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满族:渤海国的故事及其遗址

中国满族:渤海国的故事及其遗址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渤海国叙述满族的故事,首先需要把目光投向中国东北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山黑水”。渤海上京龙泉府的遗址位于今天镜泊湖附近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渤海国存续的两百多年间,历代中央王朝不断通过册封与羁縻制度的手段,借靺鞨人之力开疆拓土,将靺鞨人控制的地区收入版图。《送渤海王子归国诗》自此流传天下。

中国满族:渤海国的故事及其遗址

第一节 渤海国

叙述满族的故事,首先需要把目光投向中国东北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山黑水”。

所谓的“白山黑水”,指称的是长白山和黑龙江,现在通常用这个词泛指我国的东北地区。那么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金史·世纪》云:“生女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长白山天池松花江源头

长白山主峰是东北最高峰,而黑龙江是东北水系最重要的入海口。虽然“白山”与“黑水”并不是东北地域的中心,但自古以来,它们却一直是东北地域最重要的象征符号。之所以如此,就和满族有关。满族的先民,就发祥于长白山及其余脉的山林地带及包括松花江流域在内的广义上的黑龙江流域。

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想象满族先民渔猎采集的具体场景,但我们可以猜想,在这一片蛮荒的、清朝又被人为“封禁”的“苦寒之地”上,直到近代以前,人类种群在数量上或许并不高于熊虎狼獐。然而,在公元7世纪以后的千年光阴之中,令华夏文明史家惊讶的,是从这片辽阔的森林地带走出来的“野蛮人”的事迹,他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书写华夏文明的历史

追溯满族先民经历过的历史故事,渤海国是第一节恢弘的篇章。

7世纪的时候,肃慎的后裔——粟末靺鞨部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这个集团的名字来自于他们生活的地域——粟末江流域。“粟末”之名至辽金时期转写为“宋瓦”,到明清时期又转写为“松花”,粟末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粟末靺鞨”的实际含义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这群满族先民的活动最早记载于《魏书》之《勿吉传》。

靺鞨人与高句丽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彼此的冲突不断,但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高句丽占上风。到了隋朝初年,一部分不愿屈服的靺鞨人向西南方迁徙,脱离高句丽的控制,迁移到了辽河流域。唐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新罗的联军将高句丽国灭掉了。为控制高句丽遗民及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唐朝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迁徙到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而这部分粟末靺鞨人的部落酋长,就是后来渤海国创立者大祚荣父亲乞乞仲象。

黑龙江水系图

据《旧唐书·渤海传》记载,乞乞仲象一家在营州共生活了30年,营州也是大祚荣的出生地。唐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契丹人首领在营州举兵反唐,史称“营州之乱”,大祚荣父子率靺鞨人参与。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契丹叛军为唐军所败,武则天施展手段,假意对这些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封了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还谎称要赦免其罪,但不久女皇就下令唐军攻伐靺鞨部。就在这时,恰好乞乞仲象去世了,于是年轻的大祚荣就继任为部落的领袖,他率领这群靺鞨人逃回了“粟末故地”,也就是松花江流域。周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筑城定都,称靺鞨国王,国号大震,此为渤海国肇始。唐武后久视元年(700年),年仅20多岁的大祚荣率领族人与唐军决战,竟取得完胜。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唐朝派遣使臣出使大震国,大祚荣遂借机与唐修好,还把自己的王子送到长安去当人质。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祚荣受封后改国号为渤海,从此渤海政权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粟末靺鞨人实行自治的羁縻州,向唐朝朝贡,但唐朝实际上没有权力过问渤海的内部事务。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渤海每年仍向唐朝朝贡。据《大唐六典》记载,渤海进献的方物有鹰、马、海豹皮、乾文鱼、玛瑙杯、昆布、人参、朝霞绸、鱼牙绸、牛黄、金银、金银佛像、白附子、虎皮等物,皆为当时的东北土特产

渤海国鼎盛时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三州、一百多个县,辖域辽阔,自东北平原直抵太平洋,包括今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南滨海地区,“方五千里”,史称“海东盛国”。(www.xing528.com)

渤海初期以旧国(今吉林敦化)为都,后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再迁至上京龙泉府,而后都城又迁移好几次,但终究以上京龙泉府为都最久,历160多年。渤海上京龙泉府的遗址位于今天镜泊湖附近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太祖天赞五年(926年),渤海国为辽国所灭。

渤海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是我国历史上以靺鞨人为主建立的第一个疆域辽阔的古代国家。在渤海国存续的两百多年间,历代中央王朝不断通过册封与羁縻制度的手段,借靺鞨人之力开疆拓土,将靺鞨人控制的地区收入版图。同时,渤海与唐朝以及其他周边政权(如日本、朝鲜半岛政权等)之间也有丰富多彩的贸易与文化往来,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早期开发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文化上,当时渤海国民间使用的是原始象形文字,这种简单的符号只能表达简单的内容,因此其上层人物及官方通用汉字。不过,渤海国自身未能留下任何文字史料,后世的研究者只能根据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史料,以及不断发掘出的地下遗存来拼合渤海兴衰历程的遥远图景。

鼎盛期渤海国疆域

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官制礼仪,渤海都是盛唐文化的学习者。据史书记载,渤海国的15个郡王执政期间,派往唐朝的使团就有132个。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渤海国派出的使团中包括王子大文萼,他到长安学习唐朝的文化、礼仪和典章制度,与著名诗人温庭筠结下深厚友情。在他即将返回渤海时,温庭筠为他赋诗饯行:

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送渤海王子归国诗》自此流传天下。

岁月沧桑。在今日宁安的牡丹江畔,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的废墟正默默诉说着千百年前这里的荣光。从牡丹江上依稀可见的5座桥的遗址,可以想象当年渤海国人丁之兴旺与经济之繁荣。盛唐文化对渤海的深刻影响,鲜明地刻画在这里的建筑遗迹上。在外城遗址西南侧的兴隆寺,至今仍存渤海时期佛教石雕艺术的珍品石灯幢和大石佛。石佛高丈余,坐在莲花宝座上,形象端庄,线条流畅,酷似龙门石窟里的佛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