其他致癌物的作用,并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而不同类型的酒与胃癌的联系又不尽相同,一般认为饮烈性酒的危险性高于饮啤酒等低度酒。

2.吸烟 国内外已对吸烟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吸烟与胃癌呈正相关。烟草及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和促癌物质,如苯并芘、二甲基亚硝胺、酚类化合物、放射性元素等,其他严重有害物质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烟焦油,吃饭时吸烟可将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随食物吞下并与胃黏膜接触。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吸烟提高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率,增加了胃癌的易感性,显著影响溃疡的愈合,并使溃疡复发率增高,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