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西东兴:京族文化之乡

广西东兴:京族文化之乡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兴>>>京族文化之乡东兴市位于广西南部,东南濒临北部湾,西面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也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市区与越南芒街市相隔一条宽数十米的北仑河,市内的竹山港、潭吉港、京岛港可与中国和越南各大港口通航,是国家一类口岸和沿海开放城市。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县级东兴市正式成立。

广西东兴:京族文化之乡

东兴>>>京族文化之乡

东兴市位于广西南部,东南濒临北部湾,西面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也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市区与越南芒街市相隔一条宽数十米的北仑河,市内的竹山港、潭吉港、京岛港可与中国和越南各大港口通航,是国家一类口岸和沿海开放城市。1996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市,辖东兴、江平、马路三个镇。东兴市陆地边境线长27.5公里,海岸线长50公里,总面积540.7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2009年数据)。

东兴市建于明而盛于清,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因其兴起于北仑河东岸而得名。历史上,一直为防城县管辖的一个重镇,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关系和建置等级均几经变迁,曾隶属广东省。1992年,东兴开发区成立。同年,国务院批准东兴为沿边开放城镇,国务院特区办公室批准设立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1993年5月,地级防城港市成立。同时,东兴经济开发区成立,直属于防城港市。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县级东兴市正式成立。

东兴市是我国京族唯一的聚居地。京族约在明朝年间由越南涂山等地迁居广西,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1958年定名为京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2002年末有2.15万余人,均分布在广西的北部湾地区,主要聚居在东兴市的江平镇。京族能歌善舞,有“唱哈”的传统习俗;京族的独弦琴是中国56个民族中独有的民间传统乐器,竹杠舞也别具特色。

京族三岛

京族三岛指东兴市内江平镇的巫头、山心、万氵尾三个美丽的小岛,系京族聚居地,故统称“京族三岛”。这里居住着1万多名京族居民。岛上的黄、白色沙子在阳光下像金子银子般闪亮,故又被誉为金银岛。这里海产丰富,民风纯朴,而且风景如画,四季如春。巫头岛的绿丛曲径,使人仿佛身处桃源幽境;山心岛那浓荫丛中的古“哈亭”,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怀古之情;而最引人入胜的是万氵尾岛那数十里长的防浪护堤,和那纯天然、宽阔平坦、细软柔爽的沙滩,那葱茏婆娑的木麻黄防风林带,还有那拉网捕鱼的京族渔姑……实在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海滩浴场、旅游胜地。

欢庆“哈节”的京族群众,在海滩上开展祭祀活动 (关文/摄)

京族哈节

京族哈节是京族同胞每年农历六月初九至十五举行的传统节日,是京族人民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哈”为京族语,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哈节仪式主要有祀神、祭神、乡饮、送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祭祀神灵、纪念祖先、团聚乡民、交际娱乐等主要功能,进香歌、天灯舞、花棍舞、竹杠舞等歌舞不息,贯穿始终。关于哈节的来历,传说四五百年前,广西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在此兴风作浪,吃人翻船。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头部随海潮飘流至如今的巫头岛,身部飘流至山心岛,尾部飘流至万氵尾岛,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京族三岛由此得名。于是京族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哈节既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节日,又是京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以“敬圣神、庆丰收、求平安、传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盛大活动,富有京族传统文化特点。1962年,著名作家田汉莅临京族三岛,曾写下了“哈亭只惜清规在,欲唱情歌不自由”的慨叹。2006年5月,哈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2008年起,防城港市举办京族哈节活动,把京族民间传统节日上升到政府主导层面,上升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层面,为期七天的首届京族哈节项目全、活动多,包括京族传统哈节、京族歌圩、美食节、京族文化研讨会等。开幕式当天,就有3万多名群众观看。

京族独弦琴 (卢松见/摄)

京族独弦琴

京族独弦琴,由琴身(共鸣箱)、摇杆、弦轴和琴弦组成,是京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是京族人民最为重大的民族节日庆典——哈节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演出乐器。早在公元8世纪,就已流行于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原始的独弦琴,琴身长105厘米,是用一段毛竹筒(长1米,直径12~15厘米)的多半边做琴体,开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纵向挑起一条细而长的竹皮为弦。经过不断流传和改进,改制成电扩音独弦琴,即在共鸣箱内装置拾音器和扬声器(也可外接扩音设备),音量显著增大,因而音色更加柔美动听,更适于独奏。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演奏手法独特,可在一条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音色柔和优美,宜于表现悠长抒情的旋律。(www.xing528.com)

胡志明

胡志明亭位于东兴口岸旁、北仑河大桥底下。1960年2月19日,七十高龄的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一行20多人,从越南边境来到东兴友谊桥头,曾在此处小憩,然后带着礼物前往桥头的幼儿园慰问中国小朋友。胡志明主席是至今唯一到过东兴的外国最高领导人,他对东兴的友好访问,进一步沟通了东兴与越南芒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中越友好合作的发展。为纪念胡志明的东兴之行,缅怀他对发展中越友谊所作的贡献,人们特在此处建亭纪念,名为“胡志明亭”。

北仑河大桥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与法国联合建成了连通中国东兴与越南芒街的“国际铁桥”(当时越南是法国殖民地),以适应边境贸易的兴起与繁荣,便于中越双方边民往来互市贸易。“国际铁桥”因1957年建设中越友谊大桥而被拆除。

1957年11月,“北仑河友谊大桥”动工兴建,1958年5月竣工并举行通车典礼。大桥全长111米,有5孔,每孔跨度22.2米,桥墩用花岗岩石砌成,桥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宽净空7米,行人道1.5米。

北仑河大桥 (黄吉遇/摄)

1960年秋,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视察东兴各族自治县(当时东兴属广东省管辖),到北仑河友谊大桥察看时,把桥名改为“中越友谊大桥”,并亲笔书写桥名刻制在桥头牌楼横额上。

1979年桥梁曾被越方炸断。1992年,中越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在断桥原址上按原规格重建大桥。1994年4月大桥建成通车,被命名为“北仑河大桥”。

新大桥中央有一条标示两国边界的分界线。大桥中方一侧的桥端旁,便是“胡志明亭”和“大清国钦州界第五号界碑”。2001年12月,中越两国在桥的两端立起了首块中越边界新界碑。现在,每天由东兴经大桥前往越南旅游并在桥上留影纪念的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北仑河大桥见证了中越关系发展史上的风风雨雨,它是两国关系及两国友谊发展的象征与缩影。

竹山一号国界碑

竹山一号国界碑位于东兴镇竹山村的北仑河入海口,是清朝时立的国界碑,竖立在村边的一棵大榕树旁。碑石用坚硬的海石凿成,高6尺余,宽2尺余,厚尺余,上面用正楷阴刻“大清国钦州界”(当时竹山属钦州所辖,故名“钦州界”)字样,依然清晰可见。史料记载,1886年11月至1888年5月间,清政府代表邓承修与法使(越南时为法国殖民地)会勘疆界。开始,法使仗势欺人,要将白龙半岛一半划出中国,在白龙半岛上竖埋第一号界碑。邓承修正气凛然,据理力争,终将起界定在竹山,维护了国家主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