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墓主人执麈尾”图像的分析介绍

“墓主人执麈尾”图像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丁家闸壁画墓中墓主人执麈尾的一组图像,与朝鲜安岳东晋永和十三年冬寿墓壁画中墓主人执麈尾的一组图像有许多相似之处。“男主人左手扶在黑色凭几上,右手持麈尾举于肩。”

“墓主人执麈尾”图像的分析介绍

二、“墓主人执麈尾”图像

关于麈尾及其图像的研究文章已有不少,基本厘清了麈尾的功能、形制和发展源流。关于丝绸之路上的麈尾图像的研究,主要有杨森撰写的《敦煌壁画中的麈尾图像研究》[8],文中对敦煌壁画中的麈尾图像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对照中原和其他地区的麈尾资料,作了比较研究。但丁家闸5号墓壁画中的墓主人持麈尾的图像鲜有人提及,因此本文对此墓的墓主人持麈尾的图像进行介绍和分析,上接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的麈尾图像资料,下连敦煌壁画的麈尾图像资料,参照甘肃和其他地区的麈尾形象资料,对麈尾的发展和沿丝绸之路的向西传播,作补充性的分析研究。

嘉峪关新城魏晋4号和5号墓壁画中的麈尾,是目前见到的较早的麈尾的形象资料,在新城4号和5号墓的后室南壁的壁画砖上,画着墓主人使用的器物和丝帛,这两座墓后室的砖面的独幅壁画上,都画着便面和麈尾。右面画着便面,在新城1号墓和5号墓壁画中的男主人手中都执有这种形式的便面,为日用的大扇。左面画垂挂的麈尾,新城5号墓壁画中的麈尾图像,为短柄,柄后端有可用来系挂的绳结,麈尾盒较小,为圆形,上有弧线构成的饰纹。麈毛较长,毛大体顺向朝前(图7)。据《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所述,新城4号和5号墓的年代为魏晋之际。4号墓的墓主人是豪强大户,5号墓的墓主人是武官,由此可知至少在魏晋之际,甘肃河西地区上层人士随身使用的器具除便面以外,也已使用麈尾。

图1 《树下裸女图》在墓室中的位置

图2 丁家闸5号墓南壁壁画

图3 树下裸女图

图4 “裸女”与“神兽”

图5 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虎食女魃图》

图6 河南唐河东汉墓《虎食女魃图》

图7 嘉峪关新城5号墓后室壁画

图8 酒泉丁家闸5号墓《男主人坐像》

图9 洛阳朱村壁画墓《夫妇宴饮图》

图10 朝鲜安岳冬寿墓《男主人坐像》

图11 云南昭通东晋壁画墓《男主人坐像》

酒泉丁家闸5号墓壁画的墓主人执麈尾的图像,位于前室正壁(西壁,墓室坐西朝东)中部通往后室过道门的右上方。在庑屋中,墓主人独身跪坐在方形枰上,为四分之三角度的侧面坐姿。头戴三粱进贤冠,身穿白地红纹的彩袍。右手靠在身前的凭几上,左手执着短柄麈尾,夹麈毛的黑盒呈桃形(图8)。墓主人身后立一侍女,手持曲柄华盖,柄上端系网状袋。侍女后立一男侍,头戴黑帻,双手捧盒。河南洛阳朱村壁画墓为汉魏之际的墓葬,北壁西侧绘《夫妇宴饮图》,在帷帐中墓主夫妇并坐榻上,描绘的墓主夫妇为四分之三侧面,墓主人右侧立着的男侍手执短柄麈尾,麈尾盒呈桃形,麈毛为红色,麈尾形制与丁家闸墓室壁画中的麈尾相同(图9)。

丁家闸壁画墓中墓主人执麈尾的一组图像,与朝鲜安岳东晋永和十三年(357年)冬寿墓壁画中墓主人执麈尾的一组图像有许多相似之处。冬寿墓墓主人身前也有凭几,左手抚于凭几上。身穿黑地红纹袍,右手执短柄麈尾,夹麈毛的黑盒也呈桃形,但上面饰有兽形装饰(图10)。男侍立于左侧,也头戴黑帻。在右侧有一男侍伏跪。也有不同之处,冬寿墓壁画中的墓主人坐于帷帐之中,为正面坐姿。汉墓壁画中的墓主人很少采用正面坐姿,东晋以后的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多采用正面的坐姿。如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9],墓中有墨书题记东晋太元年号(386—394),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正面盘足坐于方枰上,枰面四周框缘下边有牙状装饰。右手持短柄麈尾(图11)。辽阳上王家村晋代壁画墓,在右小室正壁上绘主人宴饮图,在帷帐中,墓主人正面端坐在方枰上,头戴冠蓄须,右手持麈尾,但麈尾的形状不清[10](图12)。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在漆皮上记载着男墓主人死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在墓室东壁绘男女墓主人并坐图,庑屋中正面并排坐着墓主夫妇二人,是采取正面端坐的姿势。“男主人左手扶在黑色凭几上,右手持麈尾举于肩。”比晋墓壁画中的麈尾柄要略长一些(图13)。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简报作者推定为北魏太和八年(484)至太和十三年(489)期间所作[11]。在石椁北壁正中,绘着有龙头衔流苏的帷帐,在帷帐中夫妇二人并坐于榻上,榻面下缘的装饰为弯曲的牙形。夫妇采取正面盘腿端坐的姿态,男墓主人“右手持麈尾举于肩,麈尾椭圆形(按:外廓为桃形),麈尾盒上有兽面图案,外围为兽毛,兽面用墨线勾勒,通体敷红色。身前置三兽足红色凭几。男主人左臂弯曲抚于其上”(图14)。智家堡北魏墓壁画中的这件麈尾,形制与安岳冬寿墓壁画中的麈尾相似。

图12 辽阳上王家村晋墓《男主人坐像》

图13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夫妇并坐图》

图14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夫妇并坐图》

图15 甘肃省博物馆藏北魏造像碑

图16 北魏造像碑上的维摩诘像

图17 华亭石拱寺北魏第11窟《维摩诘像》

图18 《王龙生等造像碑》之维摩诘像

图19 莫高窟西魏285窟壁画《沙弥守戒自杀品》(局部)(www.xing528.com)

图20 莫高窟北周296窟壁画《维摩诘经变》(局部)

图21 莫高窟隋代420窟壁画《维摩诘经变》(局部)

图22 莫高窟初唐203窟壁画《维摩诘经变》(局部)

图23 莫高窟初唐220窟壁画《维摩诘经变》(局部)

甘肃的早期佛教艺术中,也出现了麈尾的图像,常见的是维摩诘手中持着麈尾。最早的维摩诘图像出现于永靖炳灵寺石窟西秦第169窟壁画中,但由于图像模糊,手中是否持物已无从判断。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一块北朝造像碑,上面有浮雕的《维摩诘文殊师问疾品》,碑上的维摩诘像的身子右边已残,左手持外形较长而端尖的麈尾扇(图15、图16),这块碑的侧面刻有“丙申”二字,根据造像特点分析,为北魏晚期熙平元年(516)所作[12]。甘肃华亭石拱寺北魏第11窟,刻有浮雕《维摩诘变》,其中的维摩诘像,右手抚凭几,左手持麈尾扇[13](图17)。 上海博物馆藏北魏晚期《王龙生等造佛像石碑》,在正面上层刻维摩诘像,维摩诘右手执麈尾扇,扇面长而上端尖[14](图18)。

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壁画《沙弥守戒自杀品》,图中的国王右手中执长柄麈尾扇,麈尾盒为圆形,盒端麈毛作两股左右分开(图19)。莫高窟北周第296窟西壁龛南侧,绘西王母出巡,西王母左手执长柄麈尾扇,扇柄直通到顶,麈毛向两边分开,扇面椭长,上尖下平,已由麈尾发展为麈尾扇(图20)。莫高窟隋代第305窟窟顶南披上的西王母图像,西王母左手也持着麈尾扇。莫高窟隋代第420窟西壁龛绘《维摩诘经变》,图中维摩诘右手抚凭几,左手执长柄麈尾扇(图21)。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有更多的维摩诘执长柄麈尾扇的图像。初唐第203窟西壁龛上部绘《维摩诘经变》,图中的维摩诘身前置凭几,左手持长柄麈尾扇,扇盒呈椭圆形,扇盒上端和左右有整齐的麈毛。在维摩诘的左侧,有一站立的侍女,双手握长柄麈尾,麈尾形制与西魏第285窟南壁画的国王手持麈尾相似。表明当时麈尾与麈尾扇共存的情况(图22)。莫高窟初唐第220窟东壁南侧壁画中,清晰地描绘了维摩诘左手所执的麈尾扇,麈尾扇柄呈长剑形,扇面变长,呈绿色,上端尖而下端平(图23),可以说麈尾扇的形制已定形。

综上所述,在魏晋之际,使用麈尾的风尚已由中原地区传入甘肃河西地区,使用麈尾的人是当地的上层人士,既有豪强大户,也有武官。从墓室壁画看,墓主人日常手中执的是便面,这时的麈尾形制较小,柄短,麈尾盒也较小,为圆形,麈毛直向,应是生活中拂秽掸尘的实用器物。至东晋十六国,麈尾成为河西地区上层人物持于手中的显示身份的标志物,麈尾盒呈桃形,麈毛的排列为放射形。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维摩诘经变》图中的维摩诘手中所持为麈尾扇,扇形变得长而大,麈尾盒由桃形变为上端尖的细长形,麈毛向左右两边分开排列。麈尾扇是维摩诘与文殊师利辩论时手中的道具,是受到南朝玄谈风气的影响。河西地区麈尾的形制是随着时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由实用器物变为身份地位和文化品格的象征。

【注释】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3]周到,李京华.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的发掘[J].文物,1973(6).

[4]周到,李京华.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的发掘[J].文物,1973(6):30.

[5]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30.

[6]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M].北京:中华书局,1965:3128.

[7]风俗通义·卷八·桃梗苇茭画虎.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

[8]杨森.敦煌壁画中的麈尾图像研究[J].敦煌研究,2007(6).

[9]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省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清理简报[J].文物,1963(12).

[10]李庆发.辽阳上王家村晋代壁画墓清理简报[J].文物,1959(7).

[11]王银田,刘俊喜.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J].文物,2004(12).

[12]吴怡如.北朝造像碑浅析[J].龙语,1991(10).

[13]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文物保管所.陇东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4]季崇建.中国佛像鉴定[M].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2: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