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滇剧的声腔特点的分析介绍

滇剧的声腔特点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主要的有丝弦、襄阳、胡琴三大声腔,它们分别来源于秦腔、徽调和汉调以及丰富的杂腔小调。滇剧的伴奏是由打击乐与民族管弦乐组成,分为文场,武场两种。所以,滇剧“胡琴腔”是既渊源于徽调又融合诸种“二黄声腔”的独特。

滇剧的声腔特点的分析介绍

二、滇剧的声腔特点

滇剧音乐曲调来自全国的各大声腔,是由多种声腔组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的有丝弦、襄阳、胡琴三大声腔,它们分别来源于秦腔、徽调和汉调以及丰富的杂腔小调。滇剧的伴奏是由打击乐与民族管弦乐组成,分为文场,武场两种。文场以丝弦、滇胡为主奏乐器,还有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笙、唢呐、海笛等。

(一)丝弦腔

“丝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其中说:“月琴曲,形圆如月者以节歌,然曲近秦声,俗又名丝弦腔。”可知“丝弦腔”近于秦声。秦声传入云南的时间比较早,明嘉靖年间流寓云南的杨慎,在《金衣公子·李菊亭携枝夜过》中吟道:“良夜客相过,唤佳红马驮,睡痕红界桃腮破。滇音按歌,秦声半讹……”这是说妓女以滇音唱秦曲,发音不准。乾隆时伊龄阿关于楚戏的奏折中也提到“秦声”已流传到云南,只是滇剧唱的秦腔已经滇化了。乾隆时云南永胜县廪生胡明武,曾将自己所写的百首《秋柳诗》改写为剧词自拉自唱,所用声腔当地称为“乱弹”,也叫“丝弦板”,可见乾隆时云南已有“丝弦”的名称。滇剧的丝弦板虽然来源于秦腔,却又不仅仅是秦腔的演变,它的一字调与河北梆子的慢板相近,二十四梆子与双导板相近,它的许多板式还和贵州梆子、川剧“弹戏”相近,因此,滇剧的丝弦腔,是主要渊源于秦腔而又吸收其他梆子的声腔滇化而成的。

(二)襄阳腔(www.xing528.com)

乾隆年间时人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说:“弦索流于北部……湖北歌之为襄阳腔(今之湖广腔)。”“襄阳腔”即“湖广腔”、“楚腔”。但滇剧中的“襄阳腔”又完全不是“楚腔”,它是在云南经过若干演变,特别在清末吸收了“西皮”中的若干成分之后形成的滇味“襄阳腔”,所以今人齐如在《中国戏曲源自西北》中也说道:“滇腔里头有一派和皮黄极近,可是它的腔调有许多方言和影戏相同,大概是新腔就和汉调相近,旧调就和影戏相同。”

(三)胡琴腔

据乾隆年间时人李调元在《剧话》中说: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淫冶妊邪,如怨如诉,盖声之最淫者,又名“二黄腔”。滇剧“胡琴调”保留了李调元所说的“起于江右”的“胡琴腔”又与安庆腔中的【架桥】、【平板】,徽调中的【四平调】、【平板二黄】、【吹腔】有着渊源关系。所以,滇剧“胡琴腔”是既渊源于徽调又融合诸种“二黄声腔”的独特。

乾隆时期,丝弦、襄阳、胡琴三大声腔在云南逐渐实现地方化的同时,也逐渐实现了三大声腔的合流。据张铭斋《咸同变乱经历记》记叙,张铭斋亲自在杜文秀帅府串演并看了三出戏,其中《取高平》唱“丝弦腔”,《绝缨会》唱“襄阳腔”,《二进宫》唱“胡琴调”,三大声腔同台演唱,证实了三大声腔的合流。显示了这之前诸腔即已汇合。顾峰在《滇剧史》中也说:“乾隆时的诸声腔,曾随着戏班的合并、衍变及筛选而相传下来,经过兼收并蓄,汇集成了滇剧的声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