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唐雪梅摘要:当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贫困生总数不断增多。本文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高校里的贫困生总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关注高校贫困生,调查分析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唐雪梅

摘 要:当高等教育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贫困生总数不断增多。许多贫困生出现的群体性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着高校贫困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效果。本文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国家投入的教育资金毕竟有限,学费标准也相应增加。高校里的贫困生总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其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关注高校贫困生,调查分析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1.交往障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的和谐发展和身心健康。但是一些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庭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交往费用与非贫困生的不同而产生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常担心自己的行为得不到他人的认可而感到害羞和局促不安,他们尽量寻找借口主动回避社交,不愿和教师、同学在一起,不想参加集体活动,这导致了他们交往范围狭窄,与他人关系紧张,阻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2.抑郁心理

部分高校贫困生因经济压力大而出现持久情绪低落、表情阴郁、无精打采的现象;在认知方面,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常认为自己不行,对学缺乏信心,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毫无办法等;在意志方面,难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他们可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很少脚踏实地去做;在躯体方面,常失眠、头痛、耳鸣等。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目,他们不会影响课内外秩序,但随着不良情绪的郁积、内心紧张的加重,会日益消沉下去,严重时可能会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病,甚至会自伤、自杀等。

3.焦虑心理

高校贫困生一方面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打工供自己上学,经常奔波于学校和打工地之间,身心处于焦虑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轻微、短暂的焦虑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少数高校贫困生也会表现出程度较高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焦虑,有这种焦虑的贫困生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比较敏感,他们入睡难,易被惊醒,常体验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和心烦。这不仅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若不及时疏导和诊治,就会演变成强迫症恐惧症、癔病等多种心理疾病。

4.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心理

高校贫困生自尊心强,希望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优异成绩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但是在自尊的背后,却隐藏着强烈的自卑,他们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的家庭状况,在寻求和接受资助时常感到人格受到了伤害。并且由于他们知识面较窄、动手能力较差,因而对于别人谈论的话题难以插嘴,别人所具备的技能自己知之甚少。面对这种状况,他们更容易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产生自卑感受,形成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矛盾心理。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高校对大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与贫困生综合素质较低的矛盾导致的自卑心理。在大学里,受到普遍关注和喜欢的往往是那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具备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大学生。而相当多的贫困生来自农村,那里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较为落后,学生个性能力和素质缺乏充分的发展,高考成绩是他们唯一的追求目标。在高校里,这部分学生往往不会打球、没有上过网、英语口语甚至普通话水平都较差。这些学生入学后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逃避现实的趋向。

(2)高校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生活现状的强烈反差导致贫困生的愤懑心理。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很多农村的孩子从贫困的乡村进入繁华的城市,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同时伴随着社会分层,校园也在分化,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学生之间可能就有很大的贫富差距。这种落差给他们带来了比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一些贫困生因此产生对社会、对父母的抱怨情绪,慨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产生愤懑、不满、抱怨的情绪。

(3)对各种集体活动的躲避与排斥,由此导致了贫困生的闭锁心理。在大学校园的各项集体活动中,贫困生参加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一是贫困生自身特长少、综合素质较低,害怕参加集体活动后更加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尽管他们对集体活动内心也十分渴望参加,但往往却表现出躲避或是排斥的态度。同时,由于囊中羞涩,为了避免社交开销,贫困生也尽可能地躲避各种社交活动,避免与人交往。这使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更加单调枯燥、交际范围更加狭小、见识与阅历都比较少。这是导致贫困生产生闭锁心理的主要原因。(www.xing528.com)

(4)对前途的期望与就业压力导致贫困生的焦虑心理。很多贫困生都梦想着能借此改变自身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另外又意识到自己没有父母或社会关系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在就业竞争中往往难占优势,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会更大。这种思想上的矛盾,进一步导致了贫困生产生自卑、愤懑、闭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很有可能引发极端行为和恶性事件的产生。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构建和完善对贫困生的社会资助体系

近年国家,各级政府以及各高校都把贫困生资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这些资助的作用也仅仅限于暂时地缓解贫困生问题所带来的压力。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法制化的贷学金管理体系,借助信贷的力量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的资助,在高校设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也是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必须通过舆论宣传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制订有关的法律政策来规范和激励此项事业,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2.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帮助

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调动贫困生自身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地解决贫困生生活的后顾之忧。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全面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思想状况,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学校原有的奖、贷学金和减、免、补等款项。对于贫困学生的学费和其他收费适当减免和暂缓。并利用自身条件和动员社会力量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鼓励他们以勤恳的劳动改变自己的处境。

3.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关怀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力和高校自身的情况,短时间内彻底解决贫困学生的贫困状况是不现实的。在对他们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针对他们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教育的职能和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用艰苦奋斗和拼搏的精神,改变自身生活处境艰难的局面,增强他们的生活自信心。鼓励他们多和老师、同学特别是与贫困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缓解他们的思想压力,纠正他们的心理偏差。

4.营造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和人文关怀氛围

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使贫困生增强归属感,减缓因为生活困难带来的思想包袱和精神压力,使他们在学习之外有丰富的业余生活,松弛紧张情绪,增加生活乐趣。各类社团活动要尽力争取贫困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增加自信,战胜自卑,积极向上,开阔心胸。要加强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的建设,营造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消除贫困对他们心理的消极影响。

5.建立心理健康教学和咨询体系

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具有收效快、针对性强的优点。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大多数仍然没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和得到应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而且其职能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为此,应该把心理教育课程纳入高校的日常教学体系,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配备水平高、热心此项工作的专业教师从事此项工作,保证心理咨询机构必需的财力和物力。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贫困生学会自身心理调节,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说,贫困大学生具有其他学生所没有的经济负担,贫困、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较其他同学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压力。而如何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顺利地完成学业,需要国家、学校、社会以及贫困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但是经济上和物质上的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富有理想、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要针对他们的一些心理特征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困,树立自强自立、顽强不息的精神,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勇敢地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改变困境。

参考文献

[1] 杨志恒.大学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3)

[2] 王民忠,邹华东,狄涛.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3] 张社争.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4] 吴清兰.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之我见.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