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由于神经系统的遗传性会影响特定人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二)来自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竞技水平是影响人格的重要因素。此外,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中的典型人物或英雄榜样也会激起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向,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一)来自遗传因素的影响

人格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各学派中,生物和特质学派注重遗传的作用,而人本主义、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注重环境的作用。

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神经系统的遗传性会影响特定人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对大学生来说,社会文化的评价会对自我意识产生作用,早熟和晚熟也会对人格产生作用。例如,早熟的同学社交能力强,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同学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不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此外,男性比女性在人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二)来自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竞技水平是影响人格的重要因素。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弗洛姆(E. Fromm)认为要把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不能把人格形成归结为某一因素。

故事一则

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黄旭华院士,出生于杏林之家,经历过战火中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他坚持的动力来源于父母。父母亲非常重视兄弟姐妹的教育,还有一颗爱国为民之心。1941年“红楼”事件中,他的父亲和其他医生偷偷救助抗日部队伤员并安全转移,正是这种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了他,使他心甘情愿隐姓埋名三十多年,为新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成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并始终将“努力学习,对国忠诚”这质朴的“八字”家风发扬光大,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1.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都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等受到较多研究者的关注。

家长的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在家教问题上所承担的角色与职能之认识的教育观,家长对儿童的权利与义务、地位及对子女发展规律之看法的儿童观,家长在子女成才问题上之价值取向的人才观,以及家长对自己同子女有什么样的关系之看法的亲子观。研究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教育态度与方式,而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又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特别是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其人格特点有明显的差异,如图5-1所示。

图5-1 家庭教养方式

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支配欲过强,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控制。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的个性特点,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www.xing528.com)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处于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等。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乐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人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此外,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也有很深的影响,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也会影响到儿童的人格特点。

2.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在学校中不仅学习、掌握系统文化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接受思想和品德教育,形成优良人格特征。课堂教育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坚持性、自制力、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良好的人格特征;班级集体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团队性等人格特点;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电视对儿童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心理学家在1971年进行的实验证明,电视节目里的许多攻击性情节对年幼无知的孩子的行为影响巨大。其实验是这样的:让一组八九岁的儿童每天花一些时间看有攻击性情节的卡通节目;另一组儿童则在同样长的时间里观看没有攻击性情节的卡通节目。在实验中,同时对这两组儿童所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加以细致的观察记录。结果发现,观看含攻击性情节的卡通节目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增多;但是,那些看不含攻击性情节的卡通节目的儿童,在行为上没有改变。十年后的追踪研究发现,以前参与观看含攻击性情节节目的儿童,即使到了19岁,仍然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海量信息会对儿童人格形成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选择、利用网上信息,提高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能力。

此外,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中的典型人物或英雄榜样也会激起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向,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 心灵充电站 ·

怒放的并蒂雪莲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胡忠、谢晓君夫妇抛弃城市的优越生活,举家扎根高原支教。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