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性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的分析

创造性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的分析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创造性人格方面,高创造者与低创造者的人格比较研究发现,高创者有其独特的人格特征,并且不同领域创造者的创造性人格不尽一致。研究发现创造性活动多是在初级加工的阶段进行的,并且与散焦注意能力有很高的相关。其次,创造性的脑机制的研究地位将可能有新的重大突破。

创造性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的分析

二、创造性研究的进展与展望(2)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大力提倡创造性研究到现在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创造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创造性思维方面,研究者对发散思维进行了大量的纵向与横向研究,得到了如四年级下降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并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测量工具。但在这些研究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的弊端催生了同时考虑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回归。研究者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观点从沃拉斯Wallas(1926)的四阶段模型开始到Finke(1992)的生成-探索模型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顿悟一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表征转换理论和过程监控理论都试图对它进行解释,最近出现了顿悟的启发理论,强调原事件中关键启发信息的激活。

在创造性与知识的关系方面,早先的张力观认为知识与创造性之间呈倒U形关系,即一开始知识经验的增长有利于创造性发展与发挥,但当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过多时又容易使人囿于常规。后来出现的地基观认为创造性与知识呈正相关,并得到“十年定律”现象的支持。最近的新观点强调知识的质、量并重。

在创造性人格方面,高创造者与低创造者的人格比较研究发现,高创者有其独特的人格特征,并且不同领域创造者的创造性人格不尽一致。关于人格特征能否预测个体创造性的高低,研究发现创造性人格在青少年时期并不具有一致性,成年以后才具有这种一致性。

在生理方面,研究表明许多较高级的功能都集中在右半球,左右半球协同活动才是创造力真正的生理基础。研究发现创造性活动多是在初级加工的阶段进行的,并且与散焦注意能力有很高的相关。在科学方面(如顿悟的ERP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www.xing528.com)

在家庭和教育影响方面,研究发现,良好的早期教育具有积极作用,但它并不就是一个人最终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保证。一般有相关和相近的家庭历史、处于一定的出生顺序,父母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都影响创造性发展。有趣的是对家庭创伤的研究,Simonton(1996)的研究发现有些儿童受到创伤能够产生伟大的作品,但近来的研究发现,只有创伤引出了创造表达的动机才具有积极作用。在创造性教育的观念、方法、模式的实践探索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文化社会影响方面,跨文化的研究表明,文化与社会对产品的允许和接受的程度影响着某一领域的创造产生的程度。在组织中,组织等级结构森严的程度以及秩序的混乱程度影响着组织的创造性。在企业管理科技发明、艺术创造等领域也有大量研究成果。

近来的研究突破了创造性的单一领域研究的局限,开始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创造性。例如Csikszentmihalyi(1993)的系统模型认为,创造性包含了个体的自身因素和影响创造性的外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因素,在这里被称为“领域”(Domain);二是社会因素,在这里被称为“场”(Field)。创造是个人、文化、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那么,对于创造性研究学界有何展望呢?首先,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取向将成为主流,因此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手段也将是大势所趋。其次,创造性的脑机制的研究地位将可能有新的重大突破。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各种研究范式、手段和工具都可以用来研究创造性的脑功能,为深入揭示创造性提供了可能。再次是需要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挖掘新的研究视角。一个新的视角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创造性的培养途径。最后,需要发展出新的研究范式和测量工具,例如,在创造性人格一致性研究中,创造性与年龄的关系研究中因为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而使得结论上的偏差不可避免,这便需要纵向研究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