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戏剧艺术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西方戏剧艺术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这文化艺术中特立独行、成就辉煌的西方戏剧艺术相对其他门类的艺术来说更是大放光彩。可以说戏剧文化艺术既是推动文化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古代及近代文化的一把钥匙,循此路径我们可以穿越西方文化的长廊,浏览其中凝结着时代伟人们心血的戏剧杰作,感受戏剧艺术融会着的形式与意境之美,享受并拥有那或浓或淡的情趣所带给我们的满足。这种状况即使在戏剧艺术从脱离古代传统模式向现代的转化中也并未改变。

西方戏剧艺术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节 西方戏剧艺术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众所周知,西方戏剧的发展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爱琴海边的古希腊,戏剧艺术从创立至今,在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古希腊扩展到欧洲,以至漫延到世界各地。人类历史的演变推动着戏剧的不断发展变化,并始终反射出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的万般变化,表现并揭示出每个历史阶段生活瞬间的五彩画卷,记载并描绘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脚步。二千五百余年这并不算短暂的戏剧文化发展史证明,戏剧艺术活动虽然被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用于服务于自己的政策和利益,并达到他们的追求与目的,但平民大众的爱好、支持和参与的程度却往往是戏剧产生、发展、兴旺、萧条,甚至是没落的直接原因。假若缺少了大众的问津,不考虑大众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习惯,戏剧就会失去它的生存土壤。同样,戏剧如果不能给予大众心理上、思想上、生活上和审美上的享受与满足,戏剧艺术也终将退出其生存的舞台。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息息相通的观、表演者之间的关系,诠释出一个真理,那就是戏剧艺术要想健康发展,它必须在时代的感召下,对现实社会、人类生活做出必要的展示,同时努力把它所揭示出来的意义、价值等归还给现实世界。只有如此它也才能永葆魅力。

西方人往往称古代建筑为“石刻的史书”,列宁托尔斯泰的著作是一面俄国人镜子马克思称赞希腊艺术为后世艺术创作的模本和难以企及的典范。诸如此类的论断不胜枚举,它们都在表明一层意思,那就是西方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在这文化艺术中特立独行、成就辉煌的西方戏剧艺术相对其他门类的艺术来说更是大放光彩。它所折射出的人类文化的演进历史和冷酷现实,所折射出的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的诸多影像,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都无法代替的。可以说戏剧文化艺术既是推动文化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古代及近代文化的一把钥匙,循此路径我们可以穿越西方文化的长廊,浏览其中凝结着时代伟人们心血的戏剧杰作,感受戏剧艺术融会着的形式与意境之美,享受并拥有那或浓或淡的情趣所带给我们的满足。当然,在那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背后,戏剧艺术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思想内涵,它的社会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才是它拥有永久生命力的本质之所在。正是这些戏剧因素的综合存在影响着社会,影响着人生。反过来,人们对戏剧的好恶选择、推崇或拒绝决定着它的存在和发展,使它在人类的繁衍中与时俱进。这种状况即使在戏剧艺术从脱离古代传统模式向现代的转化中也并未改变。英国的艺术理论家阿诺德·毫塞尔曾经强调指出:“艺术多少是公开的,它为社会中的一定的宗派、集团、政党和阶级利用。只有在社会相对安定或对艺术家采取一种疏远态度的时候,艺术家们才从现实退守到艺术中,对实践目的抱着冷漠的态度,声言要为艺术而艺术或为美而美。但即使如此,它依然产生着重大的社会功能,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表现自身力量和消愁解闷的工具。当然,艺术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通过表现和公开地宣传某个社会阶层道德标准和审美理想,促进了这个阶级的复兴。艺术家们的全部生涯,他的愿望和理想,都依附和从属这个社会集团。因此,他总是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成为他的恩主和庇护人的喉舌。”尽管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人力图把艺术排斥在社会政治,甚至整个社会之外,但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为有益于大众生活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只要是社会文明、人类文明存在的话,那么,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就是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戏剧艺术既然是人类文化艺术中一分子,它又缘何不如是呢!就戏剧艺术而言,既然它是以对人的思想行为、内在心理和情感的直接展示而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那么在叙事艺术领域中,戏剧对观赏大众的支配力和影响力恐怕是就连那些穷竭心计的戏剧艺术家自己也难以预知的,但是,这种源自于动作的艺术,如果要想成为“一个所有的人都能从感觉上理解的纯朴艺术”(爱德华·戈登·克雷《戏剧艺术》),那么,戏剧必须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抛弃说教和宣传,表现幻想,并使虚构变成美丽的艺术真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语),才能在它诉诸观众的意识、欲望和情感之时,有效地拥有其永久生命力和魅力。

【注释】

(1)见《欧美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见《世界文学》1989年第2期,第274页。(www.xing528.com)

(3)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见《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5)同上。

(6)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7)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