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光辉文献: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

光辉文献: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站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全面封锁和武力威胁,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难度超乎想象。

光辉文献: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

一、承前启后、接力探索、历经千辛开创伟大道路

世间的道路虽有千条万条,但归根到底只有两条:正确道路和错误道路。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结果会截然相反:走正确道路通向成功、富强和幸福,走错误道路通向失败、贫困和痛苦。所以,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谁的主观臆断,更不是任何外部力量的强迫,而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一代代仁人志士反复探索的基础上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做出的伟大选择,得出的坚定结论。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幕。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掠夺,洞开了“天朝上国”封闭自守的大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曾经创造过灿烂文化、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东方农业大国,面对西方诸国挟工业文明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强烈冲击,被逼到国破种亡的危险境地,开始陷入“千年未有之变局”。朝野上下,不堪屈辱和不甘屈服的中国人由此开始了救亡图存、奋发图强和振兴民族的艰难历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相继发生;农民阶级造反派、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维新派纷纷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开始了一次又一次救国救民的实践尝试。每次尝试虽然都以亮丽的方式登场,但最终都以惨淡黯然的方式落幕。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带着各种方案东寻西找,上下求索,流血牺牲,奋斗了70年仍然找不到出路,看不见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创了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发展打开了一扇门窗。一线光明射入黑暗沉闷的中国,人们仿佛呼吸到了清新空气,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是,犹如流星划过夜空一样,闪亮过后黑暗如常。皇帝虽然没有了,却出现了一批大大小小混战的军阀;共和国虽然建立了,但旧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帝国主义的掠夺、地主阶级的压迫、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犹如三座大山压在背上,让中国人民无法直起腰杆站立。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抗争,却带来一次次的失败,就连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国家依然四分五裂,社会依然战乱不止,人民依然水深火热,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变得更加糟糕。惨痛的教训说明:救亡图存和振兴民族的出路不是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战争,不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展实业的自救,不是在保全封建根基基础上的改良维新,也不是依附西方、步西方后尘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出路还得在别处寻找。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这就是方向。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联系起来认真思考与探索,中国的面貌从此发生了改变。从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功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终于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自身的解放,从此站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和动员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投身到新国家、新社会和新制度的建设上来,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长期受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又用短短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进步发展扫除了障碍,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任务艰巨,道路漫长。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不易,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更难。领导和建设一项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在只能生产粮食棉花、桌椅板凳、茶壶茶碗而现代工业极其薄弱的基础上追赶世界现代化的步伐,不仅需要豪迈情怀,还需要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专门人才和科学方法等。站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全面封锁和武力威胁,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难度超乎想象。

从1956年到1976年的20年,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的道路上做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经历了重大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方面,只用10年多一点时间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以后的探索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关系国家安全等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取得了关键突破,“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和发射,破除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核威胁,为争取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分析,以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的阐述,提出了我们党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些独创性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对中国国情和阶级关系的研判以及对国际形势的估计出现了重大失误,把阶级斗争当作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和越来越“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给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造成严重破坏,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词句和未来设想教条化,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形成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机制。在巨大成就和重大曲折两者之间,前者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后者表明,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仍然没有搞清楚。(www.xing528.com)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从那时起直到现在的3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承前启后,接力探索,给出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举世瞩目、成就斐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重新确立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加快实现现代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新世纪新的十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这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歌曲的歌词,恰好最准确地反映了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豪迈与自信。在这条道路上,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不仅创造了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奇迹”,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已经告别穷困,总体达到小康,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