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仪:揭开人们心中的规矩迷思

礼仪:揭开人们心中的规矩迷思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姥姥打板儿是嫌板儿不守规矩。其实,规矩原本是木匠勾画所制器具形状的工具,人们将其义拓展引申为为人处事的一定标准、法则或习惯,即成为常说的“规矩”。规矩与礼仪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并不完全等同。规矩由人而定,因人而异。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中,礼仪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礼仪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进化着的,它是人类文化、道德、教育,以及自我修养等诸多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

礼仪:揭开人们心中的规矩迷思

红楼梦》第四十回里有这样一段:到荣国府“打秋风”的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进了大观园。那板儿乃村野小儿没见过什么世面,一路上只是怯怯地跟在刘姥姥身后。待来到探春姑娘住的秋爽斋,“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槌子要击(白玉比目磬),丫环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玩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有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刘姥姥打板儿是嫌板儿不守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规矩原本是木匠勾画所制器具形状的工具,人们将其义拓展引申为为人处事的一定标准、法则或习惯,即成为常说的“规矩”。

所谓礼仪,是指一定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某种方式、程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过程中体现于语言、仪表、仪态、气质风度等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

规矩与礼仪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并不完全等同。规矩由人而定,因人而异。荣国府有大家之规,刘姥姥也有村野小户之矩,这两处的规矩有着天壤之别。

礼仪则不然。礼仪所涵盖的是一定社会结构中的每个人。

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中,礼仪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合乎时尚,崇尚文明,成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期追求理想的行为规范的共同基点。

表面上看,礼仪无非展示着人们的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等生活中的细小枝节,但本质上它却体现着一定社会独有的风范,以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程度。

礼仪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进化着的,它是人类文化、道德、教育,以及自我修养等诸多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

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很注重展示本国文明水准的窗口——礼仪,即使是Ladyfirst(女士优先)这项十分古老的礼仪,也仍被视为西方现代礼仪的重要内容并予以发扬和光大。

“我们中国不是素来享有礼仪之邦美称的呢?”我的一位年轻朋友问道。

“是的。”

“那么历史文献中有没有提到礼仪呢?”他又问道。

“有的,《论语·雍也》篇中这样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有朴实的品质而缺乏礼仪方面的修养,便会显得粗野俗气;而如果只讲究行为举止的礼仪修养,却不具备朴实的品质,便会流于虚伪浅薄。他必须既有良限的礼仪修养,又有优秀的品质,才能称得上是谦谦君子。

“这话说得真精彩!几千年前的孔老夫子竟然把做人的标准讲得这么透彻……”

正是孔子的这种“不学礼,无以立”的思想准则,对我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社会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历史文明的重要核心部分。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不仅要谨记“君臣之义”、“长幼之序”,而且要在行为上体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以促动“郁郁乎文哉”的社会风尚的形成。请看清代学者李子潜先生编写的礼仪著作《弟子规》中的片断,便能了解到经过不断丰富、调整而形成的中国古代礼仪体系:

…………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www.xing528.com)

袜与履,俱紧切。

……

步从容,立端正。

……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

凡道字,重且舒,

勿疾急,勿模糊。

……

然而日趋繁缛的礼仪体系最终变成了束缚国人个性发展的教条。

“打倒封建礼教!”这是20世纪初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响亮口号,呐喊者是一群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青年。

“打倒封、资、修!”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席卷全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叫喊,红卫兵们振臂高呼,一切文明和礼仪都被统统打倒了。一时间,中国社会变得长幼无序、男女无别,完全陷入了无礼无度的不堪境地。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渴望重建精神家园的中国人发出了心灵的呼唤。

正是这种觉悟,促动了人们礼仪观念的苏醒。社交礼仪、商业礼仪、国际礼仪被装在一只只漂亮的彩盒中送到了需求者的面前。

现在,亲爱的读者,你打开的就是这样一只漂亮的彩盒——公关礼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