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态度的含义、特征及功能的介绍

态度的含义、特征及功能的介绍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研究表明,情感和意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情感及认知与意向的相关程度。态度形成以后,又反过来对外界事物、对他人发生影响。

态度的含义、特征及功能的介绍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描述和解释人的行为。例如,“他态度不好(对)”、“他的态度还(蛮)不错”等。态度的心理学定义为:态度是个体稳定持久地、以特定方式对待一定对象(人、事、物或者一定的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意见,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态度首先反映了一个人对特定对象的感受。当我们说“我喜欢这个人”时,是在表达我们对这个人的态度。为更好地理解态度的性质,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态度的三种成分,即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行为成分。

(一)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有关对象所作出的知觉、理解、评价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信念。态度的认知成分常常是带有倾向性的认识,即不仅仅是对有关对象的认识和理解,还包含了个体的价值判断与评判性意见,如赞成或反对。

(二)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指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有关对象产生的情绪反应,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例如,热爱或仇恨、喜爱或厌恶、尊敬或轻蔑、同情或冷淡,等等。

(三)意向成分

意向成分指个体对有关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作出行为反应之前的一种准备状态。意向成分是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所决定的,是由个人赞成或不赞成的倾向决定的行为方向及可能性,是内在倾向与行动相联系的部分,通常表现为“做不做”、“怎么做”的指令。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如此简单,往往存在着不协调和不一致的情况。如我们常听人讲:“我知道某人不错,有不少优点,但我就是不喜欢他,很少和他来往。”此外,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情感和意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情感及认知与意向的相关程度。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这三种心理成分在态度结构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认知因素是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基础,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和态度的表达动力,意向因素是态度的表达准备。通常情况下,态度结构三种心理成分的关系是协调一致的,共同成为影响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然而有时也会出现不协调甚至冲突。如常听人说:“这件事,理智上我明白,但感情上总转不过弯来。”

二、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态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态度的社会

态度不是生而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与工作中,通过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逐渐形成的。态度形成以后,又反过来对外界事物、对他人发生影响。在这种反应过程中,个体又不断修正自己的态度,这样不断的循环,使个体的态度体系日趋完善。

(二)态度的对象性(指向性)

态度必须有一个特定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思想、理论、观念等,如困难、错误,还可以是某种制度。凡态度皆有对象,不存在无主的态度。我们可以问一个人:“你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抱什么态度?”“你对你们的领导态度怎样?”“你对中国申办奥运会是什么态度?”“你对今年的高考持怎样的看法?”但我们不能简单地问:“你的态度是什么?”失去了态度对象,就无所谓态度了。(www.xing528.com)

(三)态度的稳定性

态度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但态度一旦形成之后,就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而且某些重要的态度还可以构成人们个性的一部分(性格特征中的“对现实的态度”),并在行为反应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样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

(四)态度的可变性

态度虽具有稳定性,但只是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和经验的改变,旧的态度可以消除,新的态度逐步形成,所以它又是可变的。由于态度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因此,在管理中,要改变职工某些不正确的态度,最好是在其态度刚刚形成还不稳定的阶段进行,此时,态度还未固定化,引进新的知识和经验,加以引导和教育,容易促进态度转变。当态度形成以后,再进行教育,困难就要大得多。

(五)态度的间接性

态度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它虽然具有行为的倾向,但不等于行为本身。因此,对一个人的态度,是难以直接进行观察的,只能对人们的言论、表情、行为加以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才能了解。个体对自己的态度进行内省,“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也有助于对别人态度的了解。

三、态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人们之所以持某种态度,是因为态度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功能。概括起来,态度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功能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稳定看法和情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的习惯性反应。因而,态度直接影响人的认知,正确的态度可以使人比较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和评价人或事;反之,就会对人或事件做出错误的或片面的评价与判断,如偏见就是如此。

(二)情感功能

情绪情感是反映事物是否符合主体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态度与情绪情感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一般而言,特定的情绪情感与态度一致的事物或活动给人带来满足、愉快、喜爱和敬佩等内心体验;与态度不一致的事物或行为则给人带来不愉快、憎恶、讨厌等内心体验。

(三)调节功能

态度对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对象的选择具有调节作用。它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向性,同时,也影响着主体对活动对象的选择。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心的动机冲突,消除内心的紧张状态,驱使人们逃避和远离某些事物,趋向某些事物,从而有效地使个体行为达到所希望的目标。

(四)效率功能

态度对活动效率的影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态度功能之一。一般来说,人们对待活动抱有积极正确的态度,其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高,从而激发其潜力,提高活动效率;反之,如果人们对活动持有消极否定的态度,不愿从事这项活动,即使勉强参与,也不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效率就不会提高。由于态度受到行为主体认知、情感以及群体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行为主体态度与组织目标不相一致,即消极态度,这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