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观指导

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观指导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观指导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观指导[1]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参加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座谈时指出了我国教育应该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需要的问题。4.大学生就业困难与用人体制有关。1.要加大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2003年3月[1]根据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交“关于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观指导的建议”修改。

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观指导

加强政府对大学就业观指导

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观指导[1]

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参加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座谈时指出了我国教育应该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需要的问题。他强调指出“这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至今还没有解决好。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大学生大量增加,而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由于诸多因素遇到不少困难”。在人才供大于求的地区,许多用人单位提出了过分的招聘要求,甚至有歧视的或不合法的招聘要求,使得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认识受到消极影响,择业的信心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随着高校扩招后的首届学生毕业,2003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212.2万人,毕业生总数比去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其中本科生的增量更大。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确实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基本的就业空间、新渠道和契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预测,2003年全国将有95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也应该看到,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再就业约有2 000万人,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峰叠加”,社会整体就业机会仍然很有限。

人事部发布的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大于东部,而东部发达地区吸纳毕业生有明显优势。西部是用人单位难,东部是学生就业难,2003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各种意见和评论很多,这里主要是就政府的作用提出建议。

1.择业是对大学毕业生与学校能力的检验。就大学毕业生个人来说,就业困难确实与自身的择业观念、能力水平等密切相关(也与大学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社会不可能保证每个大学毕业生所想得到的一切。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择业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的一种培养和锻炼,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也是正常的。

2.教育发展战略不能动摇。从政府来说,推进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是正确的方向,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来说,政府应该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可能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要关注2003年以后大学生就业的后期效应。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方兴未艾,我们正努力增加人民大众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利国利民之大计,这个战略不能受到怀疑,教育的价值不能受到怀疑,办教育与受教育仍然应该鼓励,不能使大学与大学生贬值。

3.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应该看到,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巨大教育投入的成果,也是我国当今最优质的一部分人力资源。中国的大学生需求没有饱和,即便是在发达地区,如果把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测评一下的话,本科以上毕业生的比例仍然是偏低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还是有需求的。

4.大学生就业困难与用人体制有关。应该说,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吸收高层次员工、调整单位内部人才结构是有兴趣的。如果按许多大学生提出的“月薪1 500”的要求,用人单位付得起钱,但单位拿不出岗位,新增岗位毕竟有限,人员流动又极为缓慢,人员进出在制度上还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机关、事业单位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所以,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创造公平、公正和有效的就业环境,扶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建议如下。

1.要加大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在完善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的基础上,政府要设法传递信息给各用人单位,为教育发展创造基本的条件。(www.xing528.com)

(1)建议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对机关、事业单位,政府进行人力资源质量评估,将人力资源有关统计信息作为单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进行公开评价。

(2)建议着力提高经济增长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力,在地区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要把经济增长、人才资源配置、大学生毕业三者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相互支持的机制。在对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中,要把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就业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

(3)建议加快用人制度改革。政府要理顺进人与出人的相关政策,促进单位内部形成用人的选优机制,要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结构调整目标和计划,促进用人单位内部人才意识的提高。

2.建立更加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虽然各级政府都有各自有关的信息统计或预测,但对毕业生来说,信息的实际指导作用还不够明显。

(1)建议综合编制信息资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招聘计划人数、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

(2)建议完善地区性信息资料。全国性信息对大学生的意义不大,对学校的指导意义也很有限。学生是流动的,但用人单位是固定的,学校培养类型与规模也是确定的,地区性的就业综合信息资料特别有用。各地应建立或完善这方面的信息系统,供学生参考。

(3)建议增强预测的信息。学生很早就开始注意就业信息,学校建设学科及专业,也需要预测社会需求。政府虽然有预测,但可以更早一些,由粗到细,越细越好,以利于学生与学校减少盲目性。

(4)建议政府或政府委托机构,专门为大学生编制就业信息,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善,提高信息对大学毕业生的有用性。

2003年3月

【注释】

[1]根据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交“关于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观指导的建议”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