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近二十年文艺思潮:现实与浪漫并存

中国近二十年文艺思潮:现实与浪漫并存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新写实主义”,现在则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和浪漫主义的创造社,所以同时活动不能像在欧洲较有先后次序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它们同是资产者社会的文学:如弗理契在《欧洲文学发达史》里说的“写实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艺术”,“浪漫主义实是资产者文学发达上的一个阶段”;就是古典主义也是资产阶级文学的发达上的阶段之一。

中国近二十年文艺思潮:现实与浪漫并存

“‘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运动”(由一九一七到一九二五的“五卅”),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从一九一七到一九二〇为前期,其内容主要的是文言文的破坏与白话文的提倡,兼一般文化思想的斗争;从一九二〇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开始活动起到“五卅”为后期,才算是纯粹的新文学运动的时期,也就是说,“新文学”从这以后才有它独自的纯文学的发展。(不过作为新文学纪念碑鲁迅的小说是在这以前就开始了。)

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现在统称现实主义,我们为与当时文章用词相合,故仍用旧名。至于“新写实主义”,现在则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和浪漫主义的创造社,所以同时活动不能像在欧洲较有先后次序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它们同是资产者社会的文学:如弗理契在《欧洲文学发达史》里说的“写实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艺术”,“浪漫主义实是资产者文学发达上的一个阶段”;就是古典主义也是资产阶级文学的发达上的阶段之一。古典主义的文学,是商业资产阶级和从事商业的一部分贵族相结合,反对纯粹封建贵族的时期的文学;浪漫主义的文学,是工业发达之后,资产阶级决定的推翻了贵族阶级,树立自己的支配权的时期的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的发生,则在资产阶级完全得了胜利之后。所以资产阶级的文学发达阶段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写实主义也就是资产阶级文学最后完成的形式。但在同时,新兴的劳动阶级的观念,也渐渐在写实主义文学之中显现出来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虽然没有“完全得了胜利”,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确是以在欧战期间得以发展的中国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为基础;于文学的领域内,在对封建古文的斗争胜利以后,因为受了欧洲资产者社会近二三百年文艺思想的影响,于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文学同时呈现。又因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带着半殖民地性和半封建性;“五四”前后的新文学运动又是植根于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学运动又是一开始就反文言的古典文学:所以中国的资产者文学样式中没有“古典主义”,也是当然的了。(上面已经说过,拥护古文或古典文学的林纾,胡先骕,梅光迪,章士钊等不能算是中国的古典主义者。)

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所以同时存在的另一原因,则由于当时现实生活情况的造成:“‘五四运动’的狂潮过去以后,一般社会又陷于苦闷之中。外交上虽没有十分的失败,而军阀的内讧,官僚的误国之情状,却依然存在。”(郑振铎)面对这黑暗的现实加以暴露的写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与热情的反抗的间带着感伤主义的调子的浪漫主义的创造社(“感伤主义是与浪漫主义离不开的”——柯根:《世界文学史纲》),就同时活动起来了。现实的背景是一样,不过所反映的方式不同而已:文学研究会偏于暴露黑暗,创造社则于反抗中憧憬着光明。其为不满意于现状,而暗示或要求改革则又是一样的。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中诸作家,虽然大半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但我们不能说他们在当时的活动是小资产阶级的文学活动,否认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资产阶级性。(至于他们在“五卅”以后的活动,又当别论。)如王丰园作《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里论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说:

这种文艺运动,究竟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原来在“五四”时代,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压榨下,确实是很痛苦的;然而他们没有坚定的意识去反抗,同时又不甘落伍,因此他们对现实的态度是抱着不满。在意识上他们是动摇,彷徨,犹豫。反映到文学上,他们只能描写悲惨的人生,表现黑暗的社会,对于现实多多少少表示出不满。这种诉苦的态度,就是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产生出来的。

这些话拿来说中国的小资产阶级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他们本是可上可下的动摇不定的阶级,就是世界的小资产阶级又何尝不是如此。但是,“没有坚强的意识去反抗,……”与其说是他们,还不如说是当时先天不足和后天发育不全的资产阶级来得妥当。小资产阶级在当时是反映这种资产阶级的意识的,因为那时他们“可下”的劳动阶级的意识还没有显现,那要到逼近“五卅”或“五卅”的当时和以后。至于“五卅”以后,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意识虽曾表现于文艺理论(如创造社“革命文学”理论的一部分)和创作(如茅盾的小说)上,但究竟还是受了劳动阶级的意识影响较多,并非本阶级的独立意识。何况自然主义写实主义本是资产阶级的文学形态,“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既然是中国的这种性质的文学团体,当然不能不带着资产阶级性,反映着资产阶级的意识。至于他们作品的内容写的是什么阶级人的生活,就更无关系了。(即使写的是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作者也不一定是小资产阶级的意识。)

至于创造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的文艺运动,究竟是小资产阶级性还是资产阶级性呢,对于这问题,创造社中人虽然意见不同,王丰园倒是肯定属于资产阶级性的。如下面所引李初黎,成仿吾二人的文章都说创造社是小资产阶级的立场,郭沫若则说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华汉评定郁达夫是“没落士绅阶级底最彻底最大胆的代言人。

国内的布尔乔亚既失了它的革命机能,后与封建势力合流——妥协,来压迫一般大众,于是首先感着痛苦的是小资产阶级。……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承继中国文学的正统,除了向封建遗制进攻之外,复执拗的反抗着官僚化了的新兴资产阶级,毅然崛起的是当时的创造社。我们知道,创造社是在这光荣的斗争中产生,在当时它是一个革命势力。……他们的战线,由封建势力,延长至官僚化了的新兴资产阶级,所以当时一切的既成势力都成了他们的敌人,后来除了革命的广东而外,他们在偌大的一个中国,几无一所安身之地。……至于他们当时文字上的标语,是“内心的要求”“自我的表现”,这的确是小布尔乔亚意识的结晶。

——李初黎作《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

这一段话里面,倘除了“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内心的要求”,“自我的表现”等句,用来说明“五卅”时代的创造社,倒并不错的;但如说一九二〇年创造社“毅然崛起”的当时就是这样,便不大妥当了。它当时,其实倒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内心的要求”和“自我的表现”,正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对束缚它的旧势力所要求的表现。但到“五卅”时代的创造社,反不说“内心的要求”和“自我的表现”了。我们怎能说创造社“毅然崛起”的时候是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呢?

有人说创造社的特色为浪漫主义与伤感主义,这只是部分的观察。据我的考查,创造社是代表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即知识阶级)。浪漫主义与伤感主义都是小资产阶级特有的根性,但是在对于资产阶级的意义上“这种根性仍不失为革命的”。

——成仿吾作《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www.xing528.com)

末了一句话,应该改成这样说:“浪漫主义与伤感主义都是‘新兴资产阶级’特有的根性,但是在对于‘封建阶级’的意义上这种根性仍不失为革命的。”所以王丰园说:“李初黎和成仿吾的意见大致一样,他们都一致承认创造社的立场是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创造社是在资产阶级‘投降,妥协,反动,合流’之后,承继了中国文学革命的正统。创造社所干的文艺运动——即浪漫主义的文艺运动——是有革命的作用的。(当然有革命的作用。不过不在对资产阶级,而在对封建势力。——编者)李初黎和成仿吾这种分析,我们痛痛快快说一句,实在不正确。因为当时创造社的几个作家,没有共同的以小资产阶级为立场。就以郭沫若同郁达夫两个代表作家来说吧,他们两个的阶级立场也不一致:一个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和世界观;一个反映了没落士绅阶级的意识形态。话不能空说,只有他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证明他们代表的是那一阶级的意识。……在这里我们应该看看郭沫若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

在《创造季刊》时代或《创造周报》时代,百分之八十以上仍然是在替资产阶级作喉舌。他们是在新兴资本主义的国家,日本,所陶养出来的人,他们的意识仍不外是资产阶级的意识。他们主张个性,要有内在的要求,他们蔑视传统,要有自由的组织。这内在的要求,自由的组织,无形之间便是他们的两个标语。这用一句话归总,便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表现。个人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根本精神。他们在这种意识之下,努力行动了,努力创造了,然而结果是同样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的文化不能遂其自然成长的诅咒,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结果,依然不外是一些不具体的侏儒,划时代的作品在他们一群人中也终竟没有产出!

——郭沫若作《创造社的自我批判》

其次,我还要引华汉的一段话:

在“五四”之后和“五卅”之间,这一些没落的士绅,简直走到了他们的末日穷途,他们的前途,简直是异常的阴惨和暗淡。……当时普遍于全中国青年心里的苦闷与悲愁,表现在行动上的颓废与堕落,大多数都是这一没落阶级的应有的变态。……他们没有金钱,名誉,和美人;他们所迫切需要的也是这三件宝贝。他们既得不到金钱,名誉和美人,除了无端狂笑,无端歌哭,嘲世骂俗,牢骚满口而外,唯一的办法,唯一的出路,只有醇酒妇人以消极的自杀。达夫的全部作品,可以说赤裸裸的反映了这一没落士绅阶级的意识形态。达夫是这一没落士绅阶级的最彻底最大胆的代言人。

——华汉作《中国新文艺运动》

郭沫若同华汉的话,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性,但我们至少承认上面这两段话是合乎事实的。

其实创造社的文艺运动是浪漫主义的文艺运动,而浪漫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文学样式,都已经是常识了。

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为同是资产者社会的文学,所以在中国就于一九二〇——一九二五的期间同时存在,这一方面也由于当时的中国现实社会情形使然。其实就是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这两种主义有时也同时存在,或具备于同一作者的身上。如徐懋庸在根据弗理契的《欧洲文学发达史》和柯根的《世界文学史纲》二书编的《文艺思潮小史》里说:

同样是资产阶级的意识的产物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继起的一种虽然是对于前面一种的反动,同时却也是前面一种的继续。现实主义否定了浪漫主义,却也承继了浪漫主义的许多特征。……高尔基也说过:像巴尔扎克,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等的思想家——大作家,是很难明白地断定其为浪漫主义者抑为现实主义者的。因为,在这些作家的作品里,浪漫主义的特征和现实主义的因素都具备着。

至于上面说的“新兴的劳动阶级的观念,也渐渐在写实主义文学之中显现出来了”。在中国,劳动阶级的文学运动(即“五卅”以后的革命文学运动)倒是由浪漫主义的创造社倡导了出来,这是由于他们一开始就“憧憬着光明”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