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寒食节的来源,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饥

寒食节的来源,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饥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饥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而专门设立的节日。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人民非常怀念。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寒食节的来源,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饥

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饥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而专门设立的节日。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出逃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重耳逃到卫国,一个叫作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当成贼用土块戏谑了一番。

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晕了过去,再也无力站起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刻,有一人悄悄走到僻静处,此人就是介之推。

介之推走到僻静处后,忍着剧痛,用一把刀子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随后,他为重耳煮了一碗肉汤。重耳喝完肉汤后,渐渐恢复了精神,而当重耳发现肉是介之推从他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19年以后,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介之推被遗忘。众人都为他鸣不平,他却不肯面见圣上请赏。

吕氏春秋》记载,当时介之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介之推鸣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之推受封,才知道他已背着老母亲隐入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晋文公便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在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www.xing528.com)

火熄以后,人们才发现身背老母亲的介之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人们在装殓介之推的尸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纸血书,上面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被介之推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他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临走时,晋文公还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人民非常怀念。

于是,每逢介之推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同时,人们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我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可以说,寒食节的意义远远大于清明,若比作母子,寒食为母,清明为子。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但是,寒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