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隶楷文字形体的资料

研究隶楷文字形体的资料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隶楷阶段各种字体的资料放在一起来介绍。1.石刻和墓志文字在清代末年发现两汉和魏晋时代木简之前,石刻文字是研究这一时期文字形体的最重要的资料。对研究字体来说,这些字纸的价值比木简还高。这种镇墓文是研究新隶体的重要资料。其中两个墓的一部分墓砖上有任意刻划上去的文字,对于研究当时的各种字体有很重要的价值(《安徽亳县发现一批汉代字砖和石刻》,《文物资料丛刋》

研究隶楷文字形体的资料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隶楷阶段各种字体的资料放在一起来介绍。由于在这个阶段中,比较剧烈的文字形体上的变化集中在两汉魏晋时代里,我们介绍资料也以两汉魏晋的为主,北朝的附带提到一些,隋唐以后的就从略了。下面按照书写或铭刻文字的材料的性质,分项进行介绍。

1.石刻和墓志文字 在清代末年发现两汉和魏晋时代木简之前,石刻文字是研究这一时期文字形体的最重要的资料。

这一时期的石刻文字以碑文为最重要。刻碑的风气大概要到东汉时代才兴起,东汉中晚期是这种风气最盛的时期。所以前人搜集的汉代石刻文字绝大部分属于东汉中晚期。西汉石刻文字只有一些零星的发现,东汉早期石刻文字的数量也不多。

在有明确年代的西汉石刻文字里,赵廿二年群臣上寿刻石(刻于赵王遂廿二年,公元前158年)和鲁六年北陛石的题字(刻于鲁恭王六年,公元前149年),都是小篆。有明确年代的最早的西汉隶书刻石,是地节二年(前68年)巴州民楊量买山记和五凤二年(前56)刻石,都是宣帝时候的东西。(图47)

东汉碑刻一般使用隶书。东汉晚期碑刻上的隶书,书法往往很美,如石门颂(亦名楊孟文颂,为摩崖)、乙瑛碑(亦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礼器碑(亦名韩勅造孔庙礼器碑)、孔宙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前后碑、西狭颂(为摩崖)、韩仁铭、曹全碑、張迁碑和熹平石经等,都是为后代书法家所推崇的。(图48)

魏和西晋碑刻一般也使用隶书,字体大都很工整。东晋碑刻则已多用新隶体。南北朝以后,楷书就成为碑刻上的主要字体了。

墓志的性质跟墓碑相近。不过碑是立在地上的,墓志則是埋在墓里的。墓志的材料有的用石,有的用砖,所以石刻文字这个名称还不能包括全部墓志文字。

秦汉时代刑徒之类人的墓葬里,发现过刻记死者身分、籍贯、名字的砖瓦。这可以看作原始的墓志。亲属在死者墓中放置墓志的风气,是从晋代才流行起来的(可能跟当时的政府禁止私人立碑有关)。南北朝时墓志盛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规格,一般都把志文刻在石质或砖质的方板上,志文记载死者家世和生平梗概,文后还有一段有韵的铭,所以墓志又称墓志铭

东晋南北朝时代的碑刻和墓志,是研究新隶体和楷书的重要资料。

2.简牍文字 在两汉时代,简仍是主要书写材料,牍也使用得相当普遍。东汉中期蔡伦改进造纸方法之后,纸开始成为书写材料。不过一直要等到南北朝时代,纸才比较彻底地把简牍排挤掉。在晋代,虽然纸已经使用得很普遍,政府的文书簿籍却往往仍然使用简牍。

从清末(二十世纪初年)到解放后,在西北地区两汉和魏晋时代的边塞遗址里,陆续发现了很多汉简和一些魏晋简。解放后,还在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河北、甘肃、青海等地的汉墓里发现了很多简册。

边塞遗址出土的汉简,习惯上按出土地区分成三类:

A,敦煌汉简 发现于甘肃省的敦煌、安西、酒泉、鼎新(毛目)等地。这些地方在汉代属敦煌、酒泉两郡,但是一般把这些地方出土的汉简统称为敦煌简。(图49、50)

B,居延汉简 发现于甘肃和内蒙两地的额济纳河两岸等地。这些地方的边塞在西汉属张掖郡的肩水和居延二都尉管辖,但是一般把这些地方出土的汉简统称为居延简。已发现的边塞汉简绝大部分是居延简。(图51、52)

C,罗布泊汉简 发现于新疆罗布泊北岸,简数不多。这批简的出土地接近所谓楼兰遗址,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楼兰汉简。

上述这些汉简通常是在汉代边塞地区的官署和烽燧的遗址里发现的,大都是屯戍吏卒遗留下来的文书、簿籍以及私人书信等类东西。其时代起自西汉武帝晚期,终于东汉晚期(但东汉晚期的简数量不多)。(www.xing528.com)

墓葬里发现的汉简,多数是书籍和记随葬物品的“遣册”。边塞汉简里没有西汉早期的简。墓葬汉简里,如临沂银雀山一号墓、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墓、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和江陵凤凰山汉墓群所出的简,都属于西汉早期(指武帝初年以前)。(图53、54)

边塞汉简基本上是木简。墓葬汉简里竹简比较多。此外,边塞遗址和墓葬都出了一些木牍。

魏晋简主要出土于罗布泊西面偏北的“楼兰遗址”以及新疆民丰北部的古遗址。简文中所记的年号,由曹魏延续到东晋初期,而以西晋的为多。(图55、56)在少数魏晋墓葬里也发现过少量的简。

金石铭刻在选择字体上往往比较保守。简牍上的文字通常是用日常使用的字体书写的,就研究汉字形体的演变来说,其价值超过碑志上的文字。在西汉简上可以看到隶书逐渐成熟和草书逐渐形成的情况。在东汉中晚期的简上可以看到早期的新隶体。魏晋简对于研究新隶体和行书、草书都很有价值。

3,帛纸文字 〔四(四)〕里已经提到,1973年在西汉早期的马王堆三号墓里发现了大批帛书。这些帛书除少数用篆文外,都用早期隶书抄写。其中一部分字体跟篆文比较接近的,抄写时间有可能早到秦末汉初,此外的大概都抄写于文帝时代。(图57、58)

解放前在汉代敦煌、居延(包括肩水)的边塞遗址里,曾经发现过少量写在帛上的隶书,内容是书信和题署。

在魏晋时代的“楼兰遗址”里,除木简外,还出了一些字纸,年代范围跟同出魏晋简差不多。其中有书信、文书和簿籍残片等物。对研究字体来说,这些字纸的价值比木简还高。(图59—65)

在某些出敦煌汉简的地点,也发现过极少量的字纸,可能是东汉晚期的东西。(图66)

在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过不少晋代和南北朝的卷子和字纸,其中有佛、道经典,古书抄本和文书、契约等物,对于研究新隶体和楷书也是重要资料。(图67—69)

自古流传下来的魏晋以来名家书迹,也可以归入帛纸文字。可惜现存的一般都是临摹本或临摹本的刻本。

4,其他 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很多西汉和魏晋时代的文字资料,如铜、漆、陶、瓷等类器物和砖瓦上的文字,买地券、镇墓券、衣物券上的文字,以及墓壁题字等。下面择要作些介绍。

西汉铜器上所刻的铭文有一部分是隶书,对于研究西汉隶书的演变很有参考价值。(图70、71)

东汉中、晚期,主要是晚期,有在墓里放置写有镇墓文的陶瓶的风气。这种镇墓文是研究新隶体的重要资料。(图72)

七十年代在安徽省亳县发掘了东汉晚期曹氏宗族(即曹操之族)的墓葬群。其中两个墓的一部分墓砖上有任意刻划上去的文字,对于研究当时的各种字体有很重要的价值(《安徽亳县发现一批汉代字砖和石刻》,《文物资料丛刋》2)。(图73、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