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式思考:办报的八是与八不是

新闻式思考:办报的八是与八不是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办报的八“是”与八“不是”报纸是办给人看的,不是办给人写的有时值夜班会明显感到某个版有问题,或是定位不准,或是读者不多,但当问题提出来时,却很可能遭遇编辑的顽强“抗争”。编辑有自己的理由:如今是“厚报时代”,应该细分读者需求,并分别予以满足。这个想法是好的,只是不现实。办报是应该每天给读者一颗樱桃,不是一筐烂杏“宁吃樱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选择。

新闻式思考:办报的八是与八不是

办报的八“是”与八“不是”

报纸是办给人看的,不是办给人写的

有时值夜班会明显感到某个版有问题,或是定位不准,或是读者不多,但当问题提出来时,却很可能遭遇编辑的顽强“抗争”。编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版每天来稿都有一大摞!是啊,都说这个版没有多少人看,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写稿呢?其实,这完全是编辑进入了误区。只要有稿酬,只要有名誉,便会有人给报纸供稿,写稿人讲究的是编辑的需求,而不是读者的需求,编辑做什么样的版,供稿人就会写什么样的稿,所以也就很容易出现一种错位现象:版做得不受读者欢迎,却吸引了一批“写手”。这怪不得写稿人,怕就怕编辑被假象迷住了双眼。须知,我们的报纸不是“创作园地”,判断自己的版做得好孬,惟一的标准是读者多少,而没有其他。

报纸是努力满足多数读者的共同要求,不是满足所有读者的个体要求

有的编辑异常敏感,认为读者有需求,就想办个专版予以满足;有的版一旦办起来,就想永远保留下去,而实际上读者已经少得可怜。编辑有自己的理由:如今是“厚报时代”,应该细分读者需求,并分别予以满足。这个想法是好的,只是不现实。读者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每个需求都做一个版,恐怕一万个版也不够,而且即便做上一万个版,满足的也不过是一万个读者的需求;如果我们找到这一万个读者的共同需求,用十个版去满足,那么,一万个版就能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所以说,读者少的版被砍掉不要觉得可惜,读者多的版则应该多多益善。

办报首先要达到的目的是让人阅读,不是让人思考

人(读者)不一定是经济的人,也不一定是政治的人,但一定是社会的人,所以节目一定要办得通俗些,首先是有人看,尔后才有其他。这是传媒的共性,报纸当然不例外。我们首先应该努力做到的是,让读者阅读我们的报纸。通篇的说教,整版的思考,满纸小资情调,大段古文洋话,除了自绝于读者,还能起到别的什么目的?调查显示,几十版的报纸,在读者手里平均停留不到一个小时,我们还能要求读者什么呢?何况读者读报的目的,原本不过就是想获得些有用的资讯而已,没人愿意被耳提面命一通。其实,“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想把报纸办得孤芳自赏而别人不赏很容易,而要办得读者看过第一眼后还想看第二眼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通俗不是不要品位,而是高品位、俗表现,先夺读者眼,再入读者心。有些编辑总想不夺眼而直接入心,典型的“左”倾机会主义,自以为是,不会有好效果。

办报是应该每天给读者一颗樱桃,不是一筐烂杏

“宁吃樱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选择。读者读报也是这个道理,买了今天的报纸,哪怕只登了一条信息,只要对他有用,就觉得值,否则登上一万条信息,于他无关,也会感到失望。这应该给我们以启发:满足读者要求,并不在量,而在质,做多并不一定好,做好才是最重要的。道理虽不复杂,但操作起来却很难。有些编辑第一要考虑信息量,第二要考虑版面匀称,第三要考虑作者写稿不容易。就像个会过日子的农家妇女,斤斤计较,长稿删一点,短稿放一点,标题减几字,照片压几行,把版做得满满登登而又平平淡淡,结果只能是出力不讨好。报纸多而厚,读者的有效阅读时间并没有相应增加多少,所以只能信息少而精,这就是新形势下的办报辩证法。多而厚是为了争读者,少而精也是为了争读者。编辑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有这样一个理念:在每个版上都要做出一个看点。这一点非常重要。(www.xing528.com)

编辑是要给记者当伴娘,不是要为记者做嫁衣

界内常说这样一句话:稿子“三分写七分编”,这说法并不分。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编辑,能够分清记者来稿的轻重缓急,基本恰当地处理在版面上。问题是,如果各报编辑都是如此,纸出来后何以分出高下优劣呢?所以,现代意义上的优秀编辑进一步,不是只编来稿,等米下锅,为记者做嫁衣,而是具有心策划意识,主动出击,成为记者的伴娘。从发现线索、产生感开始,编辑与记者就绑在了一起,一起分析价值,预见效,一起设计采访切口、报道体裁以及见报形式。这样,才会有多独家题材的优秀报道,才会有更多相同题材的独家报道,报才有竞争力,名编名记才会相伴脱颖而出。

编辑是主动地满足读者,不是被动地满足读者

没有一家报社的老总不在苦口婆心地强调,编辑一定要研究者的需求,全力满足其需求,读者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读者易接受什么样的形式,就用什么样的形式。但是,同样是满足者需要,为什么效果却不一样呢?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在满过程中,出现了操作上的差异:有的是被动的,跟在读者后面步亦趋地满足;有的是主动的,加强了引导,加强了开掘,甚走到了读者前面。这两种情况,涉及到两种经营理念:是市场动,还是驱动市场?传统产业营销是市场驱动,顾客需要什,就卖什么;现代产业营销是驱动市场,我卖什么,顾客就需什么。事实上,有许多读者对自己的需求也是无意识的,有大的潜在需求没有表现出来,而我们的编辑,作为社会中素质较的一群,有长远的意识和能力,在这方面完全可以打一个提前。眼下不同报纸之间的编辑,拼的就是这个。

报纸的形式可以决定内容,不是内容永远决定形式

现代人买报,买的是封面;现代人看报,看的是标题。过去编辑认为,只要是好稿,怎么发都有人看。现在看,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好稿没做好,照样连被人看一眼的机会也没有;同,仅仅编好一篇稿子,版式没有冲击力,没有现代气息,也会读者拒之门外。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内容,尤其在激烈争的状态下,当内容没有明显高下之分之时,形式更加重要,编辑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做标题说到底是告诉读者什么事,不是为读者阅读设置屏障

为求一字奇,捻断数根须。所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不认真琢磨不行。问题是,我们一些编辑,就在这琢磨的过程中“跑题”了。费了好大劲做出的标题,或许既雅又奇,或许既概括又深刻,只是和文章内容不搭界了,不经意间又给读者阅读设了一道屏障。其实,一些编辑整天做标题,却并没有弄明白标题是干什么用的。标题,说到底,就是导读——引导或诱导读者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最想告诉读者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就行了。古人云:“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又云:“琢磨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不是反对下功夫做题,而是反对把功夫下歪了。要追求通俗、具体与醒目,做好“这一个”,如果一个标题今天能用,明天也能用,这稿能用,那稿也能用,无疑就是失败。有些编辑做题必讲主副,必讲实虚,做肩题又必讲对仗,必讲押韵,实在不行,就凑字数,用了很大精力,结果是不伦不类,真是费力不讨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