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满族礼仪:规矩大,尊长尊敬

满族礼仪:规矩大,尊长尊敬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礼仪满族十分注重礼节,所谓“满人规矩大,旗人礼法多”。满族男子“打千儿”满族男女相遇,则各执礼节。满族的跪拜礼常见于位卑者对位尊者、晚辈对长辈行使的礼节,表示恭敬之意。

满族礼仪:规矩大,尊长尊敬

第七节 礼 仪

满族十分注重礼节,所谓“满人规矩大,旗人礼法多”。《宁古塔纪略》载“旗人重礼节”,“相见唯执手,送客则手略屈,久别乍晤,彼此相抱,复执手问安。”

满族的礼仪礼节形成于渔猎社会,尊老敬上,好客守信,友爱互助,维护社会与家庭秩序,强调人与人的团结合作精神,具有典型的初民部落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清入关之后,原来的满洲民族文化与儒家思想相互浸染,在伦理道德上,满族也逐渐恪守“三纲五常”的规范,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烦琐、严格的礼仪,但终究带有满族的特点,和汉人社会的封建积习有所不同,比如满人的妇女皆为“天足”,从不裹脚。

一、称谓

满族在每种礼仪中都有相应的话语,人与人之间,相互问答之中,不仅有成套的客套话和恭敬词,还有固定的称谓。

满族素有“俗尚齿,不序贵贱”的风俗。满族人见到熟人都要主动打招呼、说话。晚辈见到长辈,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皆尊称“马法”(满语mafa,意为“老爷子”)。一般旗人途中遇见长辈,“必鞠躬垂手”,口言“赛音”(满语sain,意为“好”),待长辈走过后,方可行动。骑马遇到长辈还要下马,而长者也必客气相让。

北京的满族人不仅见面互相行礼,也十分讲究使用敬语。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之尊称“您”字,就是满族的发明。北京人指称谈话对方必称“您”,而非专指尊长,正是满族礼俗的遗痕。

过去旗人间互相的称谓,多是以名上的第一字为姓,如某人名祥某,若是一般平民百姓,则称祥子;若是商号老板等稍有头脸的话,则称祥爷,若是当个一般的小官则称祥老爷,官至知府、同知一流的则称祥大老爷;官至道台以上的则称祥大人;若是官至极品,当个宰相、大学士、军机大臣什么的,则称为祥中堂了。

官员间的称谓也各有所循。同知、州县等官见了上司自称“卑职”,知府对上司自称“卑府”,道台对上司自称“职道”,藩臬对上司自称“司里”。而上司对下属也不能直呼名字,无论年龄长幼,通常呼之为“兄”,并自称“兄弟”。当然这只是口语的称呼,正式公文则非如此。

清代,皇帝是整个八旗的总主子,所以只要是旗人——不仅是满族,还有蒙古和汉军八旗,见到皇帝都要自称“奴才”,即使是亲王、郡王、贝勒也不例外。而汉族大臣则称臣。

据说清末两广总督汉人岑春煊父亲,当年觐见慈禧太后,为了谄媚而模仿旗人自称奴才。当时搞得老佛爷很诧异,事后问身边的人,“老岑头什么时候被抬了旗籍?”成了一时的笑话

二、请安

满族的行礼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要行不同的礼,表示不同的礼仪规范。清代杨宾在《柳边纪略》中曾描述道:“满洲见人以曲躬为礼,别久见则相抱。近以抱不雅驯,相见与别执手,年长垂手引见,少者仰手迎焉。平时则立掌平执,相抱者少矣。”

满族男子见面比较正式的礼节是请安,又称“打千儿”,通常是下对上,幼对长。其动作是:先掸箭袖,袖头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稍向前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而平素偶遇,则是问安,即垂手站立,互相问好。妇女请安时,不“打千儿”,而是蹲安礼,其动作是:双腿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俗称“半蹲儿”。“擦肩礼”是平辈礼节,一般是“打千儿”之后,互碰双肩表示亲近,俗称“碰肩膀头”。

满族男子“打千儿”

满族男女相遇,则各执礼节。男子要“打千儿”,口中同时唱喏:请某某安。女子则蹲安礼,同时唱喏:请某某安。

满族夫妻之间有“顶头礼”,一般是丈夫远出归家时,夫妻见面的礼节。丈夫回来进家门之后,其妻用头直撞他的胸脯,然后两手抱着他的后背,往往是一面哭,一面说家里发生的重要的事。而孩子见到远归的父亲,则要行抱腰礼。

满族女子的礼仪不同于男子,除“蹲安礼”外,“抚鬓礼”是满族妇女拜见公婆或宾客、长者时施的礼。行礼时,妇女以右手指从眉上额头至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妇女相见的另一种礼节是互拉双手问好,俗称“拉拉礼”,也是满族妇女的常礼,一般是两个平辈妇女相见时的礼节。

三、抱礼

抱腰礼是满族大礼,简称“抱礼”。其动作是:行礼人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头轻轻顶受礼者,右手抱腰,左手抚背,交颈贴面。抱腰礼是满族表示最亲密感情的大礼,一般用于至亲的久别重逢以及重要宾客的相见。

满族入关之后,受汉族儒家等级制度的影响,抱腰大礼在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废弃了。在各种隆重场合替代抱礼的,是遵照尊卑长幼的秩序,使用跪拜礼[10]。(www.xing528.com)

四、跪拜

跪拜礼是满族最隆重的大礼,也叫“叩头”或“稽首”,俗称“磕头”,一般在重大庄严的场合时施行此礼,有头掸袖、双膝跪地、叩头等动作。

满族在祭祀祖先的时候要行跪拜礼,在祭祖、跳神、烧香的过程中要跪下叩三个头。这种跪拜的方式和汉族人不同。汉族人一般在跪下之后,是连磕三个头,而满族人则是磕一下之后,要抬直身子看祖宗的牌位,然后再磕一下,如此反复三次。

最初满族的跪拜礼多用于祖先祭祀,但清入关之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为维护封建等级社会的权威和秩序,则将跪拜礼广泛用于各种官方与民间的重要场合。

满族的跪拜礼常见于位卑者对位尊者、晚辈对长辈行使的礼节,表示恭敬之意。满族家庭在春节拜年的时候,晚辈要排着队向长辈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掸,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已存在,《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

清代,任何人见到皇上都要三拜九叩。“三拜”是从站立的姿势到由左到右的顺序双膝一跪到底,每次依满族形式叩头三下后站起来,再一跪到底,如此反复三次,共叩头九下,称为“九叩”。

五、敬老

满族以长者为尊,敬老是满族礼仪的中心内容。

平日,与长辈同居的晚辈人要“晨昏定省”,也就是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平日里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路遇长者,必鞠躬垂手问好。如骑马,必下马,恭候路旁请安问好,待长者过,方可乘骑而行。如步行,垂手立路旁,待长者过,方可步行。新年时,晚辈见长辈须长跪叩首,小孩子平时在家玩,遇见长者也必须肃立请安,等长者进屋或走远后才可再玩。小辈人到长辈家,无论年岁大小,虽为宾客,也只能坐在旁座。平日当长者在座,儿孙都不能与老人并肩同坐,而在一旁垂手站立。晚辈外出,一定先叩问父母,方可动身。外出归来,必须先看望长者,然后才能回房休息。过年时,晚辈无论男女,都要给长者磕头,这在满族则是最大礼节。

满族敬老重礼之风,连宫廷亦需遵守。清代,遇有新君即位,或重大节庆,有时会在全国各地,挑选千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京,举行盛大的“千叟宴”,以示国家对老人的尊重。

六、待客

满族人豪爽好客,遇有客人来,尽出所有,热情招待。如果是长者则先请安,由父兄接待,其他人站立侍候;晚辈到长辈家中,虽为客人,也要坐在下首。让座之后,要请客人擦脸、漱口,再装烟倒茶。满族待客留饭,须以成双碗碟为席,家贫者即使以咸菜凑数,也要摆上四冷四热菜碟。满族人去亲朋好友之家拜望,需备双数数量的礼品,通常是糕点、瓜果等物,见面后彼此致礼,按照长幼尊卑在屋内南炕落座。

在家庭之中,闲谈或吃饭要请长辈居上坐。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肉,请亲朋做客。客人进门先向西墙的祖先神位叩头,然后才能入座。吃完饭不准道谢,也不能擦嘴,否则即代表对主人的不尊重。

满族人家来客,如果长者不在家,只能男孩子陪客。满族待客吃饭前,必须用干净的抹布当着客人面再将饭桌擦一遍,接着上来四个压桌小菜摆在桌心儿,再上吃碟和筷子。筷子要摆齐,但不能当客人面墩齐。筷子摆在桌子右侧,粗头向外。上菜要上双数。

七、守信

在传统的满族社区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社区居民相互之间以恪守信义为天经地义。时人以“窃人之财为耻”,若在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也要招失认领。同一村庄内的邻里之间,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断无违约情形。

旧时东北地广人稀,远途行路之人在途中只能找民宅投宿。而满族人家对陌生的旅人全都热情招待,不仅留宿,还要供酒供饭。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家人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以草指示所去方向,主人回来自会明白。

八、姑嫂

在传统的满族人家,已婚妇女的地位低下。媳妇恭敬公婆,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

但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很高,此即所谓“重小姑”之俗。家中的媳妇需要对长辈及小姑请安行礼。《清稗类钞》载:“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亚于姑,宴居会食,翁姑上坐,小姑则坐,媳妇则侍之于旁,进盘匝奉栉巾唯谨,如仆媪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