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常见人际困扰原因分析

大学生常见人际困扰原因分析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拒绝的中国教授心里也很不爽,心想:“这老兄真不够意思,别人敬的酒他都喝了,就是不喝我的,就是不给我面子。”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在中国文化中,主宾之间、宾客之间不断劝酒是表示一种敬意,有时几乎是强迫他人满杯一干而尽,不喝好像是不给劝酒者脸面。

大学生常见人际困扰原因分析

二、大学生常见人际困扰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与早期成长经验

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提出了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基于这种愿望所产生的行为特征是:容纳、沟通、参与、归属、随同等。与之相反则表现为退缩、排斥、对立、疏远等。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反之,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满足,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就会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其行为特质是领导、支配和控制。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其行为反应特质是热情、友好、喜爱、亲密、同情、友善等。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会倾向于形成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家庭内的交往方式,不仅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形成,也构成了人的社会交往方式的基础。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将产生显然不同的影响。源于此,弥尔顿说:“童年预示着一生,正如早晨预示着一天。”利希特说:“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童年时代。在这个时期,他开始通过和别人的交往给自己的生活添加色彩,效仿别人的生活。”想想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常用的方式,再对照一下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和家庭氛围,也许你会得到一些启示。

2.交际文化的差异

在一次大学举行的招待宴席上,一个美国教授被频频敬酒,几杯下去后,他脸泛潮红,感觉自己已经不胜酒力,这时一个中国教授又端着杯子来到了他的面前,于是美国教授坚决回绝了敬酒,心想:“我都已经这样了,你还要我喝酒,不是很没道理吗?”被拒绝的中国教授心里也很不爽,心想:“这老兄真不够意思,别人敬的酒他都喝了,就是不喝我的,就是不给我面子。”

一个人想做什么,觉得该做什么,往往受制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属于某种文化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怀有强烈的归属和认同感。所谓交际文化,即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人们倾向于对自己文化的行为准则持认可态度,并可能视其他文化的行为习惯为“越轨”,乃至“荒唐无礼”。于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容易“以己心度人意”,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不时地出现矛盾。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在中国文化中,主宾之间、宾客之间不断劝酒是表示一种敬意,有时几乎是强迫他人满杯一干而尽,不喝好像是不给劝酒者脸面。可在英美酒席上,主人绝对不勉强客人喝酒,完全是“主从客便”。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有时不同地域(比如南方和北方)、不同背景(比如城市和农村)的同学之间会有一些相互不能理解和交流的障碍;而不同时代的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代沟存在。因为双方生长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