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应抗战期间之生产建置与工程教育

适应抗战期间之生产建置与工程教育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适应抗战期间之生产建置与工程教育李书田[1]居今日之中国,徒空言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必属于我,固无济大难之消除;若只畏缩退却,毫不努力奋斗,或竟寇未至而先逃,又何异束手以待毙。庚款及补助工程教育之机关,竟至罔顾成案,延岩拨款。以上四端,乃就适应抗战期间之生产建置与工程教育,稍为“实事求是”之论述,均卑之无甚高论。

适应抗战期间之生产建置与工程教育

适应抗战期间之生产建置与工程教育

李书田[1]

居今日之中国,徒空言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必属于我,固无济大难之消除;若只畏缩退却,毫不努力奋斗,或竟寇未至而先逃,又何异束手以待毙。吾人生当此伟大时期,全国动员抗敌,精神之贯彻,智力之运用,战士之补充,物力之供给,在需要人人尽其最大智能,以“内求生存之自给,外御强暴之侵凌”。就生产建置与工程教育而言,约有四端:

第一,在现代徒农业不足以立国与抗战,而我国脆弱幼稚之轻重工业与些许矿业,又几全在东北,华北,华东交通便利之区,九一八后,既失辽、吉、黑、热、东省特区、冀东、察北;七七后,又失平、津、冀、察、绥、晋;八一三后,沪、苏、京复相继沦陷。敌军愈益深入,固愈感困难,我军最后胜利,亦愈占优势。惟是厂矿生产部门,大抵沦入战区,摧毁无算,除少数工厂外,类皆未能在战前迁移内地继续生产。故无论为“内求生存之自给,与外御强暴之侵凌”均不得不急起直追,迅分在内地各安全区域,就物产人工之所宜,建置若干临时厂矿中心,并逐渐由临时而永久,昼夜加速增加生产,俾前方器材所资,给养所需,与后方生活所必不可缺者,悉能自给自足,夫然后适应长期抗战之生产条件,与充分做到物力动员之前提,最后胜利,究否属我,全视吾人如何肆应,苟急向最后胜利之大道,挺前迈进,最后胜利,绝对必属于我,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断不容再行因循瞻顾。

第二,厂矿生产部门之加强增多,既为物力动员之中心工作,专门工矿人才之培植,自必须加速进行,并予以适应时需之特殊训练,俾运用物力动员之智力源泉,永无涸竭之虞,全国各大学学院之专门教授,责任綦重,应如何以最经济之时间,与极贫乏之设备,为最有效之训练,是乃工程教育家最值得筹思而力行者。吾人所最不可解者,昔在平时,朝野尚能注重工程教育,抗战以来,反见沉寂。庚款及补助工程教育之机关,竟至罔顾成案,延岩拨款。凡此病态,均宜自加觉悟,以国家亟需为前提,不应丝毫稍存门户之见,以削弱民族复兴之基础。至于工程教育本身,虽凡所研习,均直接间接与抗战力量有关,然太平时代之八股工程教育,究应加以适合时需之变化,在本大学工学院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六系之课程,已作施行特殊训练之厘订,保留原订课表最切要课程之十五学分,而另任学生选习技术训练四组课程之一组,即一,军事工程组,二,军事机械组,三,军事电讯组,四,军事化学组。每组课程均编配为六学分。各专家教授,咸以使命重大,工作光荣,实行教导,学生则报名分入各组者,达三百余人之多。以视某大学当局竟谓“教授不习为非常时期之特殊教练”,是必如何受之于师者,便如何授之于其徒,毫不知因时因地之制宜也。吾人应知凡不能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者,便不能征服非常环境,而为环境所征服。工程家乃“控制自然动力与物质以最经济之方法而为人类之利用”之专门学者,在长期抗战物力动员之伟大时期、有无量数之伟大工作,待其推动,教授先生,学生诸君,曷其勉旃!

第三,大学工学院教授,在平时固宜专心致力于学生之教练及学术之研究,在战时应环顾全国物产动员之推移,到无人能以负起物产动员责任之紧急时期,须能立即领导设计创置并运用各军需与非军需生产部门,以“内求生存之自给,外御强暴之侵凌”。工程学术工程教育,与交通运输及厂矿生产,须为密切协调之联系,相跻相需,遇新问题之发生,则出其工程学术以解决之;遇人才之缺乏,则出其所造就者以担当之;遇生产部门之待加强增置,则设计创置并厘定运用之方。务期抗战消耗之所资,人民生活之所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力量既厚,战无不胜。切莫徒喊后援,无补大难。(www.xing528.com)

第四,尤有进者,处现代物质文明世界,工程教育未可一日偏废。战事时期一切军需工业与军需交通及运输之支撑,固端赖工程人才之奋力以赴,而吾人更应远瞩高瞻战后之复兴建设。徜不于此时预储多量之工程专门人才,则战后复兴建设之大业,势必不克迅速观成。吾人民出水火登衽席之时间,必将延岩。故抗战无论至如何困难关头,工程教育亦应维持其繁荣滋长,驯至国家财政至极度艰难之顷,办理工程教育者应率同教授学生从事一面生产一面教学之非常措施,“半工半教半读”,“自给自足自存”,纵使经费停拨,仍能维持弦歌于不缀,延续工程教育于无穷。全国各种机能必悉如是,方配侈谈长期抗战,方能把握最后胜利。

以上四端,乃就适应抗战期间之生产建置与工程教育,稍为“实事求是”之论述,均卑之无甚高论。须知此何时耶?事应果行,岂容多言!

【注释】

[1]李书田(1900~?),字耕砚,河北昌黎人,曾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常委。该文原载《西安临大校刊》1937年12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