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利用新闻思维提升舆论引导力

如何利用新闻思维提升舆论引导力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富土康事件”看媒体的舆论引导力2010年上半年,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莫过于富士康13起连环自杀事件。反思“富士康事件”的新闻报道,对于跳楼造成10死3伤的后果,媒体也难辞其咎。“富士康事件”发生后,网络媒体抢发跳楼新闻,纷纷制作醒目的专题报道。综观“富士康事件”报道,真正深入园区详细采访的只有南方周末等寥寥几家媒体。“富士康事件”再一次警示媒体,引导舆论、保护生命是媒体不能忘却的职责。

如何利用新闻思维提升舆论引导力

从“富土康事件”看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2010年上半年,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莫过于富士康13起连环自杀事件。反思“富士康事件”的新闻报道,对于跳楼造成10死3伤的后果,媒体也难辞其咎。

首先,媒体现象性的报道多,反思性的报道少。

“富士康事件”发生后,网络媒体抢发跳楼新闻,纷纷制作醒目的专题报道。报纸等传统媒体也不示弱,“富士康事件”成了头版关注的焦点,触目惊心的标题比比皆是,报道中不乏“把窗户拉开,跳到阳台上,再从阳台上跳下去,犹豫都没有犹豫”,“翻过1.5米的围栏飞身跃下”等描述自杀的细节。南方某报一篇题为《富士康自杀员工家属讨补偿:第九跳死者家属希望补偿越多越好》的报道中,充满鼓励跳楼的暗示性语句:“富士康把我们照顾得很好,可能处理那么多次也有经验了,来了就有地方住,还专门安排了厂里的护工陪着梁超的爸妈,有专门的人跟我们谈善后的事”;“现在在情绪渲染下,很多人拿要跳楼来做交换条件”;“富士康员工关爱热线已经接到多名员工电话,直接咨询跳楼身亡能获取多少赔偿”;“园区内甚至有一丈夫逼妻子跳楼讨补偿”。在媒体的渲染下,跳楼行为似乎是改善贫困处境的手段,跳楼者甚至成了英雄。难怪有评论惊呼:媒体越关注,富士康跳楼越密集。

其次,媒体空发议论的报道多,讲述事实的报道少。

在5月26日富士康主动邀请媒体参观生产园区之前,极少有媒体进入企业内部采访,更遑论与企业高层接触,缺乏全面的信息源。综观“富士康事件”报道,真正深入园区详细采访的只有南方周末等寥寥几家媒体。即便是南方周末,也是实习记者以打工者身份潜伏采访,主要是呈现员工的生存状态。(www.xing528.com)

既然缺乏深度采访,媒体追问“富士康事件”的真相就流于浅表化,或做点到为止式的外围观察,或做泛泛而谈的评述,或做误导舆论的臆测。如果要说深度追踪,媒体报道最多的是富士康员工,包括自杀者及其周围同事、亲友,如《富士康自杀员工人生轨迹:读书时曾上街扫雪赚钱》、《回忆自杀同事:入厂时仍穿校服》、《富士康80后女主管:我也曾想自杀》等。这些报道虽能窥见连环自杀真相的蛛丝马迹,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如坠云雾,而且将员工的悲观情绪放大。由于找不到坠楼的真正原因,有些媒体捕风捉影,对自杀者的动机妄加猜测,如《富士康员工陷入被追杀幻觉》、《富士康员工疑遭高管拘禁殴打后跳楼身亡》、《富士康坠楼事件疑有人煽动》等。

第三,媒体追问责任的报道多,把握真相的报道少。

发生连环自杀事件,富士康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督促其解决问题并没有错,但有些媒体的口诛笔伐并非是理性的,这从“血汗工厂富士康”,“富士康自杀十跳,跳出企业的冷漠嘴脸”,“嚣张的富士康,折射出恶资本家的本质”,“富士康:自杀者的乐园”等妖魔化的标题中就可看出。

有些媒体对富士康连环自杀事件义愤填膺,过于偏激,缺乏冷静的态度。特别是有许多新闻评论,在事件尚未调查清楚前,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指责甚至谩骂。发生多起坠楼事件后,富士康公司邀请权威专家进行调研。专家认为,按照卫生部的统计,目前中国的自杀率在十万分之六左右,而富士康有员工40万人,坠楼自杀比例在十万分之三左右。这一有事实依据的说法,马上被部分媒体质疑为替富士康洗刷罪名,从而遭到冷嘲热讽。

“富士康事件”再一次警示媒体,引导舆论、保护生命是媒体不能忘却的职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