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动机的产生、概念及分类

社会动机的产生、概念及分类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外部社会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发,在外界需要的驱动下产生的,如因为害怕受罚而认真完成作业,为获得资金而努力工作等。需要激发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推动行为,行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社会动机是动机的一种,由个体的社会性引发,产生于人的社会性需要,如交往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等等。

社会动机的产生、概念及分类

一、社会动机的产生

(一)需要

谈到动机的产生,首先就会涉及一个概念“需要”。动机和需要是不可分的,如果没有需要,社会动机也就无从产生。因此研究社会动机,不能不研究人的需要。

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因某种欠缺而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需要的前提是有机体内部存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强调的是它是个体的一种主观状态,虽然是主体对客观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已经反映到主体的头脑中,成为主体的内心主观状态。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把需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类。生理需要是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的生命与延续种族所必需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动物也有生理需要,其本质不同就在于人的生理需要也是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等等。它常常是从社会的要求转化而来的,反映了社会的要求。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类。物质需要是指对与衣、食、住、行等有关的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的需要。精神需要是指对艺术美的享受的需要,探求文化科学知识和真理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等,这是人所特有的需要。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又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必然要求相应的物质的东西,如书籍、报纸、书写纸、颜料电视机录音机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还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该理论是目前最为著名并广泛流传的一种社会动机理论,后面将专门介绍。

(二)内部社会动机

关于社会动机的产生,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内部动机的产生。我们认为外部社会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发,在外界需要的驱动下产生的,如因为害怕受罚而认真完成作业,为获得资金而努力工作等。其本质是外部需要对个体的驱动,并不是真正个体自身产生的需要。而内部动机则是在个体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个体内在需要的缺乏而引发。

个体的内在需要是其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激发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推动行为,行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之后又在新的需要基础上激发新的社会动机,推动新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使个体的心理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比如一个人饿了,对食物有需要,这时他便根据自己的饮食爱好产生了去吃某种食物的动机。动机推动行为去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如图4-1所示)。

img4

图4-1 动机的产生

因此可以说,社会动机是由需要激发的。需要先于动机而存在,并决定着动机的强弱。需要是产生动机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人行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当然需要转化为动机还需要有一定的强度,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才能促使个体产生行为的动机。

二、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我们只能从观察个体的行为过程及环境因素来推测其内隐的社会动机。在个体的行为发生和进行的过程中,社会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推动着个体朝一定的目标行动。目标是个体行为的结果,是社会动机指向的对象。因此可以这样来界定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在社会生活中直接推动个体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个体的社会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动机所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标。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同一个目标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动机引起,同样同一个社会动机也可以指向不同的目标。例如,对于“考大学”这个目标,就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发,可以是为报答父母、完成父母心愿的动机,也可以是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动机。又如,同样是出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动机,可以指向升官发财的目标,也可以指向献身科学的目标。这与个体的价值取向有关。

社会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种行为可以由不同的社会动机引起,同一个社会动机也可以引发不同的行为。例如,同样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可以是由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动机引发,也可以由保持匀称体型的动机引发。又如,同样是讨好意中人这一动机,可以引发送花陪读、嘘寒问暖的殷勤行为,也可以引发积极投身学业、提高自身素质以吸引对方的行为,等等。

由此可见,社会动机与目标、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社会生活中,个体还会掩盖其真实的社会动机,即口头表达的社会动机往往是不真实的。因为并非我们每一个目标、每一种社会动机都是合乎社会要求的,有的动机还属于个人隐私不便示人的。为了自我防卫,个体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的社会动机与其头脑中的真实社会动机往往并非一致。也就是说,个体为了免受他人非议而采取一种策略,以掩盖其真实的社会动机。[2]比如说某社团一男大学生频频接近心仪的女孩,却借口是工作需要;某大学生为方便毕业求职而入党,却说是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就给社会动机的分析判断造成了一定困难,使本来就内隐的社会动机更加扑朔迷离。

三、社会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动机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动机产生的来源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等等。社会动机是动机的一种,由个体的社会性引发,产生于人的社会性需要,如交往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等等。这些社会性需要激发个体各种社会动机的产生,如交往动机、成就动机、社会赞许动机,等等。社会动机推动个体产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人交往、努力学习工作、争取他人和社会的肯定等社会行为。

(一)交往动机(www.xing528.com)

交往动机源于交往的需要,表现为个体希望与他人结交、合作和产生友谊的欲望。任何人,包括性格孤僻、看似“不愿与人交往”的人在客观上也离不开交往,在主观上也渴望交往,除非患有“自闭症心理障碍的人。马斯洛把交往的需要列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二)社会赞许动机

人类有很多行为在于取悦别人,如果做了事情得到别人的许可——肯定或者称赞,就会感到满足,这种社会动机称为社会赞许动机。小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而乖巧听话,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遵守纪律,职工为了得到上司的认可而努力工作,这些就是受社会赞许动机的推动。

(三)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是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建立协作、友好、亲近的联系的内部动力。亲和动机不同于交往动机,它不是一般地希望和别人在一起,建立友好的关系,而是当一个人处于高度不安和恐惧状态时,希望同处境、地位、能力基本相当的他人建立协作、友好的亲密关系。人们越是不安,越有亲和欲求。

这一观点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来的。他在研究了像囚徒、修道士那样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的人遗留下来的日记后提出了“经历过不安的人会有更强烈的亲和行为倾向”这一假说。为验证这一假说,他进行了有关亲和社会动机的实验:要求被试逐个进入实验室,分别告诉他们“要进行有关电流刺激对人体影响的实验”。其中半数被告知这种刺激非常难受,很痛苦(高度不安条件)。另外半数被告知这种刺激极轻微,只有一些发痒或震颤的感觉(低度不安条件)。在恐惧和不安被唤醒后,再问:“距实验还有10分钟,这期间你打算怎么度过?”调查结果是,更多处于高度不安条件下的人表示“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大房间里等着”,表现出较强的亲和社会动机。

沙赫特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揭示了个体在高度不安条件下产生亲和动机的原因:第一,为了减少不安和恐惧。第二,在高度不安的条件下,当个体对自己的状况模糊不清时,就会希望和他人在一起,把自己的反应与他人的反应进行对比,以把握自己的反应,减少不确定性。因此,亲和社会动机的产生还和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四)权力动机

所谓权力动机,顾名思义就是对权力的欲望和追求,是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内部动力。

对权力动机的研究最为有名的是约瑟夫·维罗夫。20世纪50年代,他对两组大学生进行了权力动机的比较研究:实验组是由34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候选人组成,对照组由34名普通学生组成。他向他们展示五张不同的图片(标准主题统觉测验图),要求他们就每一张写下各自想象的故事。然后他对每个故事里体现的不同程度的权力社会动机进行量化。结果发现实验组中有65%得了高分,而对照组中只有26%得高分。由此他认为,渴望当领导的人更关心权力和对他人的控制。此外他与另一研究者温特的研究还发现了权力社会动机的两大要素,即对无能的恐惧和对社会控制的渴求。前者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对自己的前途地位担忧。后者常表现为努力去谋取社会权力,争取领导岗位。

(五)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追求成功的社会动机。它与个体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高抱负水平有关。因此,社会心理学有时也把成就动机解释为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实现既定高目标的积极心理状态。

麦克兰德通过主题统觉测验、对儿童的访问和观察以及对不同国家儿童读物考察,获得了两个重要发现。第一,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越严格,儿童的成就动机就越强。由此他提出,成就动机是由自律训练特别是伴随着训练和年龄增长的感性经验而养成的。第二,一个社会的文化环境中成就动机的气氛对个体的成就动机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的高成就动机气氛有利于其青少年成就动机的提高。

罗森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发现,儿童玩积木的成就动机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系。高成就动机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起着指导和激励作用,因而儿童对成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而低成就动机的父母多是权威主义的倾向,给儿童很多的限制,因而儿童对成功的热情也相对较低。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逊通过研究也认为成就动机具有个别差异性。他认为人们有追求成功的社会动机和避免失败的社会动机,如果人们是为了获得满足感,其成就动机就具有追求成功的倾向;如果是为了要减少痛苦、避免失败,其社会动机就具有避免失败的倾向,即成就社会动机高的人希望成功的倾向就强烈。[3]这种差异性使得那些很想得到成功的人比那些害怕失败的人更能接受困难的工作,而且能坚持其工作直至成功。这样具有追求成功的社会动机的人就比避免失败的社会动机的人更能够获得成功。

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差异也表现为人的行动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一个追求成功(不怕失败)的人总是乐于接受新的更为困难的任务,只有去做才有成功的机会,因此他们成功机会也就高;而一个害怕失败的人由于担心失败多于对成功的追求,就会故步自封,患得患失,最终一事无成。

成就动机的这种差异性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不同影响。如前所分析,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工作学习积极主动、生气勃勃、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有进取心、不满足于现状、自信、果敢,所以不仅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而且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另外,人们对于取得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也表现出个别差异。成就社会动机低的人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不确定性的因素,如运气好,任务简单;而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较确定的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差。成就社会动机高的人则倾向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确定性的因素,如能力强;而将失败归因于不确定性因素,如这次没有努力。这种归因倾向的差异,使成就动机高的人有可能维持高社会动机水平,而成就社会动机低的人总处于低社会动机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