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及指导

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及指导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学校因素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其言行及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学校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缺陷,对大学生就业观也会造成决定性的负面影响。比如,有的大学生对自己认识过高,有的大学生则对社会形势及社会就业压力完全不了解。

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及指导

(一)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强烈的冲击与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风险意识与竞争意识,提升大学生择业技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大学生带来一些错误的、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在择业过程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给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带来误导。除此之外,国家宏观政策及人才制度也会对此产生影响。人才市场中的资源配置本是一种市场行为,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自身行为调节。但是,当前我国还有些人事管理制度带有强烈的计划色彩,比如,户籍限制、用人单位编制问题、档案管理问题、进入指标问题等,这些计划色彩甚浓的制度,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严重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正常流动,迫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二)学校因素

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其言行及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学校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完全是发端于计划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教育体制及管理体制几经改革,但计划色彩仍然很明显。比如,大学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指导等仍然与社会需求有巨大的差距。从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发展十多年。这十多年来,各大学的专业结构框架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学校没有考虑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预期,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预期,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仍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致使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感到迷茫,所学的知识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www.xing528.com)

此外,在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上,各高校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比如,我国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锻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无法适应工作后的职业要求。有学者做了一项调查显示,在应届毕业生中,有45%的人认为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是无用的,对就业没有帮助。由此可见,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缺陷,对大学生就业观也会造成决定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及人生观是在长期的学习及生活中形成的,直接决定着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他们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甚至是个人性格的差异,都决定其就业观的不同。当前,大学生虽然经过四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一般是比较扎实的,但由于缺少实践机会,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甚至是理想化。尤其是在即将毕业踏入社会的时刻,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及干扰。比如,有的大学生对自己认识过高,有的大学生则对社会形势及社会就业压力完全不了解。由此,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攀比的心理,没有从现实出发,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以至于在择业中屡屡碰壁,一旦如此,则必然会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