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教育的进展与展望

哲学教育的进展与展望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了解了西方与中国港台的通识教育情况之后,我们接下来的问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什么能提供用于嫁接西方通识教育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根基?“知行合一”重视知识与实践结合,使知识真正成为切己的知识,这一点对于当今中国的通识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知识态度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过渡,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对我们的通识教育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哲学教育的进展与展望

在了解了西方与中国港台的通识教育情况之后,我们接下来的问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什么能提供用于嫁接西方通识教育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根基?

对“通识教育”中重视多学科的普及教育而言,它表面上更接近于传统儒者重视“博雅”的一面,也接近于朱子学所提倡的致学方式——通过格物穷理掌握较为广泛的知识。这与王阳明的重视道德实践及其动机的真诚的知行合一思想表面上背道而驰。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值得借鉴的内容如下:

首先,通过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在实践中凝练出真正的知识。例如,他说:“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12]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自己去亲身经历,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一个化学知识,往往要让学生自己做过相应的化学实验之后,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并且熟记于心;一个物理学原理,往往要让学生在练习题中反复运用,才能使之成为他们物理知识体系中“活”的部分;一道数学论证题,如果学生仅仅看过参考答案的论证过程,他虽然知道了题目与答案之中是如何通过论证一步步连接起来的,但是当他下次再遇到相似题目的时候,他未必能够答得出来,因为这条“思路”不是他亲自“走”过的。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经过亲自探索,终于想通了一个数学论证,他的知识便是亲身经历的真知,以后再遇到相应的题目也能触类旁通。由此,也能看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很有见地的。

“知行合一”重视知识与实践结合,使知识真正成为切己的知识,这一点对于当今中国的通识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当今许多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安排上过于强调知识的普及,很容易造成一种情况——把通识教育变成普及各类知识系列的“杂货店”。另一方面,学生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态,认为各个学科都知道一点,便是“通识”。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有浅识,而无真知。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通识教育使学生“识而不通”,因为它并没有引导学生切己思考,并且通过自己的探索、论证而得到知识,亲自体会求知的乐趣。

第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另一层意思是: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或深或浅,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于这种知识所采取的态度。例如,一个人即使知道孝道应当包括什么样的行为规范,他也未必会去行孝;一个人即使在做孝道所规范的事,也未必有真诚的内在动机。王阳明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13]相反,一个真正想要去孝敬父母的人,一定会去思量相应的孝敬父母的办法,并获得相关的知识。王阳明说:“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14]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说:如何从知识的获得过渡到知识的相应态度的培养,乃至于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使之具有相应的德性,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点。

知识的培养不一定能塑造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一个有广泛的知识的人未必有儒雅的修养,如果通识教育只注重给学生填充不同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所谓“博雅教育”势必使学生“博而不雅”。在这里,我们并不是鼓吹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夹杂道德的说教,或者鼓吹在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教育中灌输某种特定宗教或特定文化的价值观,这两种做法都不能在现代大学的精神和框架之下进行。我们要弄清楚的是,一个拥有通识教育的知识的人,必须具有哪些相应的素质,才算是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文质彬彬的君子?至少有几点是公认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灵活变通的办事能力、触类旁通的认知能力、创新的思维方式、文明讲理的公民素质。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必须顾及至少三个层面:其一是知识的普及,其二是相应的知识态度的培养,其三是相应的公民素质的培养。在这里,知识态度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过渡,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对我们的通识教育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例如,在讲授法律政治思想史等课程的时候,有没有培养出学生对于文明的社会秩序和讲理的政治秩序的向往,并且让这种向往成为引导他们去探索相关知识的动力?在讲医学的时候,有没有使学生了解到当今医术所急需解决的难题,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求知和创新的欲望?如果没有端正的知识态度,学生往往觉得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浮泛,与他们自己的人生关怀并不相关。这样的通识教育只能培养出有粗浅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相应素质的博雅的人才。

第三,从西方的历史渊源来看,“通识教育”(liberalarts)是为了塑造一个自由的公民而设。当然,此处的“自由”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而言,与我们当今讲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的“自由”并不等同,但毕竟有相通之处。通识教育表面上的作用是开阔知识的视野,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对自身生活方式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的能力和反省的深度。僵硬观念的灌输无法使人自由,相反,它使人受到观念的桎梏和奴役。知识视野的扩展之所以能和自由独立的人格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教育者相信反思的精神能使人摆脱错误的观念与习俗的束缚。之所以相信反思的精神有这种能力,是因为教育家们相信,理性的能力是能确立起不依赖于外在权威的知识体系的,并且理性的能力是能够做到自我纠正的。这一方面,我们无法在王阳明的学说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观念系统,但是王阳明的批判意识和不为思想权威所束缚的独立精神,无疑是当代中国通识教育的一个极好榜样。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15]王阳明的这个说法与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有内在的联系。因为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并不是一套外在的可以机械地灌输给学习者自身的观念,相反,学习者必须通过亲身实践,并且在自身的态度和气质上找到契合点的时候,这种知才叫做真正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引申一步,将求知活动当成一种亲身的实践,王阳明也有相似的说法,认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而且说“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16]。也就是说,追求真正的知识的过程就是亲自探索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和行动主体建立起了不依赖于外在权威的理性批判能力。这与现代的批判精神虽不同,却是相通的。如果缺乏了这种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所谓的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所培养出来的人将会是“有教养而无自由”的。

第四,王阳明的知识合一学说也能帮助我们克服当今中国大学教育中备受外界诟病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死记硬背。因为这种问题之根源在于以下三大因素的缺乏:第一,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牢知识要点,不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切身体会,导致学生对知识“识而不通”;第二,以填鸭式的教学和考核来控制学生知识的获取,不注重知识获取的动机,不注重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以及相应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博而不雅”;第三,不注重学生理性批判能力的训练,因而培养不出自由独立的思想品格,导致“有教养而无自由”。

当然,在这里也要补充说明一点,记诵并不等于死记硬背,记诵的训练对于人的某些能力的训练是非常有意义的。死记硬背既错在没有先理解文本再使之潜移默化为自身的语言和思想,也错在没有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想要背诵的文段。让小学生背诵篇幅较短的经典文学作品固然是可取的,尽管小学生的鉴赏能力低,但是他们必须先接触文化的精华,潜移默化,以后才能在他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慢慢体会文中的意蕴。与小学生相反,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按照自身审美兴趣选择背诵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这个阶段指定他们背诵固定的文段,会限制他们审美能力自由发展的空间,甚至会挫败学生自己寻找符合自身审美兴趣的阅读作品的积极性。总之,在大学教育中,让学生自由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去背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语言能力乃至记忆力都是有益的。错不在记诵,而在于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注释】

[1]例如,耶鲁大学的前任校长Richard C.Levin于2010年在伦敦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in London)发表了“The Rise of Asia's Universities”(亚洲的大学的兴起)的演讲,批评亚洲高等教育的狭隘化、缺乏想象力以及强调死记硬背。对此,信广来(Kwong-loi Shun)撰文回应,认为Levin并没有考虑到儒家成人之教的洞见,指出儒家的通识教育模型与西方的通识教育模型的确不同,但应当相互借鉴。参考:Kwong-loi Shun,“Confucian Learning and Liberal Education”,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2016:6-21.

[2]参考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词条liberal arts(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339020/liberal-arts).

[3]参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9A%E8%AD%98%E6%95%99%E8%82%B2.(www.xing528.com)

[4]参考大学官方网站的相关介绍:http://www.aacu.org/leap/what-is-a-liberal-education.

[5]参考协会官方网站的相关介绍:http://www.aacu.org/resources/liberal-education.

[6]http://www.aacu.org/leap/what-is-a-liberal-education.

[7]参考协会官方网站的相关介绍。见表格The Changing Nature of Liberal Education,参考:http://www.aacu.org/leap/what-is-a-liberal-education.

[8]参考大学官方网站的相关介绍:http://Is.berkeley.edu/about-college/liberal-artseducation.

[9]参考大学官方网站的相关介绍:http://coursemap.aca.ntu.edu.tw/course_map_all/2012_New/verl.0/ge.php.htm.

[10]参考大学官方网站的相关介绍:http://www5.cuhk.edu.hk/oge/index.php/tc/overview-ch/mission-ch.

[11]参考大学官方网站的相关文献: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733185.files/Dominguez.pdf.

[12]《答顾东桥书》,见《传习录》中,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13]《传习录》上,王守仁撰,吴先、钱明、董严、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14]《传习录》上,王守仁撰,吴先、钱明、董严、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15]《答罗整庵少宰书》,见《传习录》中,王守仁撰,吴先、钱明、董严、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

[16]《答顾东桥书》,见《传习录》中,王守仁撰,吴先、钱明、董严、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