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讲授的策略,讲授法与新课程理念

课堂讲授的策略,讲授法与新课程理念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0”的本意是“无”。十进位记数时,将“0”放在一个自然数之后,就使该数增大了10倍。“0”没有方向,但“0”有位置。(二)科学讲授的策略科学讲授是指讲授方法的科学性,表现为遵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讲授方法正确,教学目的清晰界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科学讲授的策略:开始授课的方法正确。

课堂讲授的策略,讲授法与新课程理念

第二节 课堂讲授的策略

一、教师讲授组织的条理性

1.讲授思路的连贯性。以一种快速推进讲授的方式进行讲授,讲授顺畅、自然、连贯。没有思路的突然中断和缺乏关联的过渡。

2.讲清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揭示新授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内容的异同之处,使它们关联起来,并将新授内容置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知识结构,或者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讲授内容的条理化。在黑板上采用标题、小标题、画关联图、列关联表、概要、斜体、着重号等使讲授内容组织条理化,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

4.周期性小结或归纳。小结或归纳可以在一节课的讲授中进行,也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进行,还可在单元或整个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小结或归纳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组织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5.运用先行组织者和进行支架式教学。先行组织者是由奥苏伯尔1968年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是指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如果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可以利用的知识来理解这些新内容,便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理解的引导性材料),从而在新内容和原有知识之间架设一座认识的桥梁,使学生理解这些难于理解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仔细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二、课堂讲授的策略

(一)清晰明了的讲授策略

清晰明了讲授是指教师的课堂讲授十分清楚而不含糊其辞,使学生清楚感知教学目的,清楚掌握教学内容。教育实践和大量研究表明,讲授的清晰明了被认为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师清晰明了讲授策略:

(1)减少讲授中的模糊和混乱。模糊是指教师讲授时表述不清,过多使用不确定的语言。Borich列举了教师课堂讲授时模糊的表现:使用模糊的、炫耀的、不确定的语言;使用过度复杂或纠缠不清的句子;给学生的指示或指导常常导致学生要求教师再讲清楚。

教师在教学中对要表达的知识记不住或根本不了解时,他们就使用模糊语言。如,大概是、也许、差不多等。

混乱是指教师讲授时说错、停顿、过多使用口头语和混乱词语。这种混乱往往是因为教师思维缺乏逻辑性和缺乏有效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要减少甚至避免用模糊和混乱的语言教学,努力做到教学的清晰明了性,为达到这一目标,一是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2)清晰提出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师要清晰地提出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这样,学生会知道在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组织要清晰明了,学生能十分清楚明确地了解教师对其学习活动的要求,按清晰指令做好学习准备,开展学习活动。

(3)保证语言的准确、清晰。准确、清晰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正确无误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清晰、准确的印象,加深记忆,更长久地保存。讲授教学内容要准确、科学、无误,避免过多的口语、停顿和模糊的语言,多用肯定性语言讲授,少用或然性判断和模棱两可的语言。

(4)运用有助于清晰明了的多种方法。通过使用范例、说明、提示、示范等解释教学内容和形象化、具体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清晰明了。通过声调变化、停顿以及精心设计板书等强调重点。通过提问、获取学生的反馈以及全面解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

例如,“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理较为抽象,教师可列举具体事物,分析其矛盾,揭示矛盾的普遍性。如,“0”的本意是“无”。其实,“0”充满了矛盾,是“有”和“无”的矛盾统一体。

———在算术运算中,“0”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数。十进位记数时,将“0”放在一个自然数之后,就使该数增大了10倍。“0”变化无穷,犹如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小精灵。

———在代数运算中,“0”是正数与负数的出发点和临界线,它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而是唯一的中性数。以它为界,两个方向,两种前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温度计上,“0℃”并不是没有温度,而是在标准状态下,水凝结成冰的关节点。“0”没有质量,没有体积,但它是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在时间运动中,零点不是没有时间,它是一个最神秘的时辰,是旧日与新日的交合,是光明与黑暗的分水岭。

———在社会生活中,“0”是最富有的。“0”没有方向,但“0”有位置。“0”是新的起点,一切从零开始,“0”是无中生有,“0”是我们最大的希望,“0”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教师具体的描述,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体会到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懂得了要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一切事物。

(二)科学讲授的策略

科学讲授是指讲授方法的科学性,表现为遵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讲授方法正确,教学目的清晰界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讲授的科学性能保证学生科学、合理、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

科学讲授的策略:

(1)开始授课的方法正确。授课开始时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通过有趣、新奇、激发疑问的教学,使学生关注和参与课堂教学。不重视吸引学生注意,在吵闹、混乱的情况下开始授课,必将导致教学失败。

(2)授课开始时,要简述教学目的、任务,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期望,告诉他们在课堂上怎样做,指导十分明确。同时,要通过简述教学内容之价值,使学生意识到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投入教学中。

(3)讲授中要重点明确、突出,让学生抓住。同时,对难点要尽可能解决,消除学生的误解、困惑和疑难,对关键和重要内容要讲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要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和启迪。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觉得听完以后很有意思,还有好些问题没解决,还需要自己去捉摸。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技巧、思维方法。

(5)恰到好处地结束一堂课。研究表明,在结束一堂课时,有的教师的有效程度比较低,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大大提高结束一堂课的能力。

教师结束一堂课不要只受铃声或时间的驱使,而应该小结主要内容,归纳主要观点,建立与下次课的联系或过渡。对教学时间没有计划,匆忙小结或根本不小结、归纳,也与讲授的科学性不相容,是教师要努力避免的。

例如,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8”的深思,从多方面来进行归纳论证。

现象简述:近年来,数字“8”身价倍增,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牌照号码等一沾上“8”,就备受青睐,据说某小城市88888的牌照卖20万元,听说这也不算贵的。

现象分析:(1)这是历史的进步的标志之一。中国人不仅不再认为“越穷越革命”,而且在物质日渐富足之时,敢于堂堂正正的喊出“想发财”的心声。(2)对“8”的狂热迷恋,又表明追求者精神的空虚。因此,“发财以后怎么办”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质分析:(1)“8”之所以如此备受欢迎,与当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商界的瞬息万变,财运的难以把握,使有些人将希望寄托在“8”上。(2)“8”的受宠也说明中国人传统的心理定势并未改变。信天信地,信“8”信“发”,就是不敢相信自己。人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命运应是掌握在自己手里。(3)“8”的受宠,也说明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唯物主义观点的宣传和教育。如果中国人再这么沉浸于“8”的美梦之中,敢问“发”在何方?由此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应自觉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遇事都要多问个“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为理解而讲授的策略

教学或讲授要促进学生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仅仅熟记事实、规则、原理、概念等。学生学习要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教学内容,才能获得知识,并在课内外适当运用。促进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学内容。

二是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为理解而教最早的渊源可追溯到我国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www.xing528.com)

掌握为理解而讲授的策略:

(1)教师要讲授教学内容的价值、重要性以及与知识结构联系。使学生在一定的框架内、背景中理解教学内容,避免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重复地练习、生硬地联系,导致机械学习和死记硬背。

(2)注重教怎么做的知识,而非是什么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是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后者是回答怎么做问题的知识,教学要重视教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校花足够时间去教陈述性知识,而没有花足够时间去教程序性知识。教师在讲授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教程序性知识上,而不要将过多时间用于教陈述性知识。

(3)教学习策略、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技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结论、事实、规则、原理等,而应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通过思路、方法、策略等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4)鼓励学生为理解而学习。教师要强调学生为学习过程,而非为学习结果而学习,监控学生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学生的学习优势,指出学生学习上的问题。

教师在讲授时要研究分析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

要通过创设一系列教学对话来了解学生的理解,并将学生的理解引向高水平。

让学生掌握理解的标志:

①掌握了概念的本质特征;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和叙述知识;

③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④能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生动和热情的讲授策略

生动讲授是指教师在讲授时能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言语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使讲授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

热情讲授是指教师在讲授时能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出自己对学科、对教学、对学生的热爱和热情,使讲授充满感染力。

教师要学习和掌握生动和热情讲授的策略:

(1)运用心向诱导技术。心向是学生听讲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诱导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心理上准备接收教学内容,主要表现为引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将注意和心神指向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

教师用游戏法导入新课或者说明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关系、揭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等,也可以达到心向诱导的效果。

(2)活化和具体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死的、静态的、抽象的,学生学这样的内容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如果教师机械地呈现这些内容,课堂教学就会沉闷,没有吸引力。欲使课堂教学生动,教师应活化教学内容,具体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衔接起来,将教学内容蕴涵的思想、情感等揭示出来,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

(3)展示教学内容的美。科学中充满了美,作为科学浓缩和精华的教学内容也自然是美的,教师教学的生动性有赖于他们发现、展示这种美。

(4)运用生动的语言、多样化的表达。教师讲授时用诙谐的语言,充分运用手势、动作、眼神、表情以及语言的抑扬顿挫等多样化的非言语手段,能使讲授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

(5)运用幽默。幽默是指有趣、可笑、意味深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幽默,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从而使课堂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他们和学生开玩笑,也接受玩笑。他们虽然不是喜剧演员,但却很愉悦人。他们给学生讲故事,指出一些蠢事,在大家遇到困难时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且不担心自己成为大家的笑柄。换句话说,优秀教师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无所顾忌。

(6)挑战性教学。挑战性教学是指巧设悬念、精心设计问题、留下思维空间等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

增加教学的吸引力要使学生感到教学既有一定难度又通过努力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选取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适合的教学进度,在教学中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7)显示热情。教师讲授热情表现为多种方式,如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和生气;语言表达快速、有效、抑扬顿挫,富于激情,目光炯炯有神、丰富的表情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戏剧化、吸引人或其他富于感染力的方式进行讲授,得体而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如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又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将适当的笑话或幽默、趣闻穿插在讲授中;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学生欣赏、表扬等。从而确保讲授时的热情,提高讲授的生动性。

某教师在讲“见义勇为,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一节时,首先利用彩色漫画形式,将课本内容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同时用录音机分角色配音解说漫画所表达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开头,便把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教师可以在授课中引入新奇、不一致或矛盾冲突的因素,从而吸引、刺激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三、讲授法与新课程理念

(一)讲授法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体现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二条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前新课程的实施,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试图改变以往的常态,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丰富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能听到学生的声音,不要一味地去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要学会书本知识,而且要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讲授法受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

新课程改革使得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甚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种变化对教学带来进步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如讲文言文,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教师更多地讲解来帮助学生。为了体现新课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超越了自己的权利,而侵犯了学生的权利。实际上这种现象在目前的教学中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就是连教师自己也常常感叹:“教了一辈子的书,现在是越来越不会教了。”甚至一些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也对新课程感到难以应对。教学中出现这些偏差,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长期遗留下来的已经熟悉了的教学轨道突然要改辙,就不知该怎样迈步,从何迈步。如,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师以讲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师也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换言之,就是把过去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现在设计成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来,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现在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方面来,由过去的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现在的重能力培养。而能力如何培养,怎样培养,又怎样成为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成了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教材使用观,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把教材当做“范本”来教,而不能只教教材。这给那些已习惯了教教材的教师带来了重大挑战。同时,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即使一些想尝试“用教材教”的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也非常慎重:取舍、拓展、深浅、增删都要再三斟酌,紧扣教材,紧跟考试,真可谓“戴着镣铐跳舞”。一方面要把新课改理念贯穿于课堂、贯穿于教学,另一方面又要始终紧盯考试的导向,把握考试的脉搏,这给教师大胆地处理教材设置了障碍,因此,只能是一边应付课改,一边应付考试,处于两难境地。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的单一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一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却难以把握,什么问题该自主,什么问题该合作,什么问题该探究,教师把握不准;而什么时候该自主,什么时候该合作,什么时候该探究,自主多少,合作多长,探究多深,更是难以把握其度,这在许多名家的课堂中也很常见,一旦这一方式运用不当,常常使教学难以按时完成任务,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其次,教材内容和教材结构的变化,给思维定式的教师带来了挑战。教材前瞻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教师的已有经验受到挑战。新教材走进了实际生活,走近了科学前沿,而部分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对尖端科学更是了解甚少,受其经验和知识面的限制,感到新课程下的新教材难教。如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新增了《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社会发展》等内容,课程开始关注人与社会、人与化学、人生健康、社会发展等,内容凡乎占了全书1/2的篇幅,这些内容不仅对学生是全新的知识,而且对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考验。新教材的设计变化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因此课堂很难把握了。教材前后知识没有连贯性,更缺乏系统性,后面要学习的知识点已在前面的内容里涉及了,是先学后面的内容,还是按教材体系来按部就班的学习,只好将后面才要学习的知识简要地介绍一下,让学生稍作了解,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在已经遇到的问题。如八年级数学确定一次函数y=kx+b(k≠0)的解析式一节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在学生首先学习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后,才能用待定系数法来确定函数解析式,而北师大新教材却是先学习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而后再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要想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必须调整教材的先后顺序。教材内容编排的改革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惑,感到课堂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驾轻就熟了。还有如过去几章的学习内容,现在只安排一章甚至一节来学习。如九年级《物理》原教材“电学”部分由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生活用电等七章组成,而新教材电学部分直接压缩为“简单电路”、“欧姆定律”和“电功、电功率”三章,而所学内容和原教材比较却没有丝毫减少,但教学时数却只有原来的1/2,这给教师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讲授法要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师要明了:知识既是‘名词’,更是‘动词’,通过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动口获得知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获得最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在“传授———接受”的知识教育模式中,知识总是被认为是客观的、事实的存在,是独立于人,外在于人的存在。讲授法强调的就是知识的客观性、稳定性和外在性。而知识除了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外在性之外,还具有创造性、生成性、动态性以及内在性。因此,课堂教学不主张常常以单一的讲授一贯到底,还要倡导与谈话法、问题探索法、直观法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促使学生不仅能够认知知识,而且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建构知识、生成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而且还要学习到生活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探究知识的趣味、体验到生命的乐趣,使课堂能够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乐园。讲授法和多种方法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讲授法,而且还可以克服讲授法的缺点。“程序教学法和讲授法的比较试验”中指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必须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服务。从培养学生探索和独立、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来看,实验证明:程序教学法比讲授法更有用武之地。试验启示我们:教学中应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智能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学方法的发展。只有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发挥集中优势,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但是,方法的多样化必须有个限度,以免使教学变成了不断变换活动方式的万花筒,分散了学生对教材实质内容的注意力。所以这一切还要求教师针对每一种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且要把它们最恰当地结合起来,而不能机械地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这里就涉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选择的问题。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选择策略。他认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十分熟悉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和优点,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越是了解,他们所选择的一整套方法的效果就越好,作用就越大。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而这些工具和手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得到改进。每一项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都会给教学活动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20世纪80年代,原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在现代技术广泛运用于信息传递的背景下,针对几个世纪以来单纯依靠教师口授的不足而提出的“图例讲解法”,就是一种对讲授法的改造。“图例讲解法”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接受信息的教学方法。传递信息的途径有:口述、印刷物(教科书、补充材料)、直观手段(图片、图表、影片、幻灯片、实物)、实际演示(如介绍车窗操作经验、制订计划的方法、写书评的方法)等。学生通过听、看、感受、实物操作、阅读、观察等活动将新旧信息进行对比,接受新信息。“图例讲解法”是依靠现代教学技术对讲授法的改造和创新。可见,单纯依靠简单的教学手段不能完成信息的有效传递,必须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才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教学方法更应该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来提高教学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是教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客观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师教学的普遍的辅助手段,这将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有力地的保障。如,讲授法呈现内容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的语言,而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声音、图像、动画,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逼真,进而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灵活地应用,这会使教师的教变得富有生命力,而学生的学变得不再机械和僵化。教学技术主要有:听觉功能类。如录音机、扩音机、语音室中的种种设备。视觉功能类。如投影仪、幻灯机、黑板、图表等。视听功能兼备类。如电影、电视、录像等。交互类。如电脑等。这些技术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恰当、合理地运用。不能偏重于现代技术而忽略传统技术,也不能只用传统技术而不顾现代技术,要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同时,技术的运用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技术仅仅是工具而已,要防止技术至上的错误,也要避免技术无用的谬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