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特点和类型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特点和类型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驱动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哪些常见类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由大学生自身条件决定的。加之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民主意识较浓,平等观念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强烈的追求。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往往迫切希望与他人交往,以期得到他人的承认、尊重和理解。所以,大学生应努力发扬人际交往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影响的产生。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关系之一,是学校人际关系的中心。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特点和类型

任务背景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随时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而获取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经验,以他人的长处填补自己的短处,发展和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此外,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增强竞争能力、提高交际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使自己的素质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任务驱动

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哪些常见类型?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由大学生自身条件决定的。大学生文化层次比较高,生理和心理都趋于成熟,重感情、爱幻想,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迫切希望交往、追求平等、注重精神、情感性强的特点。

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其自我意识也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产生了“成人感”,希望在各个方面努力体现其独立的人格。加之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民主意识较浓,平等观念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强烈的追求。

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在交往方面较独特的阶段,有迫切的交友愿望。某大学组织的一次对新生的问卷调查有一题为:“你现在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在知识、友谊、金钱、时间、爱情、能力等多项选择中,选择友谊的占83%,仅次于对知识的需要。这说明大学生社会参与性强,他们迫切希望与他人交往,让他人了解并承认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并在交往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管是学习上的互相帮助、生活上的互相照顾,还是娱乐上的合作,都表现出较强的感情联系。而且,由于大学生心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情感很不稳定,好恶易显于表,因而其人际关系受情感的影响较大,这种情感的波动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不稳定性。有的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因情感变化太快,很难交上知心朋友。极少数大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只注重感情,超越现实,不顾后果,最终铸成终生遗憾的大错。(www.xing528.com)

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一般重义轻利,不是以物质关系为前提的,更多的是精神领域内的交流,如交流思想、切磋学问、探索人生、抚慰鼓励等。我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对435名三年级大学生作抽样调查,了解他们的交往目的,结果是:有利于学习提高的占66.9%,有利于工作的占15.2%,便于娱乐的占16.8%,共同探索人生的占49.2%,生活上互相照顾的占28.5%。这说明大学生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便是相互馈赠或物质上的援助,也只是精神交往的一种辅助行为。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是建立在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基础上的,主要包括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即同学关系,含异性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大学生同教师的交往关系(即师生关系)、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即亲子关系)。

大学生和父母的交往是一种最亲密、最可靠的交往关系。亲子之间的交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学生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后,在感情生活方面渴望不断得到家庭的温暖,而且目前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日渐增多,他们生活和思想上的独立性很弱,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并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往往只讲索取不讲回报。大学生正处于成才的过程中,更需要父母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生观及学习等方面的关心和指导。每一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他们希望在给予子女物质帮助的同时能够给予子女思想和精神上的帮助。作为子女的大学生,应敞开心扉,主动向父母汇报思想,接受亲人情理交融的指导,并学会对父母感恩,把亲子关系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同学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的基础内容之一,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普遍的关系,它在大学生的整个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位置。学生群体之间和学生个体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入学年龄在18岁左右,经过4~5年的大学学习,他们毕业时23岁左右。这一时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与成年初期阶段。从心理和生理上分析,这一时期青年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并逐渐成熟,他们希望摆脱大人而独立,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承认。

然而,他们又往往体会到一种与青春期以前阶段不同的激动与烦恼,产生青春期特有的孤独感、急躁感。随着性的成熟,还会产生不安感和不适感。加之脱离原有熟悉的环境(人际关系和学习方式),对大学生活心理准备不足,在突变的环境面前,大学生显得很难适应,心里产生许多矛盾和困惑。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往往迫切希望与他人交往,以期得到他人的承认、尊重和理解。互相关心、互诉衷肠,获得信息并借助他人提供的经验解除心理障碍,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实现心理平衡、扩展知识、充实生活。

青年期知心朋友的亲密程度往往超过同父母、老师的关系。大学生在几年同窗生活中能培养浓厚的情谊。这种同学交往不仅存在于学生时代,而且可延伸到毕业以后,成为步入社会交往的纽带。同学交往的内容包括学习知识、获得信息、加强友谊、参与活动和恋爱等。同学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广。过去,大学生的社交活动大多习惯和局限于同班、同乡的小圈子里。现在,随着第二课堂的开辟等,大学生交往不再局限于同班、同乡,只要对其学业有帮助、对其思想有启发、能丰富其情感生活的,他们都乐于交往。文科、理科间的学生加强了往来,跨系、跨院校的活动增多了。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新条件下采取新的交往形式,如学术研讨会、各种沙龙、舞会联欢、寒暑假的社会调查等。这些形式的交往丰富了知识,充实了课余生活,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为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同学交往的作用可分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从积极作用看,大学生通过同学间的交往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了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感,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从消极作用来看,同学交往不当,也容易产生消极的群体行为和从众行为,也有的大学生只热衷于人际交往,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交往行为的消极性。所以,大学生应努力发扬人际交往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影响的产生。

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关系之一,是学校人际关系的中心。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的师生关系则易导致教育上的失败。据调查,大学生喜欢的教师具有知识渊博、业务能力强、遇到问题敢于发表独到见解、热情、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并关心学生、办事公正等个性特征。大学生期待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关怀和热爱,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教师纯真的感情。但是,大学阶段的师生关系与中、小学不同,大学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自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双方交往主要在课堂上,课下交往也多与专业学习有关。相对于同学交往来说,师生交往相互沟通少,除生活、学习上依靠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外,在人际关系上没有更迫切的交往动机。所以尽管师生关系比较重要,但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并不占很突出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