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预告性新闻的风险不小,解读新闻式思考书籍

预告性新闻的风险不小,解读新闻式思考书籍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告性新闻的风险不小预告性新闻在媒体中的地位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二,预告性新闻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新的报道形式不断出现。它们大量采用的预告性新闻,是对传统新闻理念的一次巨大冲击。预告性新闻在增强报纸的服务性、必读性方面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预告性新闻大量增加的风险是一旦计划发生变化,便导致了预告新闻的失实。预告性新闻可谓一把双刃剑,它在赢得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青睐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风险。

预告性新闻的风险不小,解读新闻式思考书籍

预告性新闻的风险不小

预告性新闻在媒体中的地位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其一,在报纸上占据的版面越来越多。为了增强报纸的服务性,吸引更多的读者,可以说,每家报纸都在发预告性新闻,有时甚至比同一天的“昨日新闻”、“近日新闻”还要多,达到了喧宾夺主”的程度。

其二,预告性新闻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新的报道形式不断出现。除了人们熟知的“天气预报”、“文艺节目预告”等传统领域外,又增添了“疾病指数预报”、“旅游信息预报”、“股市行情预测”以及即将出炉的“劳动力成本预警”等。

预告性新闻之所以能出现,都市类报纸是始作俑者。它们大量采用的预告性新闻,是对传统新闻理念的一次巨大冲击。

传统新闻观念认为“只有事件才构成新闻”,这种理念认为要尽可能回避预告性新闻的直接理由有两个:一是有广告嫌疑,二是计划中的事情未必能够发生。然而,新兴的都市类媒体却不这样认为,它们有自己的理由:“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又是新的,即便不是事件,同样能构成新闻。”这就为预告性新闻大量走上报纸版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记者写预告性新闻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即将召开的一些会议的报道。二是体育新闻中的赛事预告报道。三是经济科技文化动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的预告报道。采写预告性新闻,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时间上的准确,因为“预告”的意义之一就是告诉读者一个“时间”,时间准确是检验这种预告的第一位标准。二是注意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找出新的变化和进展。三是拎出读者的“兴趣点”,以引起读者对预告性新闻的关注。

预告性新闻的大量出现,也是新闻“大战”的结果。

弱势媒体的记者也因新闻“大战”担负沉重的压力,报纸影响面越小,越处于被动地位。同一新闻题材,如果强势媒体先发,弱势媒体的记者将会毫无办法,弄不好还会因“漏新闻”挨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媒体记者不得不去抢新闻。于是,有的记者“一再加大新闻的‘提前量’,预告式新闻便越来越多”(陆斌:《信息时代的独家新闻》)。结果,不遵守一般新闻规律、不讲最佳报道时机、没有新闻由头的“新闻”便大量见诸报端。一个预定好即将发生的“新闻”,既然你可以提前一天报道,他就可以提前两天,甚至提前更长的时间。

预告性新闻在增强报纸的服务性、必读性方面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

预告性新闻大量增加的风险是一旦计划发生变化,便导致了预告新闻的失实。

预告性新闻可谓一把双刃剑,它在赢得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青睐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风险。但是,预告性新闻的报道者如果能保持足够的责任心,同时也能加强自己对报道领域的了解程度,增强自己的预见能力,及时追踪,还是完全可以将预告性新闻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沈阳晚报》于2005年7月4日曾刊发一篇文章,题为沈阳劳动公园建雾岛》,原文是:

由于偏居沈阳西部一隅,多年来,劳动公园的知名度远没有中山、北陵、青年等公园高。然而,今年7月末,如果你再去劳动公园,一定会为她的变化大吃一惊。尤其是湖心的那座云雾缭绕、如梦似幻的“仙人岛”,定会吸引你惊奇的目光。

7月3日,记者从铁西新区了解到,劳动公园改造已初见模样,新增了四大景点:振兴湖、友谊山、劳模路、仙人岛。其中,“仙人岛”位于烟波浩淼的振兴湖心,是东北第一座人工雾岛。岛上,一个可供小憩的凉亭,耸立在苍翠的林间。林下坡上,各色山花星星点点。而这一切美景在岸边望去,却又总被一层薄薄的云雾时遮时掩,忽而清晰,忽而朦胧,令人陶醉。

小岛何以终日云遮雾绕?铁西区城管局的负责人揭开了其中奥秘。“仙人岛”上的云雾,是地下水通过一套高压装置,向四周扩散打出细小水滴,形成云雾。据悉,人工雾岛景观目前在东北地区尚属第一次运用。振兴湖是劳动公园原有的镜湖改扩建的。它建了许多亲水台阶,让游客能够直接触摸清澈的湖水。据介绍,振兴湖水完全取自地下,湖面还将大片种植荷花。造湖时挖出的5万多立方米土方,则在岸边被堆积成一座假山——“友谊山”,这是公园内可以俯瞰全景的制高点。

另外,公园内新建的劳模路宽21米,路两侧摆放着张成哲等几十位全国劳模的塑像。

此文一刊发,读者来信很多。其中一封是沈阳晚报已退休的高级记者王传章老师写给记者的,原文如下:

×××,你好!(www.xing528.com)

说不好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在铁西区工作了13年,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格外怀念,对那里的一丝一毫的变化格外关注;又也许是对你的一些文章比较欣赏,所以,这些天竟然同你7月4日发表的一条小消息“较上了劲”。就是那条题为《沈阳劳动公园建雾岛》的消息(后来在新浪网上也见过)。

7月中旬,我在我十分熟悉的劳动公园转了一圈;8月4日上午10点多钟,我第二次又到了那里。这天我绕湖一周,对照你的文章边观察边采访。下面我援引《沈阳劳动公园建雾岛》的部分段落,谈谈看法或现场的感觉,供你参考。

你的原文——“今年7月末,如果你再去劳动公园,一定会为她的变化大吃一惊。尤其是湖心的那座云雾缭绕、如梦似幻的‘仙人岛’,定会吸引你惊奇的目光。”

我的感觉——湖西南离岸不远的确有一小岛,但绝非“云雾缭绕、如梦似幻”,令我“惊奇”的是这夸张得没边儿的形容。

你的原文——“‘仙人岛’位于烟波浩淼的振兴湖心,是东北第一座人工雾岛。”

我的看法——劳动公园究竟能挖出一个多大面积的人工湖泊,才能构成“烟波浩淼”如此壮观的景色?记者真敢“扔大个”!说“仙人岛”是“东北第一座人工雾岛”,这结论也颇为武断。

你的原文——“岛上,一个可供小憩的凉亭,耸立在苍翠的林间。林下坡上,各色山花星星点点。而这一切美景在岸边望去,却又总被一层薄薄的云雾时遮时掩,忽而清晰,忽而朦胧,令人陶醉。”

我的所见——除了岛上有一个凉亭外,我并未看到苍翠的树林、星星点点的各色山花和时遮时掩的薄薄云雾,自然就没有了“忽而清晰,忽而朦胧”的景象和“陶醉”的感觉了。

你的原文——“‘仙人岛’上的云雾,是地下水通过一套高压装置,向四周扩散打出细小水滴,形成云雾。”

我的看法——这段说明是在介绍“仙人岛上的云雾”(准确地说应为水雾)的形成原因。据劳动公园工作人员介绍,每天喷一两次水雾,上边领导检查就多喷点儿。水雾不多。当我引用消息中的“小岛何以终日云遮雾绕”这句话时,这位公园的工作人员说:“报纸瞎吹呗!”

你的原文——“建了许多亲水台阶,让游客能够直接触摸清澈的湖水”,“造湖时挖出的5万多立方米土方,则在岸边被堆积成一座假山——‘友谊山’,这是公园内可以俯瞰全景的制高点”。

我所见的——没有“许多亲水台阶”,“友谊山”只是一堆残土,其高度没有树高,谈不上是什么“公园内可以俯瞰全景的制高点”。

×××,谈了我的看法,还望我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采写预发消息?”

十多年前,报纸很少预发消息;即使非发不可的,也需要很慎重,文字要经得起推敲,内容也不要写得过细、过满。如今报纸预发消息多起来,但过去的“原则”没有变。同时,还要注意多听多问,判断出被采访对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实的介绍。

我大胆地推断一下:《沈阳劳动公园建雾岛》这条预发消息,你可能是从铁西新区相关部门的文件中整理出来的。你对劳动公园知之不多,甚至都没去去过。

欢迎回信探讨,祝你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王传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