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洪武王朝分封政策:开国帝业施铁腕

洪武王朝分封政策:开国帝业施铁腕

时间:2024-01-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分封诸王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初编《皇明祖训》的时候,拟定了分封诸子的制度。从封王到就藩,总共间隔了九年,其主要原因是诸皇子还未成年,而都城也未能最终确定。从封地的军事环境来看,诸王的属地可分作一线和二线,一线的诸王任务是防御蒙古来袭,凭借天险,建立军事据点,有塞上王之称。明初分封诸王图诸王在其封地的待遇仅次于皇帝,公侯大臣们见了也要俯首参拜。

洪武王朝分封政策:开国帝业施铁腕

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子,由于他生性多疑,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功臣武将,因此他只能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为王,这样既能使他放心,又能达到保国安民的目的。可是,这些分散各地、不断繁衍的皇族后裔们,慢慢地竟成为了国家的包袱。

多子多孙

封建王朝的皇帝,除了原配夫人之外 ,还有着无数的妾室。这些妾室在皇 宫后院中依照地位的高低可以分贵妃、妃、嫔等许多的等级。朱元璋没做皇帝之前,除了原配马氏,还有孙、胡、郭、阇四房妾室,称帝以后,大大小小、各个民族的妃嫔就难以数清了。在朱元璋的妃嫔中除了汉族人,还有高丽人(今朝鲜)、蒙古人,这些后宫佳丽们有的是抢来的,有的是从元宫接收过来的,还有的是从民间征选上来的。

早在打下滁州不久,朱元璋就看中了还是寡妇的胡妃。胡妃是濠州人,丈夫死后和母亲住在一起,胡妃的母亲不肯将女儿再嫁,就带着女儿逃到异乡。隔了一段日子,朱元璋打听到胡家躲避到了淮安,便下令平章赵君用将母女二人接到军中。在打太平的时候,朱元璋又托人说媒,娶了青军马元帅的女儿孙妃。当时太平被围,孙妃曾出主意拿出府中的金银犒赏将士,帮助战争取得胜利。郭惠妃是郭子兴的小女儿,后来朱元璋除掉小舅子郭天爵,顺便将她收作了小妾。在打败陈友谅,接管他的地盘的时候,朱元璋见陈友谅的爱妃阇氏貌美,随即纳为妾室,后来阇氏还为他生个儿子,封为潭王。

明·鎏金铜狮(一对)
狮子均作张口露齿状,颈上有鬣,颈下系铃和璎珞,肢爪强劲有力。雌狮正伸出左腿戏斗小狮子,小狮子则作仰卧状,口含大狮爪;雄狮则伸出右腿,正在玩耍绣球。

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孙子曾孙更是数以百计。在后宫诸多妃嫔中,高丽妃和蒙古妃也为他生育过子女,相传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就是一位蒙古的妃子所生。

分封诸王

洪武二年(1369)四月,朱元璋初编《皇明祖训》的时候,拟定了分封诸子的制度。次年四月,朱元璋封第二到第十个儿子为亲王,不过他们真正就藩却是在洪武十一年(1378),是定都南京之后的事。从封王到就藩,总共间隔了九年,其主要原因是诸皇子还未成年,而都城也未能最终确定。等到定下京城那年,二子秦王封地西安,三子晋王封地太原。洪武十三年(1380),四子燕王封地北平。三个亲王的封地沿长城一线展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洪武十四年(1381),五子周王封地开封,六子楚王封地武昌。洪武十五年(1382),七子齐王封地青州。洪武十八年(1383),又封潭王于长沙,封鲁王于兖州。在此之后,其他皇子陆续成年,逐一得到封地并先后就位。由此二十几个皇子散布在全国各军事要地上。

从封地的军事环境来看,诸王的属地可分作一线和二线,一线的诸王任务是防御蒙古来袭,凭借天险,建立军事据点,有塞上王之称。二线诸王,则是以其所在封地,控扼后方,进可支援边疆,退可拒守要隘,从地图上来看,可算得是绝好的布防体系。

明初分封诸王图

诸王在其封地的待遇仅次于皇帝,公侯大臣们见了也要俯首参拜。诸王们的地位虽然极为高贵,但却不能干预民政和王府以外的事,全由朝廷所任命的官员们管理,他们唯一的特权就是军权。不过即便在军权上,诸王也还是有所限制的,按规定,亲王府设护卫指挥使司,有三个护卫,每个护卫拥有三千甲士,多的到一万九千人。塞上王要抵御外敌,对此拥有特权,拿宁王来说,他所部拥有甲士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是当时全国最强大的骑兵。秦、晋、燕三王的护卫也是经过朝廷特许补充加强了的。这些亲王的藩国决策军务,起到了攘外安内的作用,国都即使远在东南,国家也安如磐石,不会出现危险。

性格各异

由于朱元璋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非常重视儿子们的教育问题,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因此诸王们成年后大多数都很能干。

文学方面,诸皇子的成就各有不同。五子周王自小喜好词赋,著《元宫词》上百章,又组织人手研究草类,选出可以救饥的植物草类四百余种,画为图谱,编成《救荒本草》一书。十七子宁王著有《通鉴博论》、《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十几种著作。八子潭王、十子鲁王、十一子蜀王、十六子庆王也都是饱读诗书,对文学充满兴趣的尚礼之士。十二子湘王更是文武全才,常常读书至深夜,而且膂力过人,弓马纯熟,他喜欢道家思想,自号紫虚子,气质、风貌俨然一代名士的模样。(www.xing528.com)

明·宫中图(局部)

朱元璋诸子之中虽多俊杰之士,但也有纨绔之徒,第十三子代王须发花白还带着几个不肖子窄衣秃帽当街袖锤以杀伤人命取乐。封地洛阳的末子伊王,年少失教,喜欢舞刀弄枪,宫里关不住他,整天策马奔驰在郊外,有人逃避不及被他撞伤也毫不在意,更荒唐的是,他喜欢把平民男女扒光了衣服,看人家的窘态,自己却高兴地大笑。

潭王的传说

朱元璋的第八子朱梓被封为潭王,封地在长沙,他的生母阇氏原是陈友谅的爱妃。

民间传说潭王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在朱梓成人受封之后,阇氏哭述往事,告诉了朱梓身世真相,叫他要为父报仇,为母雪耻。后来,潭王果然起兵造反。朱元璋大怒,令太傅徐达的儿子前去讨伐。潭王不是对手,紧闭了城门,挂出一面铜铸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宁见阎王,不见贼主!”然后纵火烧了自己的宫殿,抱着小儿子一同跳下隍堑,自杀而死。

这个故事在后人听来非常真切,其实漏洞很多。首先,陈友谅战死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的鄱阳湖之战中,而潭王出生于第一次北伐即将结束的洪武二年(1369),前后相隔六年;其次,潭王与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同是阇氏所出,若说遗腹子,七子齐王似乎更有可能;第三,潭王之死极有可能是因为他妃子的父亲牵涉胡党,谭王担心牵连到自己,所以自尽身亡。

皇族的禄饷

皇帝子女众多,子女们又有子女,偌大一个家庭,完全要由国家来供养。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对皇族的子孙发布了一个禄饷的标准。亲王、公主、郡王、郡主每年都有相应的基本生活用品作为禄饷,其中主要包括米、钞、棉、纱、绢、布、绵、盐、茶等,甚至还包括养马用的料草。亲王嫡长子满十岁,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世代承袭。诸子封郡王,郡王的嫡长子承袭,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男将军,曾孙封奉国将军,四世孙封镇国中尉,五世孙封辅国中尉,六世以下为奉国中尉,依次延续递减。

皇帝的女儿封为公主,亲王的女儿封郡主,郡王的女儿封为县主。公主的丈夫为驸马,郡主、县主的丈夫称仪宾。所有皇族出生均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择偶,总之皇族子孙从生到死的所有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

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于皇族人口剧增,国家担负不起,不得不将皇族们的原有禄饷大幅度减少。即便如此,不到两百年的时间,皇族人口已超过五万户,仅供应诸王的禄米一项就比供应整个京城的官员还要多出一倍,即便用尽地方经费,仍然无法支付皇族禄饷的一半。

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先拖欠部分皇族禄饷不发。郡主以上的日子还能维持,那些被疏远的皇族子弟,不能科举、做官,又严禁务农、做工、行商,怕坏了皇家的体面,穷极无事,只能搞些非法勾当过活,反倒扰乱了社会秩序。

皇族人数的增多,使礼部的命名也存在一定难度。他们怕重名,只能用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随便配上些怪字,充作赐名。这些落魄的皇族子孙,如果没有钱去贿赂礼部官吏,有的一辈子也没有个名字,就算等到头发都白了,还是不能婚嫁。直到明朝末年,国家才解除了科举和政治的封锁制度,皇族也可以考官,自谋出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