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的建设新途径

解读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的建设新途径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亟须澄清两点认识。二是对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定位问题。这主要取决于大学决策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定位。因此,通识教育课程要想摆脱困境,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行三步走”的推进战略。因此,必须在通识教育办学理念的统领下,重新全盘考虑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知识与素养,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有关制度,最终建立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解读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的建设新途径

实施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对大学教育目的的重新思考,是对本科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目前,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亟须澄清两点认识。

一是对教育的政治功能认识问题。不可否认,教育是具有政治性的,政治对教育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问题的关键不是教育要不要为政治服务,而是如何为政治服务。以目前我国大学公共必修课的构成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军训、外语均是教育部明确规定必开的课程,其学分合计占去了公共基础课的50%~80%。在有限的学分和课时总量内,大学的必修课程受国家干预过多。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亟待改善,要充分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在注重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时,还必须尊重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标准化的统一要求很有必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形式多样,如多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简单地强制灌输已经很难奏效。

二是对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定位问题。这主要取决于大学决策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定位。目前,通识教育还远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通识教育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模式,而是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补充、纠正。“通识”只是使学生知识拓宽、视野开阔,为他们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定位下,很多大学的公共必修课承担的主要功能便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1]理工科专业需要坚实的数理化基础,所以就开设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文科专业缺乏自然科学基础并不直接影响专业学习,所以修习的自然科学课程非常少,相反则开设了有利于文科专业学习的“大学语文”。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要想摆脱困境,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行三步走”的推进战略。“大处着眼”,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着眼于把通识教育作为整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建立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还要立足现实从“小处着手”,就是从通识课程建设入手,从易到难,实行“三步走”的推进策略。(www.xing528.com)

第一步,从现有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入手,精心设计和管理,使其精致化、核心化、规范化,提高品位和地位。各大学的通识选修课大多是从全校公共任意选修课演变而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最初,为了能开设出更多的课程,满足广大学生的选课需求,各大学普遍采取了教师自愿申请开课的方式,虽然也仿照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由于缺乏更深入的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所以课程因人(教师)开设、随意开停(课),导致通选课结构杂乱无章、质量不高,难以保证通识教育的效果,而且严重影响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声誉。当务之急是要给予通选课足够的重视,一改以往粗放管理、随意开设、无人重视的“杂乱差”现状,最好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从教学目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授课师资、学习要求等多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严格管理,有专项经费和相关制度予以支持。这样,才能改变其“杂乱差”的现状,使有限的通选课学分真正发挥作用。此项措施因为不涉及整个课程体系及学分的调整,相对比较容易改进。

第二步,在保持现有课程结构的前提下,将一些公共必修课程通识化,真正发挥通识教育作用。通识课程改革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有限的课程总量与各方面需求的矛盾。从我国大学课程的学分结构看,公共基础课和通选课所占比重并不小,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有限,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因此,在保持学校现有课程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要想谋求通识教育更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将共同必修课“通识化”。如可以适当减少外语学分,增设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将现有的“两课”扩展到更广阔的历史哲学文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让学生广泛领略人类文明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和震撼;也可以将“两课” 与现有的通识选修课整合设计,构建通识课程体系等。

第三步,逐步改革大学四年的课程体系,建立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还是行为习惯、相关制度,都已经与专业教育模式相适应,仅靠局部的课程改革很难真正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因此,必须在通识教育办学理念的统领下,重新全盘考虑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知识与素养,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有关制度,最终建立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