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恩的本质,大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现状

感恩的本质,大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现状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恩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必备素质,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感恩意识却呈淡薄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大学生,对老师冷漠不尊重,对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不思感恩,甚至连句感谢之语都没有。

感恩的本质,大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现状

1.感恩的本质

“感恩”一词原本是舶来词,但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的“忠、孝、节、义”思想就饱含着感恩的内涵。“忠”为报国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感恩”也有了新的定义,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或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2.大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现状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感恩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必备素质,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感恩意识却呈淡薄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国家缺乏责任心

据统计,国家对一个大学生的培养费用,是其家庭培养费用的1.1~1.5倍。从近年来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情况可窥一斑,为了使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或失学,国家已初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然而,有部分学生对这种关怀表现冷漠,视之为理所当然。

(2)对父母缺乏亲情(www.xing528.com)

《现代快报》曾报道了一则《研究生嫌家穷欲解除父子关系 放狂言要踩死老父》的新闻,暴露出了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贫穷。试想,一对贫困的父母,将子女培养成一名研究生,在人力、物力和精力上付出多少?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嫌工作岗位差,不肯就业,成为一名“啃老族”;还有的大学生面对挫折,随意伤残自己的身体或结束自己的生命,对父母和家庭缺乏责任感。

(3)对社会和他人缺乏爱心

一个人活在世上,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大到连接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大学生,对老师冷漠不尊重,对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不思感恩,甚至连句感谢之语都没有。虽然此类大学生数量不多,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存在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忘恩情绪。

3.生命在亲情中成长

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关系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问题。其中,亲情关系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它既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而然”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特定伦理内涵和伦理要求的人伦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亲情关系之所以都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是因为人只能活在关系中,而亲情关系又是个人生命直接接受的第一重社会关系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新鲜血液,尤其要明白,我们的生命、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无不是父母、社会的恩赐。作为子女,要深刻理解“孝道”的深刻含义,古人说“子欲养而亲不待”,错过了孝养父母的时机就永远无法追回来。人们常说失去的东西愈发珍贵,而失去父母的眷顾,才知道那份亲情永远不可再得,才知道报恩的机会永不再有。所以,我们要做到时时饮水、处处思源,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并在“一无所有”中对父母的恩泽有所报答,这便是一个人生命的真实归宿所在。

当然,亲情不仅仅限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还包括已经升华并超越爱情的夫妻之间的感情,甚至达到相当亲密程度的朋友之情,这些都是亲情。在由血缘关系奠基和塑造的亲情关系中,或许父母对子女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本能,但其他亲情关系则是一种独特的伦理建构,“感恩”就是这种伦理关系的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包括两个方面:“还恩”与“转恩”。“还恩”即报答在先的人对现在的我的恩德,“转恩”即将恩德转而施予此外和此后的其他人。例如,我受父母的恩德,不仅以孝顺父母的方式“还恩”父母,而且以成就事业、教养子女、安身立命等方式“转恩”父母。再比如,教师教学生是恩德,而学生则以学业有成来还报师恩。所谓“美丽的花朵,也是春风化雨所得”,我们仍需明白,即使自己现在的生活是靠努力获得的,我们的这种“自力”,其最初也是来自父母的教育、朋友的陶冶、社会的锻炼。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我们既要在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中享受着生命的美好,又要在与他人、社会的互动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在关系中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