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媒下乡:理论与法规分析

传媒下乡:理论与法规分析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决当时的农村问题,梁漱溟提出知识分子下乡。梁漱溟认为,知识分子下乡,与乡下人结合,一方面可为乡村扩增“耳目”。知识分子到乡村去,好比为乡村增添了耳目喉舌,果真乡村人受到祸害能呼喊出来,中国民族的前途便有了希望,乡村建设便成功了一半。

传媒下乡:理论与法规分析

1.从“知识分子下乡”到“传媒下乡”

谈及韩国“新村运动”,李寿成认为,政府对农村教育方面的支援是最为主要的,也是“新村运动”最成功的一点。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加强教育,培养农民树立“做就成”的信念,激发自力更生精神,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业的开拓,推动农业人口的转移,实现农村的进步。

英雄所见略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涌现了许多模式,如晏阳初的“定县试验”、梁漱溟的“邹平模式”等。诸多模式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构建各种平台,利用各种媒介,推行农村教育,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在乡村“精神破产”的情况下,梁漱溟一再强调:“农民自觉,乡村自救,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所以我们说乡村建设顶要紧的第一点便是农民自觉。”梁漱溟认为,首先必须启发农民的智慧,让他“认识古人的道理,让他已失去的合理观念恢复起来,把传统的观念变为自觉的观念;让他安定,让他看见前途”。(www.xing528.com)

为了解决当时的农村问题,梁漱溟提出知识分子下乡。梁漱溟认为,知识分子下乡,与乡下人结合,一方面可为乡村扩增“耳目”。乡村最大的疾病是愚蔽,绝大多数乡下人是一字不识,知识分子下乡则可给乡村带去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开阔乡下人的眼界,最起码也能教他们识几个字。另一方面可以为乡村增添“喉舌”。乡村最大的缺憾是受到祸害没人理会,乡下人自己又不识字,无法唤起社会的注意。知识分子到乡村去,好比为乡村增添了耳目喉舌,果真乡村人受到祸害能呼喊出来,中国民族的前途便有了希望,乡村建设便成功了一半。

传媒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教育农民、启发农民智慧方面方面和知识分子下乡一样。传媒下乡既可为乡村扩增“耳目”,也可以为乡村增添“喉舌”。而且,传媒自身独有的平台和特点,更能体现“耳目”和“喉舌”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