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式思考》:沈阳晚报启示《新电影》周刊创办

《新闻式思考》:沈阳晚报启示《新电影》周刊创办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沈阳晚报创办《新电影》周刊的启示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总票房62.06亿元,比2008年的43.41亿元增长43%,创下中国电影票房增长速度的历史新高。《沈阳晚报》电影报道之所以在同城媒体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两大强势品牌《新电影》周刊和“沈晚观影团”功不可没。1月,沈阳晚报独家举办的“评选沈阳特色影城”活动,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相关报道在《新电影》周刊发表后,迅速带起了周刊的人气。

《新闻式思考》:沈阳晚报启示《新电影》周刊创办

沈阳晚报创办《新电影》周刊的启示

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总票房62.06亿元,比2008年的43.41亿元增长43%,创下中国电影票房增长速度历史新高。由此预计,2010年中国票房总收入将突破100亿元,2012年将有望达到200亿大关。

2009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收入16.89亿元,加上电影票房收入62.06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106.65亿元。

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第一次进入前十,位列第9位,比2008年的第12位前进了3位。随着中国票房的继续飙升,中国有望在2至3年之内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透过以上这些数据,完全可以说电影新闻已经成了娱乐新闻的重头戏。新片,尤其是大片上映日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大事,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报纸文化娱乐报道的重点。每逢有高关注度的大片上映,无论是综合性大报,还是都市类报纸,都会连篇累牍、不惜版面地围着“热点”转。如何在采访对象雷同、新闻来源单一的局限中打破写作同质化,突围而出,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版面特色?自2010年以来,《沈阳晚报》文娱新闻版块尝试了创办《新电影》周刊,本文试就电影新闻操作做简要剖析。

传统媒体日益衰落,纸媒体日益同质化的现今,现代报业竞争从以往单纯的拼消息、拼内容,逐步过渡到拼声音、拼个性。如今,我们迎来了一个拼活力、拼创新的年代。在年轻人逐步转移到网络获取信息的今天,如何吸引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会主流购买力群体,成为了有先见之明的报纸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依靠什么吸引年轻人呢?重点就是文体报道,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则又是电影报道。电影是近年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娱乐产业,围绕电影和主创本身的一系列娱乐乃至延伸出的经济社会学话题,几乎包括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张创刊25年,读者群年龄跨度大,读者定位为大众、群众的报纸来说,《沈阳晚报》的娱乐新闻,相当于肩负了《沈阳晚报》吸引年轻读者的重任。5年来,《沈阳晚报》的电影报道,无论是报道质量还是创新程度,都在沈阳同城媒体中名列前茅。而《新电影》周刊和“沈晚观影团”的成功推出和经营,更缔造了辽沈媒体界两大娱乐强势品牌,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紧盯热点新闻

平心而论,对任何一家纸媒体乃至广电、网络媒体来说,盯热点新闻都是首要任务。但是盯要看怎么盯,盯得是否够紧。在繁杂的线索中,是否能盯到读者最为关注的方面,往小说是跑线记者的水平,往大说是一家媒体的策划能力,乃至报纸综合实力的体现。大片是电影报道的围绕重心,近年来,《变形金刚》、《赤壁》、《建国大业》、《阿凡达》等大片上映时,我们都会针对影片的剧情、主创、时代背景、票房等进行精心的策划,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每年的奥斯卡金像奖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之前的一周,我们都会进行周密的策划,推出配合奖项的预测、热门人选专访等。奖项出炉后,我们又会在第一时间推出获奖结果分析,以及本届颁奖的特点和意义等。在同城媒体多关注于红毯上明星穿什么衣服,颁奖结果的时候,本报却通过完整的策划,为读者推出了围绕颁奖方方面面信息的一道饕餮盛宴。

报道力求创新

任何媒体的报道,都必须符合媒体的定位,这无可厚非。跟踪明星一整日,偷拍发出的稿件,对香港狗仔媒体是荣耀,对北方严肃的媒体来说则会成为灾难。坚持严肃的办报风格,并不意味着没有创新。《沈阳晚报》的电影报道,在创新上不求八卦,不求猎奇,但求在报道中延伸更多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在报道写法上也努力打破传统,以更年轻、时尚的语言,拉近《沈阳晚报》与读者的距离。在其他媒体一窝蜂地报道大片时,笔者和策划团队经过讨论,推出了《电影普通话配音老有才了》、《看电影怎样才能省钱》等揭秘报道——这种揭秘不同于对艺人隐私的揭秘,却有更多的服务性。《沈阳晚报》还经常推出电影市场分析的报道——为何三四月份电影陷入淡季?为何暑期档、贺岁档大片又接踵而至?这些都让影迷从被动地接受观影讯息,到主动地了解电影市场。(www.xing528.com)

不忘舆论监督

“娱乐新闻就是替人宣传”、“娱乐新闻都是八卦、猎奇的东西”……在全国许多媒体的“煽风点火”下,娱乐新闻给不少受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尤其是许多大片宣传得过火,之后口碑却非常糟糕,这也让一些媒体遭到了读者的批评。在这一点上,《沈阳晚报》的电影报道坚持舆论监督,对待不佳的影片绝对不吝批评的声音,如《沈阳晚报》是全国首个针对葛优的“滑铁卢之作”《气喘吁吁》进行整版批评报道的媒体,从单个影片延伸到整个电影产业的弊病,字字刺到要害。之后,全国媒体开始进行对该片的第二轮批判。最终,该片在年底被网友一致评为“2009年中国第一烂片”。针对《铁臂阿童木》虚报票房一事,《沈阳晚报》也率先展开了票房注水的调查,这篇稿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也获得了当年的“辽宁省新闻奖”。

打造强势品牌

出色的新闻报道,需要有出色的新闻栏目来支撑。《沈阳晚报》电影报道之所以在同城媒体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两大强势品牌《新电影》周刊和“沈晚观影团”功不可没。

品牌1:《新电影》周刊

在《沈阳晚报》娱乐新闻报道中,电影新闻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为了整合电影资源,为读者集中打造权威观影指南,沈阳晚报于2000年1月推出了“《新电影》周刊”,每周以两个版的篇幅,报道最新、最热的电影新闻、内幕、主创访谈以及评论、佳片推荐等。1月,沈阳晚报独家举办的“评选沈阳特色影城”活动,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相关报道在《新电影》周刊发表后,迅速带起了周刊的人气。在之后的大半年,周刊相继进行了《月满轩尼诗》、《岁月神偷》、《叶问2》、《杜拉拉升职记》、《唐山大地震》的专题报道20多组,独家专访了张学友徐静蕾、李晨等重量级明星。特刊做新闻的同时不忘做策划,独家推出的“沈阳电影市场调查”虽然选取的影迷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取得的数据无疑具有代表性。沈阳晚报还首创以圆桌会谈的方式,邀请影迷和院线经理圆桌“话聊”,首次为影迷搭建了直接对话影城的平台。由于周刊影响力极大,许多“电影资源”都将与本报合作作为首选,其中影响极大的独家报道《沈阳要有巨幕影厅了》,就是记者提到《新电影》周刊,才成功“拿下”的采访案例。

品牌2:沈晚观影团

提起由普通百姓组成的权威观影团队,除了那些由驻扎北京的部分全国知名网站筹办的之外,“沈晚观影团”算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一个。近两年来,“沈晚观影团”已经在各大影城累计欣赏电影近百场,为读者留下了原汁原味的原创评论。在电影炒作日益频繁,“托儿”遍及各级媒体的现今,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平民观影团队十分为百姓所看重,而“沈晚观影团”就是这样一支在百姓间有极高威望的观影团体。据影城数据显示,凡“沈晚观影团”推荐的影片,上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不过观影团之所以威望高,凭借的还是对影片客观的把握,遇到烂片,“团员”绝不姑息,《拉贝日记:影片思路缺乏共鸣》、《七龙珠:别糟蹋经典漫画》等影评,让读者成功辨别出影片的优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