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一致性及主要区别

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一致性及主要区别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自“全教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以后,素质教育理念引起了全社会广泛重视。3.素质教育是包括课程与课外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甚至是全社会教育。

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一致性及主要区别

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

自“全教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以后,素质教育理念引起了全社会广泛重视。

一般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按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评价的,准确地讲,这是三个层次上的培养目标。相比之下,素质教育目标更全面和有高度,它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所以是教育目标的提升与完善,不是简单的否定。素质是指人才相对稳定和全面的知识与能力的积累,还包括心理状态。知识与能力培养过程有利于素质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不可能脱离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准确地理解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一致性

1.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最大特点:(1)强调教育的全面性,注重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更加注重本体的需要,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强调公民的人格教育,注重人心智力协调发展。所以,它们的内涵追求都具有基础性和永恒性。

2.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我国教育实际,而通识教育是大学历史的产物,但都围绕人的本质需要,围绕未来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所以,它们的具体要求都具有时代特征。

提倡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1)为了纠正不全面的教育观念造成的问题。比如:偏重智育,以为教育就是教学,教学就是学知识与技能,就是学本领,就是拿成绩拿学位,就是找工作,就是出人头地。突出表现为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功利主义在教育中表现。这种教育危害是:忽视了“做人”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必然地逐渐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www.xing528.com)

这也是我们推进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1)反对功利主义教育,大学教育如何加强素质教育,这是一个专门的课题。大学教育的不全面性,除了应试教育问题,更具有专业教育问题,即以专业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作为教育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并逐步呈现职业化、行业化倾向。忽视了人的本质需要。(2)六大模块核心课程都有德育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机(文学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世界视野与现代化认识;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自然生态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二、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主要区别

1.素质教育针对于国民教育体系(虽然它可以细化出大学要求),通识教育侧重于大学教育,它可以被当作我国大学探索素质教育的一种策略,或者叫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

2.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的综合教育,通识教育的外延不如素质教育宽泛,比如它一般不包括体育,但今天的提出,与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直接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开始思考专业教育的问题,提出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文科学自然科学,理科生学人文科学等,试图拓宽与打通知识,进而实现综合素质培养。教育部逐步制定了一些课程教育要求,如思想道德教育、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中国革命史法律基础、美育等,加上体育、英语、计算机等,并统称为普通教育课程。素质教育推行以后,一些学校还开设各种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我校2001年课程改革,把这些课程按照科目归并,形成综合教育课程。去年,我们又在综合教育课程中,开设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以,从普通教育课、文化素质选修课、综合教育课程,到通识教育课程等,是大学针对专业问题而推行素质教育而努力探索的轨迹。也说明我们在不断完善素质教育,但尚未完成课程的整合。

3.素质教育是包括课程与课外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甚至是全社会教育。素质的养成要注重实效,注重过程,注重熏陶,注重长期,注重身教和环境感染,要避免形式化、知识化、课本化;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教育开展的,它的方法与途径是在课程教学中体现的,但它不以知识性、专业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为主导,而是以思想、精神与方法的培养为目标。

2007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