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访戏曲理论家马少波:孙豹隐文集浓缩成果

探访戏曲理论家马少波:孙豹隐文集浓缩成果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教奇株自枯荣”——访著名戏曲理论家马少波5月的西安,百花争艳,花团锦簇。北京市剧协副主席、著名戏曲理论家马少波同志,为了亲睹陕西省首届艺术节盛况,风尘仆仆,专程由北京赶到古城。近年来,他不顾年近古稀的高龄,涉足十几个省市进行讲学调研,为了“不教奇株自枯荣”,他把全副身心都倾注到振兴中国的戏曲事业上了。

探访戏曲理论家马少波:孙豹隐文集浓缩成果

“不教奇株自枯荣”——访著名戏曲理论家马少波

5月的西安,百花争艳,花团锦簇。北京市剧协副主席、著名戏曲理论家马少波同志,为了亲睹陕西省首届艺术盛况,风尘仆仆,专程由北京赶到古城。

轻轻推开止园南楼620号房门,刚刚从扶风法门寺参观回来的马老,不顾疲劳,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刚一落座,马老跷起大拇指颇为动容地说:“你们陕西古文化太惊人了。这次法门寺出土的唐代文物,实乃国之瑰宝,民族精华。堪称前所未闻,世所罕见。陕西的戏曲艺术同样是源远流长,享誉天下。这次艺术节推出的众多剧目,可谓群芳争艳,琳琅满目,象征着戏曲艺术的振兴。”

顺着马老的谈锋,我们抓住这个话题,忙不迭地请教:“马老,振兴戏曲是艺术界的大事,怎样才算是振兴呢?”

马老睿智地一笑,毫不含糊地回答说:“说振兴是要有根据的。其主要标志一是看领导上重视的程度,有没有具体的支持措施。比如陕西这几年来振兴秦腔的呼声一直很高,早在1983年就成立了振兴秦腔委员会,并设置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这就有了戏曲振兴的基本条件。二是看艺术领导部门和表演团体是否正确贯彻执行了双百方针和文艺政策,开创出一个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戏三者并举的崭新局面。这次艺术节推出的十几台剧目,就既有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戏《三姑娘》,也有新编历史剧杨贵妃》,还有一些传统剧目。这种群星灿烂的阵势给人的印象不是振兴又是什么?三是看一个剧种是否既保持着本剧种的艺术特色,又敢于大胆改革创新。在这一点上需要强调的是各个剧种都有自己的基础,革新不是抛弃原有的特色,改革也不是另创新的剧种,我们不反对横向借鉴姐妹艺术的东西,这是必要的。但任何古今中外的艺术要想屹立于艺术之林,在借鉴别家的东西时,务必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做到彼为己用。京剧保持了自身的特点,依然姓京。华剧《杨贵妃》一听便知是碗碗腔。然而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吸取了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好东西,丰富、拓展了自己的艺术。其四是看人才振兴得如何。任何艺术的中心都是人,戏曲称得上振兴就必须涌现一批人才。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看舞台上青年演员成长的情况。培养青年演员是一项战略任务,否则就会后继乏人,哪里还有振兴可言。另一个是看中年演员的艺术青春是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般说来,中年演员功底厚实,艺术修养全面,是宝贵财富。他们受到十年浩劫的耽误,艺术生命的黄金时代被耗磨殆尽。调动发扬这批人的艺术创造力对戏曲振兴不无意义。陕西在这方面是很令人欣慰的。不少青年演员已挑起大梁,担任舞台的主角。而年已52岁的李瑞芳仍领衔主演杨贵妃,扮相、身段、唱腔俱佳,展示了中年偏老演员的艺术功力和风采,这无疑对整个中年演员队伍是一个鼓舞。可以这么说,哪里的戏曲形势呈现出这么几点,哪里的戏曲就振兴了,或者说将要振兴。”(www.xing528.com)

振兴戏曲的课题恢弘博大,马老在论述时旁征博引,从四大名旦说到全国剧种,由亚里士多德联系到李渔,传授了不少戏曲知识。尽管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可作为陕西的记者,硬是偏心地把话题又拉回到艺术节上来,敦请马老谈谈对艺术节剧目的看法。

“陕西从50年代就走在全国戏曲改革的前列。这次艺术节更令人耳目一新。临来前,我在北京观看了秦腔赴京汇报演出,深感秦腔艺术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合作集体,剧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系上乘。这两天看的《杨贵妃》和《清水衙门糊涂官》总的印象都不错。《杨》剧的剧本首先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比较完整。编导把握住人物的性格,并进行了大胆的开掘,豁透出浓烈的历史意识。同时,全剧从杨玉环是个歌舞家这一基点出发,合理借用了不少舞蹈的场面和动作,在音乐上也有了突破。由于这样符合人物的气质、身份,有助于整台戏气氛的活跃和谐。‘这一个’杨贵妃是可信的,此剧获得金牌,当之无愧。《官》剧不仅立意新鲜,主题明确,而且在艺术上也袒露出探索和追求。剧中人物朴素,幽默风趣,属于新型的戏剧角色。当然,全剧可以再求精致一些,那样戏剧效果将会更好。”

马老对这两本戏的分析犹若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叫你不能不心悦诚服。我们乘机问起“戏曲危机”的缘由。马老点燃一支烟,平静而坚定地说:“我看戏曲没有危机。一种新的艺术品种尚且能树立起来,有着深厚基础的老剧种反倒危机甚至消亡,我不相信。中国戏曲举世无双,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听到哪个外国人说过对中国戏曲不敬的话。50年代我曾率团赴北欧诸国演出,京剧受到外国朋友的空前欢迎。挪威《奥斯陆日报》头版头条发的消息称‘中国京剧俘虏了奥斯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一些剧目锤炼不够,艺术上没有追求,缺少尖子演员,不能吸引观众,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今天讲振兴,正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至于当今的青年观众,对戏曲缺少兴趣,这就要靠各方面多做工作,努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没有青年观众,就没有戏曲的未来。争取青年观众,还要靠新闻界的朋友帮助。”

笑声中,马老起身为《文化周报》写下一首七绝:“吹遍惊蛰花信风,千枝锦簇越春冬。一分雨露一分色,不教奇株自枯荣。”表达他对陕西戏曲艺术的深情厚谊。马老早年弃笔从戎,投身于革命洪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等职。他长期从事戏曲改革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剧本创作和理论著述方面均有杰出贡献。近年来,他不顾年近古稀的高龄,涉足十几个省市进行讲学调研,为了“不教奇株自枯荣”,他把全副身心都倾注到振兴中国的戏曲事业上了。目前,他受命主编四大卷的《中国京剧史》。这项国家科研项目完成后,将对京剧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1987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