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研究:意义与价值

高校体育研究:意义与价值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一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考量,我们以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状况为调查和研究对象,对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运行和督导方案进行设计、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一项关于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实际调查结果令人震惊,结果显示,北京市目前在校大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仅在20%左右,甚至更低。

高校体育研究:意义与价值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比如,提高有氧耐力和肌肉力量、防范慢性疾病的发生、增强肥胖儿童的体质并降低他们超重的趋势,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与自我评价以及与较低的焦虑和应激水平方面有一致的相关性等。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健康教育的法规。

自2002年9月开始,在全国部分学校开始推行由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共同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宗旨是使学校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能够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但在推行上述标准时,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参加健身锻炼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素质在一些方面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教育部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中指出,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总趋势是: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握力水平提高,而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同时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公告指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提上议事日程。

在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指出“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若得不到切实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可见,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存在对理念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实践层面的滑坡并存的矛盾状况。(www.xing528.com)

因此,对我国青年人的体育锻炼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在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群体。一方面,大学生身处高校,进行体育锻炼具有体育课、体育设施和校园氛围等便利条件,同时又基本免除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理应是体育锻炼人口最多的群体。另一方面,大学阶段是使学生从基础教育转为专业人才教育,最终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其后终身体育锻炼和健康维系具有基础意义。基于这一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考量,我们以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状况为调查和研究对象,对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运行和督导方案进行设计、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一项关于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实际调查结果令人震惊,结果显示,北京市目前在校大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仅在20%左右,甚至更低。在对北京市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研究报告中,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和与纵向历年数据的比较,其结果均一致显示出,北京市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在提高或基本稳定的同时,心肺机能和速度、耐力、柔韧性等运动能力指标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事实上也反映出了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问题。

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组织、运行和督导方案的可行性探究,要回答这样一系列基本问题: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什么?项目选择、时间、场所、频度、方式和特点是什么?基于不同高校主体的大学生与体育锻炼者的情况有何不同?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组织、运行和督导方案的构成要素和是否具有可行性?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案的实施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策略和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