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史述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史述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现代以来,课程的内涵不断演变,对课程的解读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课程”一词的英语为curriculum。鉴于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中的课程主要是指学科和教材以及教学或学习计划。本文中的课程变革是在总体意义上使用变革这一概念,它包含了课程变革、革新、改革和变化,凡是课程系统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课程变革。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史述

(一)课 程

据考证,“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翻译的佛经中,“北魏凉州沙门慧觉翻译的《贤愚经·阿难总持品第三十八》中说‘尔时有一比丘,畜一沙弥,恒以严敕,教令诵经。日日课程。其经足者,便以欢喜。若其不足,苦切责之’”[20]。这里的“课程”指检查、考核功课的分量、内容和进程。唐代孔颖达对《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句注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大道,治国礼法,圣人谋之,若周公之制礼乐也”[21]。这里的“课程”是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课程术语的来源,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22]。陈鹄在《耆旧续闻》卷二中也说道:“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23]。这里“课程”是指学习的功课内容及其进程。

近现代以来,课程的内涵不断演变,对课程的解读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课程”一词的英语为curriculum。“课程”最初源于拉丁语的“跑道”(cursum race course),作为教育术语,意味着“学科学习的进程”[24]。关于课程的定义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课程即学科和教材;二是课程即目标或学习结果;三是课程即活动或经验;四是课程即教学或学习计划。可见,学者们对课程的界定见仁见智,这为我们全面地认识与理解课程提供了多元视角。

本研究中“课程”的研究范围为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探讨其历史沿革,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况及典型特征。鉴于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中的课程主要是指学科和教材以及教学或学习计划。(www.xing528.com)

(二)课程变革

《国际百科全书·课程》中指出,“课程指的是有关教育学生的经验,其内涵包括教育哲学、价值观念、目标、组织结构、材料、教学艺术、学生实践、评估以及学习成果等,与此相应,这些方面发生的任何课程变化,都可称之为课程变革”。本文中的课程变革是在总体意义上使用变革这一概念,它包含了课程变革、革新、改革和变化,凡是课程系统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课程变革。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对1912—1948年,在中央政权(即北京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符合其所颁布的法律法令规定的能称之为大学的具体标准的学校中,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接受一种区别于专门教育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而开设的学科课程以及制定和实施的教学或学习计划进行研究。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科目课程都细加探究,而只能是采取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和重点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