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任务的分析介绍,如何在人格的认知基础上选择解决策略

生活任务的分析介绍,如何在人格的认知基础上选择解决策略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任务这一单元是Cantor研究人格的一个分析单元,它处在社会智力与问题解决的框架与系统中。在生活转型期,生活任务的作用尤为突出。要理解Cantor的概念,必须考虑到人格的社会认知背景。他们认为智力可以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完成个体社会生活情境所支持的相关的生活任务的行为中。最初研究生活任务的目的正是为了探查个体在面临生活问题时,如何在人格的认知基础上选择解决策略。

生活任务的分析介绍,如何在人格的认知基础上选择解决策略

生活任务这一单元是Cantor研究人格的一个分析单元,它处在社会智力与问题解决的框架与系统中。很多心理学家对生活任务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或者视之为基本的、具有进化与适应意义的动机或者功能(Plutchik,1980),或者视之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终身奋斗目标(Adler,1931),或者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目标(Erikson,1950)。生活任务的范围如此广泛,Cantor将生活任务(life tasks)界定为在一定时期,个体认为非常重要,并投入了精力,对个人日常生活起到组织作用的自我目标(self-goal)。比如,“在学业上成功”、“交朋友”、“做我自己”都是生活任务的例子。Cantor和她的同事认识到,人格是通过个体对任务的参与和努力发展而来的,应该根据人们“做”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来描述他们。基于这种认识,Cantor(1985)等人发展了“生活任务”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们当前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和在特定生活时期个体投入精力面对的一系列任务。在生活转型期,生活任务的作用尤为突出。她认为,生活任务的提出使个体每天的活动具有了组织性,由此可以用问题中心(problem-centered)的方法调和情境中心(situationcentered)和以人为中心(person-centered)两种不同取向,以打破彼此间的对立。

要理解Cantor的概念,必须考虑到人格的社会认知背景。她与同事(1987,1988)曾提出社会智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目标研究的框架。他们认为智力可以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完成个体社会生活情境所支持的相关的生活任务的行为中。要充分理解社会智力,需要了解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人们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技能,使得某些问题比其他问题更重要的情景,以及如何通过情绪智力来实现目标的实用主义的思考。

人生的任何时间,人们都有许多的目标和任务,并且在采用多种方式去实现不同的任务。为了对生活任务有充分理解,还要研究实现任务的策略(strategies),它是与生活任务有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个体凭借它解决问题,完成生活任务。作为一种理想自我的目标(终极状态),可以描述为一种静止的形式,而作为生活任务的目标,则必须具有调整行为的动力作用(Pervin,1983)。比如一个害羞的人想做出一副自信的样子,那么他采用的社会互动策略必然要与克服社交焦虑这一任务相适应,还能整合、组织与这一任务的相关思想,情感和行为(Goldfried,1984)。更重要的是,实现某一任务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想充分理解人们如何规划他的任务,还需要对其实现任务的策略有一个认真的思考。

Cantor认为,个体生活任务总是同特定的生活阶段和具体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它是在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框架内,对个人目标的具体化表达(Cantor,1987)。个体所处的情境会为个体的任务赋予特殊意义。因此,当个体的生活情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其生活任务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此外,不同个体间或者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生活阶段的生活任务都会有所不同。在任务的范围(如做一个优秀的人,取得好成绩)、持久性(如找一个舞伴,结婚)、来源(如找工作谋生,学习让自己着迷的小提琴演奏)上存在差异。通常,Cantor会选择研究生活重要转折期的任务,因为这个时候个体所处的人际的、物理的和工作的环境都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些改变会促使个体去思考他们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做出的行动。(www.xing528.com)

Cantor强调人格功能的适应方面,特别是认知功能的适应性。最初研究生活任务的目的正是为了探查个体在面临生活问题时,如何在人格的认知基础上选择解决策略。通过问卷法和半结构式访谈,Cantor等人已证实存在两种策略:一种是学业领域的,一种是社会领域的。在学业领域,有乐观者策略和防卫性悲观者策略之分(Norem,1989;Norem & Cantor,1986)。前者具有相对较低的焦虑和相对较高的成功期望;与之相反,后者则具有相对较高的焦虑和相对较低的期望。防卫性悲观者是那种看上去总在担心,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学生,但就实际表现成绩而言,乐观者与防卫性悲观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乐观的态度使他们具有积极期待而避免去想可能会失败,从而减少焦虑;而防卫性悲观者的学业焦虑似乎成为他们学习的永存动力。而在社会领域中,研究者发现,个体在所谓的社会约束(social constrain)方面存在差异。具有高社会约束个体的社会行为往往是他人导向的、焦虑的,他们会报告更多的社会领域中的压力和消极情感。并且,采用高社会约束策略的个体习惯于让他人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常常以跟随者、观察者而不是领导者的行为方式保护自尊。采取低社会约束策略的个体则与上述特征相反,他们的社会行为表现更为独立、更积极主动,并且社会焦虑水平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