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尊的结构介绍及不同自尊水平者的特点

自尊的结构介绍及不同自尊水平者的特点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尊涉及对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评价。下文将从自尊的结构、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的特点和自尊的维持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些具体研究。许多研究者发现,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对成败的反应有差异,特别是对失败的反应。低自尊者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情境中差异很大。由于低自尊者的动机主要为自我保护,因此,顺从群体的意见对他们来说更安全。

自尊的结构介绍及不同自尊水平者的特点

自尊(self-esteem)涉及对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评价。早期的研究者认为自尊是成就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差异越小,自尊越高。James把自尊定义为成功与抱负之比,Rogers认为自尊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后来的研究者通常将自尊定义为评价性自我,即自尊是个体做出自我评价判断后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自我情感方面的内容。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林崇德,2006,p.244)。下文将从自尊的结构、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的特点和自尊的维持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些具体研究。

一、自尊的结构

国外心理学界对自尊结构的研究从单维、静态、外显的建构向多维、动态和内隐的方向发展。Pope和McHale(1988)认为,自尊是由知觉的自我(perceived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两个维度构成的。知觉的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评价;理想自我则指个体希望成为或获得某种特性的期望和愿望。Steffenhagen(1990)认为自尊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亚模型构成,物质/情境模型(Material/Situational Model)、超然/建构模型(Transcendental/Construct Model)和自我力量意识/整合模型(Ego Strength Awareness/Integration Model)。物质/情境模型自尊包括自我意象、自我概念社会概念三个成分,每个成分又包括地位、勇气和可塑性三个元素;超然/建构模型自尊包括身体、心理和精神三个成分,每个成分又包括成功、鼓励和支持三个元素;自我力量意识/整合模型自尊包括目标取向、活动程度和社会兴趣三个成分,每个成分又包括知觉、创造和适应三个元素。Coopersmith(1967)提出,自尊是由重要性、能力、品德和权力四个因素构成。重要性是指个体是否感到自己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赏;能力是指个体是否具有完成他人认为很重要的任务的能力;品德是指个体是否达到伦理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程度;权力是指个体控制自己生活、影响他人生活的程度。Shavelson等人(1976)提出,自尊是多维度、多层次和有组织的结构,可以分为许多层次,一般自尊位于最高层,特定情景中的行为评价位于最低层,位于中间层的则是学业自尊和非学业自尊。近来,西方自尊研究领域又出现了外显自尊(explicit self-esteem)和内隐自尊(implicit self-esteem)划分的观点。外显自尊是通过传统的自陈量表方法测查得到的个体自尊水平,内隐自尊是使用一些间接测量技术得到的“自动激活的”、“意识控制之外”的自我评价倾向(Greenwald & Banaji,1995)。

国内有研究者分别对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研究(林崇德,2006,p.244;程学超、谷传华,2001;张文新,1997)。魏运华(1997)通过对儿童自尊的结构研究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杨丽珠等(2005)通过对3~9岁儿童的研究发现,3~9岁儿童的自尊结构包括三个因素: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黄希庭等人(1998)研究认为,自尊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包括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

二、不同自尊水平者的特点

为了探讨不同个体之间在自尊上的差异,研究者编制了自尊量表。为便于比较,研究者根据人们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将人分为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研究发现,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在认知、动机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1)社会动机上的差异。有两种动机,自我提高(self-enhancement)动机和自我保护(self-protection)动机,前者是期望获得成功的动机,后者是避免失去自尊的动机(Baumeister,1999,p.358)。低自尊者的主要动机为自我保护(Baumeister,Tice,& Hutton,1989)。表现为害怕失败、遭拒、受辱之类的结果,他们对这样的情境非常警惕,总是试图逃避;他们也渴望成功,却不太相信自己能成功(McFarlin & Blascovich,1981)。高自尊者的动机主要为自我提高,他们总是尽力追求目标以提高自己的自尊。高自尊个体很少担心失败,也很少考虑保护自己。

(2)在任务表现和坚持性上的不同。能力和自尊之间相关不大,但自尊有时会影响到个体的表现。许多研究者发现,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对成败的反应有差异,特别是对失败的反应。与低自尊者相比,高自尊者在经历失败后更能坚持(Shrauger & Sorman,1977)。在失败之后,坚持不懈往往会带来成功。高自尊者的反应常常导致好的结果。但是,他们在不可能任务上也很执着,即使是主试提醒不要在某些问题上花太多时间,高自尊者仍会执迷不悟,结果成绩不佳(McFarlin,Baumeister,& Blascovich,1984)。另外,高自尊者会对自己的表现做出更有利的预期。研究者让被试在经历成败后预期自己将来的表现。结果,高自尊者总认为自己将来会表现得更好(McFarlin & Blascovich,1981)。

(3)可塑性上不一样。研究表明,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更容易改变和受欺骗(Brockner,1984)。低自尊者更容易被人说服(Janis,1954),更容易受群体的影响。低自尊者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情境中差异很大。这可能是因为低自尊者缺乏清晰一致的自我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抵制外部的影响非常困难。由于低自尊者的动机主要为自我保护,因此,顺从群体的意见对他们来说更安全。(www.xing528.com)

(4)偏见上的差异。从表面上看,低自尊者似乎比高自尊者更容易产生偏见。例如,低自尊者对少数派和其他群体的成员给予更多的负面评价。但是,低自尊者对自己的评价也不好。所以,低自尊者对自己、对自己群体的成员,以及对其他群体成员的评价取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虽然低自尊者对别人的评价是负面的,但却不带偏见,它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研究表明,对自己和其他群体成员在评价上喜欢区别对待的,反而是高自尊者(Crocker & Schwartz,1985)。

(5)情绪和应对上的不同。高自尊并不能带来实际利益,但它可以使人感觉良好。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情绪体验上的不同。比起高自尊者,低自尊者更容易经历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体验。除了心情的好坏之外,两者在情绪波动性上也有差异。与高自尊者相比,低自尊者的情绪波动性更大(Campbell,Chew,& Scratchley,1991)。这可能与他们自我概念的混淆有关。假如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比较混淆,那么每件事情都会对他的思想和体验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诱发强烈的情绪反应。此外,高自尊者有更多积极的情绪和自我信念,当事态恶化时,高自尊者可以借助这些积极的情绪和信念鼓励自己、安慰自己,直到摆脱不幸。相比之下,低自尊者会彻底被不幸征服(Steele,1988)。

(6)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的归因风格也不同。高自尊者常将成功归为内部原因,如归因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把失败归于外部因素,如难度、运气或他人。低自尊者则相反,他们常把成功归为外部因素,将失败归为内部因素。低自尊者多使用总体归因,在认知上更倾向于过度概括。例如,低自尊者若在学业上失败,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也会失败;而高自尊者在学业上失败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如社交方面仍然是很成功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别人的归因方式叫做自我服务归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al biases)。每个人都倾向于做自我服务归因(Schlenker,Weigold,& Hallam,1990)。但是,当情境要求个体在众人面前做出归因时,即社会评价压力较大时,高自尊者的归因是最自我中心的。而随着社会评价压力的增大,低自尊者的自我服务归因则会逐渐下降(Mayer & Sutton,1996,p.347)。

三、自尊的维持

高自尊不能带来直接好处,但能使人心里更舒服;而低自尊和焦虑、恐惧以及社会拒绝形影不离。因此,自尊还是高些好。那么我们如何去维持自尊呢?获得高自尊的理想途径是凡事马到功成。这显然不现实。生活不可能万事如意,每人都会经历挫折、失败、拒绝以及人际冲突。这些都可能降低自尊。尽管如此,人总有办法保住自尊。

首先,通过James对自尊所下的定义,我们可知,要想维持并提高自尊,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增加成功率,另一个是降低抱负水平。此外,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有利于自己的思维来维持自尊。与低自尊者相比,高自尊者并不具有优越的天赋和魅力;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认知上。例如,当要求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评价别人的魅力时,两者没有差异;而要求他们评价自己的魅力时,差异就出现了。高自尊者自我感觉良好,而低自尊者对自己评价不高(Campell,1986,pp.538-549)。所以,采用自我提高策略,寻找自己的积极面,并用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不确定的信息,是行之有效的提高自尊的策略。

人还会采用自欺的方法来维持自尊。人们常常夸大自己的成就,忽略自己的失败;把成功归于自己,把过错推给别人。人们乐意接受那些有利于自己的评价,在遭到批评时,却会找理由反驳。研究表明,施测者对受测者的评价会影响其对测验效度的评价(McFarlin & Blascovich,1981,pp.521-531)。假如施测者称赞他们做得好,他们会说测验是有效的;假如被告知做得很坏,他们则会质疑测验的效度。对许多人而言,成功经历容易记,失败经历容易忘(Campbell,1990,pp.538-549);并喜欢和较差的人作比较(Pyszczynski,Greenberg,& Holt,1985,pp.179-190),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们常常表现出过度的一致性效应(consensus effect),即高估赞同自己的人员比例,从而更加坚信自己。在能力方面,人们则表现出过度的独特性效应(uniqueness effect),即低估别人的能力。研究表明,一致性效应和独特性效应与高自尊相关(Baumeister,1993)。显然,以自欺的方式维持自尊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使用过度以至推卸责任是否真能维护自尊是值得怀疑的,同时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可能的代价,就是失去别人的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