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胃中可能隐藏着诺贝尔奖

胃中可能隐藏着诺贝尔奖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胃是盛食物的地方,可也埋藏着诺贝尔奖。上缘称胃小弯,下缘称胃大弯。本人也因之而得到了科技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的垂青。正如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评价: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加深了人类对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认识。总的说来,人类目前对胃的认知还很有限,胃可能存在着其他防止自伤的机制,这也许就是埋藏着的新的诺贝尔奖,等待人们前去挖掘。

胃中可能隐藏着诺贝尔奖

胃是盛食物的地方,可也埋藏着诺贝尔奖。掘得“这一桶金”的是两位澳大利亚医生,马歇尔与沃伦。胃这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人体器官,自此名声大噪,也吊起了人们想知道更多内幕的“胃口”。本文择其一二,以飨读者。

认识你的胃

胃处于腹部的上端,与胸腔仅一壁之隔,其形状犹如一只大茄子,常随体位的改变和食物量的不同而变化。它“能屈能伸”,“伸”(扩张)时容量可达3 000毫升,而极度收缩状态(“屈”时)又几乎变成一条管子。全胃由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4部分组成。胃体又分前后两壁,上下两缘。上缘称胃小弯,下缘称胃大弯。值得注意的是,幽门部与胃小弯堪称胃中两个“是非之地”,前者是溃疡病的高发部位,后者则是谈之色变的胃癌重灾区。

胃还有进出两个口,如同闸门各司其职。进口叫贲门,和食管相连,职责是只准食物入胃,不得返回食管,如果返回了食管并吐了出来,就叫呕吐了;出口叫幽门,和十二指肠衔接,只允许食物进入肠道,不能倒流回来。

胃属于消化器官,之所以能消化食物,全赖于“三板斧”——

第一板斧叫胃蛋白酶,是由胃黏膜分泌出来的一种酶类物质,其绝活就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是胃消化食物的主要方式,医学称为化学性消化。

第二板斧叫盐酸,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食物进入胃里,盐酸首先把食物中的细菌杀死,然后再使富含纤维的食物变得柔软,同时调节蛋白酶的活性,让其保持使活性达到最大的浓度,对食物进行消化。

第三板斧叫黏液,黏液能把食物包裹起来,既起润滑作用又能保护胃黏膜,使胃不受由食物引起的机械损伤。

胃凭着这三板斧,几乎可以消化一切食物。食物得到初步消化后被推送到小肠,做进一步地消化与营养吸收。可见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营养、体格与心理质量,其重要性无论怎么讲也不算过分。

幽门螺杆菌——胃的“天敌”

千百年来,人类遭受着诸如胃炎胃溃疡乃至胃癌的折磨,病根何在呢?早先,医学专家将目光锁定在精神压力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胃酸分泌异常上,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无酸不溃疡”的观点。然而,当日历翻到20世纪80年代,两位澳大利亚医生破天荒地打破了这一医学教条,革命性地改变了医学界对胃病的传统理念与治疗方法,为全球数以亿计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本人也因之而得到了科技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的垂青。

两位医生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先驱性地发现了胃病的真凶——幽门螺杆菌。早在1982年,供职于澳大利亚珀斯的沃伦与马歇尔,在对死者进行尸检时发现,近一半死者的胃下部寄生着一种细菌,而寄生细菌的部位总是存在着发炎现象。于是他们采集样本培养出了这种细菌,起名为幽门螺杆菌。其后,为获得这种细菌致病的证据,马歇尔还以身“试”菌,服食了培养的幽门螺杆菌,结果果然患上了胃炎。接下来,两人又借助于胃镜对100例胃病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所有胃溃疡病人的胃内都有这种细菌繁衍

这一发现至少有两大意义:一是找到了导致胃病的真凶,从而将原先人们眼中的生活方式病,变成了一种感染性疾病,而感染性疾病人类可利用抗生素治愈;二是为某些疑难疾病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自从幽门螺杆菌问世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相关研究急剧升温,科学家已将视野从胃炎、胃溃疡等扩展到了癌症(如胃癌、淋巴癌)、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种,力争找到对付这些疑难杂症的办法。正如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评价: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加深了人类对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认识。可谓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胃不自我消化之秘

刚才说过,人的胃能消化所有食物,包括猪、牛、羊等畜类的肉与胃,也许你会担心:它能否将自身也消化掉呢?

放心,你的胃能消化各种肉类,但也是肉的胃自身始终安然无恙。对于其中的机巧,美国的德本教授研究认为:首先得益于胃黏膜内存在一种特别物质,足以抵抗盐酸与胃蛋白酶的伤害。这种特别物质就是存在于胃细胞膜表面的脂类物质,若脂类物质一旦丧失(比如用洗涤剂去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另外,胃壁细胞经常更新,老细胞不断地从表面脱落,由组织内的新生细胞取而代之。据德本教授估计,人的胃每分钟约有50万个细胞脱落,胃黏膜层每3天就全部更新1次,即使胃的内壁受到了伤害,也可以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完全修复。可见人的胃并不是不会“消化”自己,而是在被“消化”到某种程度后就会立即自我更新。换言之,胃是依靠这种神奇的自我修复机制保护了自身。

那么,既然胃有如此神奇的自我修复功能,为什么又会发生溃疡病呢?可以这样来理解:胃的自我修复功能是有限度的,正常情况下可以能够做到;但如果破坏的因素太大,超过了自我修复的能力,胃溃疡就产生了。比如幽门螺杆菌的偷袭、空腹服用阿司匹林等刺激性强的药物,或某些精神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胃就可能发生难以修复的自我消化,进而形成溃疡病。

总的说来,人类目前对胃的认知还很有限,胃可能存在着其他防止自伤的机制,这也许就是埋藏着的新的诺贝尔奖,等待人们前去挖掘。

切了胃还能否消化食物(www.xing528.com)

胃一旦被手术切掉,食物还能被消化吗?能。诚然,胃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这一点,医生在做胃切除手术时会根据病情,尽可能多地保留残胃,最多只切去2/3,医学上称为胃大部切除术。手术后,残胃会逐渐“再生”,几年之后就可能达到以前的大小,因而对食物消化影响不大。

当然,如果患了严重的胃癌,为了保全生命,医生只得“舍车保帅”,将整个胃全部拿掉。即便如此,人的消化过程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仍旧可以进行。因为,胃的作用主要在“碾磨”粗食物和分泌部分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还有许多重要的消化酶是由肝、胰等器官分泌的,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主要在小肠里进行。对全胃切除的病人,只要在食物的制作方面下点工夫,如进食流质或稀薄的半流质食物,在小肠里照样可以消化吸收。

因此,当医生告诉你要部分或全部舍弃胃时,你大可不必犹豫不决,该舍就舍就是你的最佳选择。

胃能识别谎言

人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说谎时(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的谎言),多少都有些禁不住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以及出汗等现象发生,这便是科学家研制测谎仪器所依据的原理。也正是这样,传统测谎仪器的精确度往往不高。因为心跳、血压的变化并不完全受控于大脑,还受到激素等因素的影响,容易让那些克制情绪能力强的说谎者蒙混过关。

胃就不一样了,它拥有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生理反应的独立性很强,几乎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用来测谎更为真实可靠。科学家发现,正常情况下胃部波动频率为每分钟3次左右,如果一个人说谎,神经紧张会导致胃部波动频率增加,或者停滞并伴有异样的声响。这种生理变化可以通过电子测胃仪测试出来,进而判断接受测试者是否在说谎话。美国一位叫做帕斯利查的教授,用此法测试了16名健康人,结果显示相当可靠,若与传统的测谎仪结合使用,准确率会更高。

打好保“胃”战

胃对人的健康如此重要,强化保护措施势在必行。专家建议你这样做:

(1)优选食物:遵循均衡、多样、节制的六字箴言来安排食谱。具体有五谷类、不加糖的奶类及奶制品、豆浆、豆腐、蛋、鱼、嫩而无筋的瘦肉肝脏等。食谱宜偏重于清淡,多一些纤维素较高的食物,收到清理胃脏的效果,如萝卜能消食化积、山药有助于健脾开胃等。特别是牛奶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一些水果其保胃作用突出,不可冷落。反之,烟、酒、浓茶咖啡辣椒咖喱、糖食、肉汤鸡汤、过多的鲜味食品皆不利于胃,应适量节制为妙。

(2)尊重胃的生物钟:胃有自己的“作息时间”,一日三餐之时会自动分泌出胃酸以及蛋白酶等,迎接食物的到来。如果进餐时间过分随意,或搞突然袭击,暴饮暴食,胃将不知所措。时间一长,便会抗议甚至闹事——胃病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3)细嚼慢咽:吃得太快,食物咀嚼不够,会使胃里的消化液分泌不足,造成消化不良。

(4)吃好早餐:清晨醒来,处于十几个小时的空腹状态,如果不进早餐,夜间分泌的胃液缺乏食物中和,可刺激胃黏膜而引起不适。

(5)睡前勿食:宵夜可增加胃的负担,还可能使某些症状恶化,尽量不要在睡前3小时内吃东西。同时睡眠要充足,睡眠能显著提升一种称为TFF2的蛋白质水平,可有效地保护胃黏膜不受伤害。这也是常熬夜者易与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结缘的症结所在。

(6)餐后休息:餐后避免立即工作或激烈运动,“百步走”应先坐或半卧半小时以后开始。当然,完全躺下来、趴睡或瘫在沙发上看电视也不妥。

(7)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稳定,消除精神压力。胃是人类脏器中最受精神、情绪、心理影响的一个器官,被称为人的第二张脸。诸如抑郁、焦虑、紧张、激动都可能干扰神经体液分泌而累及胃。可以说心情好,胃也就健康。

(8)小心药物:迄今为止,医学专家已经发现不少药物可以损胃。主要有三大类:①乙酰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②保泰松、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物;③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强的松)等。尽量少用或不用。

(9)对胃之“天敌”——幽门螺杆菌要除恶务尽:目前提倡使用三联疗法,即铋剂(如丽珠得乐)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加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甲硝唑),疗程1~2周。

(10)及时就医:若出现消化道症状并持续1个月以上,就应到医院接受胃镜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并予以合理治疗,万不可拖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