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化研究与当代心理学的分析介绍

质化研究与当代心理学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现象学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这不仅表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论,也反映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对人类心智具身经验性的深刻认识。质化心理学方法已形成了系统的学科体系。

质化研究与当代心理学的分析介绍

二、质化研究与当代心理学

心理学的生态化研究也推动了质化研究。心理学家J.J.吉布森从20世纪30年代就致力于知觉的生态研究,他认为人们所知觉的空间并非是在数学坐标中加以描述的抽象几何空间,也不是传统心理物理学家所强调的孤立的刺激,而是环境对人们周围的物体、表面、边缘的所有物理刺激,因而他提出了“刺激生态学”理论(J.J.Gibson,1959)。与此同时,堪萨斯大学的巴克(R.Barker)和莱特(H.Wright)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建立了生态心理学实验基地,主要研究自然情境下儿童及成人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里的生态环境既指客观的物理刺激环境,也指主观的心理情境性环境。生态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法是对个体所处的行为场景与行为方式进行详尽的观察、描述、记录,它推动了质化研究观察、记录、描述方法的进一步精细化。

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现象学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这不仅表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论,也反映在第二代认知科学人类心智具身经验性的深刻认识。

人本主义的现象学取向集中体现了以下的方法论原则:(1)以经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坚持对经验的详细描述,不做任何推测和解释;(3)强调质的分析优先于量的统计;(4)强调整体的有机统一性。马斯洛曾指出现象学家“重新教给了我们理解另一个人的最好方法,或者至少能教给我们到达这个目的所必需的方法,就是进入他的世界观,能够以他的观点查看他的周围世界”(李文恬译,1987)12。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象学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的创办,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逐步进入了系统化阶段。杰尔吉(Giorg)在《现象学与心理学研究》一书中第一次清楚详尽地阐述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代认知科学抛弃心智计算隐喻、心智程序化的刚性诉求,将心智的理解回归大脑,使认知源自大脑、身体及身体的经验,认为认知结构本身来自于人的视觉、听觉、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绑定(binding)机制的具身性细节,指出认知是人肉体的生活经验构筑的心智与世界的共生,而不是可计算的心智对先定世界的表征。第二代认知科学坚持回归以下的方法论主张:(1)认知依赖于主体经验,而主体经验又依赖于具有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2)身体的各种感觉运动能力从根本上是被嵌入于更广泛的生物、心理、文化的情境中,认知结构必须在脑—心理—社会文化情境中加以揭示。(www.xing528.com)

总之,自狄尔泰、冯特、弗洛伊德、马斯洛等所开创形成的人文主义传统方法论,加之社会心理学、生态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特定心理学领域的独特探索,以及来自心理咨询、病理心理、护理心理、家庭心理、社区心理、宗教心理等应用领域的推动,质化心理学的方法体系已基本成熟。2003年,由著名方法论者、文化心理学者思密斯(Jonathan A.Smith)领衔主编的《质化心理学》(Qualitative Psychology)正式出版。该书是一本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系统教材,在基础方面介绍了心理学质化研究的起源、类型、理论基础、评估方法及质化心理学的有效性,在具体方法方面介绍了现象学方法、解释现象学方法、扎根理论、叙事心理学、对话分析、语言分析、焦点团体研究、合作研究及行动研究等近十种研究方法。质化心理学方法已形成了系统的学科体系。

【注释】

[1]Ethnomethodology一词是加芬克尔于1954年“自行发明”的。学者Cuzzort认为,“ethno”是指某一阶段、地区、团体、行业的普通人们(everyone),而“ethnomethod”是指这些普通人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运用的方法,“ology”则是把这些日常生活方法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我国港台地区也将“ethnomethodolgy”译作俗民方法学、俗人方法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