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夸张与收敛之辩,电视剧与电影的不同

夸张与收敛之辩,电视剧与电影的不同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电视剧和电影的表演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电视剧是在家庭环境中欣赏的,观众的注意力是分散的;电影是在封闭环境中欣赏的,观众注意力是集中的。所以和电影相比,电视剧的表演更应该强化动作与表情,更加趋于夸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电视观众的注意力。恰恰相反,表演上的过火可以说是电视剧的第一大忌。

夸张与收敛之辩,电视剧与电影的不同

第二节 夸张与收敛之辩

笔者曾经与一位演员电视剧的表演问题进行过交流。他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电视剧和电影的表演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电视剧是在家庭环境中欣赏的,观众的注意力是分散的;电影是在封闭环境中欣赏的,观众注意力是集中的。所以和电影相比,电视剧的表演更应该强化动作与表情,更加趋于夸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电视观众的注意力。我以为,这种表演观念是极为偏颇的。恰恰相反,表演上的过火可以说是电视剧的第一大忌。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情感的流露总是有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最动人的情感往往是当情感经过抑制却实在难以抑制而表露出来的时候。相反,“如果一种激情是不用抑制就轻易发出的,那它也就是廉价的或幼稚的。因为只有儿童的情感才轻易地写在脸上。高尔基之所以把情节剧的煽情评价为幼稚心态的表现,原因恐怕就在于此。”[4]

斯坦尼就曾把它的表现归为三类,“第一个不真实就表现在非常慌忙上(且紧张)……第二个不真实的地方就是你们过分卖劲了(过火)……第三个不真实的地方就在于你们的动作里缺乏逻辑与顺序,因此也就缺乏控制与修饰了……”[5]由此可见,表演过火造成的最不利的影响莫过于“不真实”,也就是说它与纪实性的美学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这里先不妨举一个电影的例子。《洗澡》本是一部风格质朴、自然的影片,但是表演上的过火使整个作品带上了瑕疵,造成了整体与细部的风格不一。如傻弟弟二民走失了,哥哥和父亲四处寻找不见,这时父亲突然停下脚步回转身来对哥哥大声吼叫,用一连串直白的台词指责哥哥的自私和对亲情的冷漠。在那种急切寻找弟弟的关头,让爸爸滔滔不绝地对大儿子的生活态度发表这样有逻辑的批评实在是没有必要。即使父亲什么也不说,观众也能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他对大儿子的抱怨和批评,更能从大儿子的表情上看出他对自己行为的悔恨。这比把什么都用吵架式的“公布”给观众不是更令人深思吗?(www.xing528.com)

笔者还曾就此采访过导演杨阳。笔者问到:“在《牵手》中有好几场晓雪和钟锐吵架的戏比较出彩,请问当时是如何指导演员去把握的?”她回答道:“演员不怕演吵架戏,就怕没架吵,就怕不是在冲突里边,不是在动作里边去表现,这才显示出一个演员的定力。”当时杨阳的回答颇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但此后仔细回味才发现,正是这一点构成了杨阳作品的一贯风格,同时也是纪实性电视剧在把握表演火候时应共同遵循的一条原则。《牵手》播出后有人称其为中国版的《克莱默夫妇》。我以为,这除了题材上的相似以外,更重要的是两者在表演风格上的相似。虽不能说吴若甫和蒋雯丽两位演员的水平就达到了与达斯汀·霍夫曼与梅丽尔·斯特里普齐平的地步,但二者在表演的收放自如的控制上有着高度的一致。

比如说,《牵手》中有这样一场戏,王纯为了不再伤害小雪,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厦门。钟锐为此专门到厦门去找王纯。按照强化冲突的叙事方法,此时应该安排两人在王纯家相聚,演绎出一段激情碰撞的重头戏来。然而,创作者偏偏安排了让王纯出差不在家,同时让钟锐看到了墙上王纯的大幅照片。镜头慢慢推近至王纯照片特写,接着是钟锐的特写,两人“四目”相对,钟锐百感交集,此时所有的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就表演来说,这里的表演几乎被简化到了极致:人物只有一个,动作几乎没有。吴若甫(钟锐扮演者)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神来进行表演,传达出人物此刻复杂的心理活动。剧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王纯知道了钟锐是小雪的丈夫的那场戏。这场同样一点儿表演动作都没有,而是由是王纯静静地坐在那儿,同样是通过眼神来传情达意。可见,并非把表演的外在形式强化才能出戏,有时一定程度的“稀释”与“弱化”同样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演员过火,是导演过火造成的’,我们不少导演习惯于让演员在镜头前把戏演足,习惯于那种意念感很强的表演,常常把戏搞得很满。”[6]通过以上例子我们看到了一个导演驾驭表演分寸的成功个案,用杨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的话说,“要拍一场戏,有时就得像我刚才说的那留空,因为你一场一场的全在冲突里边观众就会根本喘不上气,他根本就没有一个舒展,你放这么大的一个静场,观众就会放很多很多的想象在里边,就是让观众去想象。”诚如电影导演黄健中曾指出:“导演却经常低估观众,生怕观众看不懂,所以不愿‘隐蔽’,从而把一节都说得明明白白,正犯了艺术的一个忌——‘露’”[7]。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也曾说过:“人类生命中有某些真实的极为复杂的生命感觉……语言对于描绘这种感觉,实在是太贫乏了。”[8]另一位以纪实性电视剧多产而著名的张绍林同样也是一位在表演风格把握上力求向真实靠拢的导演。笔者有幸参与张导的《走过斑马线》剧组并协助拍摄,亲见他在由演员参加的准备会上反复强调表演一定不要端起表演的架子,一定要演得平实自然。其中宏大集团办公室主任老刘虽不是主要角色,但还是先后试了三个演员才确定下来。原因就是前两个在表演风格上舞台化色彩太浓,与导演的要求有出入。这种对艺术负责的态度的确值得我们尊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