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是当今各媒体拼抢的主阵地之一,也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主要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除媒体常设的新闻热线外,记者该如何抓社会新闻?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只要用心,把身子沉下去,社会新闻就无处不在。
一、抓“节庆”。现代生活中,节庆活动很多,传统节日、洋节,比比皆是,都是媒体关注的对象。如何在你有、我有、他有的话题中独辟蹊径?这就需要点逆向思维。比如,近两年,沈阳市举办了两届“读书月”活动,各媒体竞相报道“读书月”的活动及各类新闻,沈阳晚报则分别策划了“市民读书心语大赛”和“市民微博大赛”,此两次赛事皆可用参与火爆来形容。同时,沈阳晚报又分别推出了《读书心语》和《读书微博》两个专栏,在持续一个月的报道后,应读者要求,沈阳晚报将报道内容分别结集成册,推出了两本书。这样的报道是其他媒体不可复制的。
二、抓“热闹”。现在,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展会很多,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大多直对主题。面对热闹红火的场面,多几分“冷眼旁观”,有助于记者以独家视角报道出引人入胜的新闻。“文明出行”年年报道,但报道多集中于“跟着上面走”。沈阳晚报记者在参与“全市街头文明大行动”时,发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在繁忙路口调查市民遵章率。记者在中街新玛特前的半个小时,发现走地下通道的有67人,走斑马线的有131人,在马路上乱闯的有197人,最后得出结论:遵章率为50.13%。在这里,记者试着以冷静的眼光察看热闹场面,收获不小。第二天,写出了《三大路口调查市民遵章率》和《连问17人,人人违过章》,覆盖了第二天报纸的大块版面,颇受好评。(www.xing528.com)
三、盯“首日”。记者应该追着新近发生、新近变动的事实捕捉新闻。新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实施第一日发生的事情,应该是新闻的“富矿”。这中间,无论是合法的行为,还是违法的举动,都是百姓所关注的。记者应该抓住“首日”看现场。还是举个文明出行的例子。沈阳市抓文明出行的力度还是很大的,推出了几个系列活动,如“文明在脚下”、“文明在手中”、“文明在身上”等。在推出“的哥文明行为”活动之前,沈阳晚报便与读者互动,邀请读者反映出租车不文明驾驶的情况。在活动推出的首日,《沈阳晚报》配发了《的哥,这些行为影响咱形象》一篇报道,指出“钱包掉车上,的士扬长去”,“乘客有难处,的哥挺冷漠”,“的士开飞快,相撞破口骂”,“雨天的士过,溅水三尺高”等不文明行为,还在每个不文明行为之后,予以点评,这篇稿子在版面上得到了突出处理。
四、零距离。对任何一种事物的观察、把握,除去欣赏油画一类之外,往往距离越近,越接近成功。新闻报道,则尤其突出。记者的实证、体验,决定着报道的质量高低。笔者曾点评过一篇报道,题为《记者走进嫌犯家庭,追踪悲剧深层原因》。这篇报道的事件只是一个普通的案件,用普通的手段,做普通的报道,完全可以应付,但记者对案件发生的缘由进行挖掘、展示、分析、思考,走近嫌犯的妹妹、母亲,通过对嫌犯的破产、离异等经历的陈述,使读者看到了案件后更深层次的背景,从而链接了它的社会意义——每一处情绪都可能影响人的生活乃至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