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纳粹时期的德国高等教育-走进世界名校

纳粹时期的德国高等教育-走进世界名校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期间引起德国高校动乱的诱因是多重的,其中,希特勒在统治期间的反动教育观点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极端措施无疑是罪魁祸首。因此,把德国的高等教育堕化成只为纳粹服务的工具,成为他弥补个人的自卑和实现愚民统治的重要途径。他们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德国大学中最危险的学生群体。这一时期高校教师群体狭隘偏激的态度和行为也对德国的大学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纳粹时期的德国高等教育-走进世界名校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大学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学术水平稍微有所下降的话,那么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大学则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真正的灾难时期。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年)建立了号称是“第三帝国”(Dritte Reich)[102]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1939年,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战败。从1933~1945年,尽管这一时期仅持续了短短的12年,却给具有数百年光辉历史的德国大学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在此期间引起德国高校动乱的诱因是多重的,其中,希特勒在统治期间的反动教育观点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极端措施无疑是罪魁祸首。此外,战争对德国各个大学和学院师生的影响,以及德国民众个性中某些民族传统倾向亦被认为是促成这些破坏的重要帮凶。

希特勒被描述为“一个受过比农民略多一点教育的农夫之子”[103]。他不善于学习,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高等教育,也从未试图进行阅读学习。即使是在他煽动暴乱的日子里,他也未曾读过一本书。他感受到一些政党领袖在心里对他的藐视,为此他一直怀恨在心。“他们低估我,”他曾对此抗议道,“就因为我是从底层,比他们低的层面爬上来的,就因为我没有受过教育,不会他们那种自以为是的‘教养’。”[104]他对于自己出身低微和所受教育不多的问题,有一种复杂的自卑感,这让他期待着别人和自己成为同类人。但教育不像金钱,无法简单地通过暴力的途径获得,它只能通过个人本身的学习活动和智能来取得。而希特勒既无超人的智力天赋,也不愿通过后天努力去扩充学识。因此,对他来说唯一可以改变这一切而又不会伤害到他的狂妄自大的方式,就是信奉对教育的蔑视。[105]由于希特勒本人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他很担心其他人因为受到了比他高的教育而变得难以驾驭。他的目标是个人的绝对权力,让所有人都诚服于他。他需要军队,需要成千上万的不会为自己打算、毫无迟疑遵守他命令的下属部众。因此,把德国的高等教育堕化成只为纳粹服务的工具,成为他弥补个人的自卑和实现愚民统治的重要途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国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所拥有的在校学生数量比欧洲其他国家要多。大学生涯被看作是通往政府部门和从事律师、医生等职业最通常的途径。然而,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和受教育范围的扩大,德国的大学逐渐从青年学子求知者的天堂沦落为骄奢和暴戾的年轻人的乐土。这一时期德国大学中同时存在着几类比较消极的学生群体,包括:

(1)既无天赋也没有学术热情的高校学生。这些人大多来自富裕的阶层,在纳粹德国众多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成为喝酒、放歌、击剑、决斗,甚至吸毒和嫖娼等更多肮脏娱乐活动的主角。相比寂寞枯燥的学术生活,这些由学生团体支持的活动无疑更能点燃他们的激情。这类学生中的许多人都偏爱参与政治,怀着随时准备去干一番事业或去经历一次冒险的“理想”。殊不知,这些都是一些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为报复1918年德国战败的反动派所策划的。

(2)未受到充足有效的训练、难以从事手工业商业,也没有博学到可以成功胜任一些精细专业化工作的学生。虽然许多年轻人都怀抱着谋求体面工作的想法进入大学,但这一时期德国高校学生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政府部门或各种社会职位所需要的人才数量。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了一支有学识的无产阶级大军的出现。这类学生形成了一个充满怨恨与愤怒的群体,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犹太人或者政府,因此极易成为任何尝试劫掠他人工作岗位的群体中的一员。

(3)一战后退役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大学的前任军队士官。他们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德国大学中最危险的学生群体。这些人进入大学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在高校师生中进行反动的宣传和行动。这些士兵官员的大量涌入造成德国高校人数的激增,而这种趋势也为各种势力把黑手伸向高校师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这一时期高校教师群体狭隘偏激的态度和行为也对德国的大学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纳粹德国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很反动,他们既不跟那些心胸宽阔的同僚交友,也不愿跟与自己的政治观相违背的政治家合作。这些教师总在课堂上用言语讽刺生理有缺陷的人或粗俗地辱骂自己的同事。一些老师甚至把犹太学生和女性学生从自己的研讨课上驱逐出去。这些教师在学生时期都曾参加过一些反动的学生组织,这可能是造成他们这种狭隘的反动行为的部分原因。但就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这些消极影响的产生可能更多源自这个国家和民族带给他们个性中墨守成规的特质。纵观德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德国大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接受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因此高校教师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归属于国家行政机构的职员。在一个把官员和行政职员当作精英对待的国家,这样的地位让高校教师们感受到强烈的自豪感,而他们个性中墨守成规的特质也时刻提醒着他们不要去反抗这样的职位等级评定制度。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心态,到了第三帝国时期,高校中的许多教师便明目张胆地宣称自己是纳粹主义者。当希特勒和他的团队正在极力寻找学术上的拥护者时,那些观望等待更高薪酬和职业、敌视犹太人和自由党同僚的高级教师,都极易被希特勒收服。[106]

基于这样的反科学思想,以及大学和社会中各种消极的影响,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势力在掌握政权后立即通过制定官吏法、在学生中设立政治组织、实施行政上的中央集权化和推行人种政策等各种措施,开始对大学大规模的侵入和改造。(www.xing528.com)

对大学内部的改革首先由纳粹学生同盟发起。1933年,在亚琛召开的德意志学生会议上,“军人、劳动者、学问”成为第三帝国学生理想的象征。[107]同年4月,柏林的大学生针对大学中的非德意志精神,提出了12条纲领,要求大学纳粹化,取消希伯来语,驱逐犹太教师。多数大学中的非德语书籍被纳粹学生们没收并焚烧销毁。同年4月25日,纳粹政府制定了《改善德意志学校和大学的过剩状况的法律》(Das Gesetz gegen Berfüllung deutscher Schulen und Hochschulen)。该法律提出要将大学生数量减少75%,并特别规定了犹太学生和新入学女生的比例不能超过1.5%和10%。同时,纳粹学生同盟会被确认为当时德国唯一合法的学生组织。

为加强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控制,摧毁学术自由的余烬,使教育成为他完全控制德国人民思想和意识的工具,希特勒对德国大学的行政管理进行了“一体化”(Gleichschaltung)的改造。1933年公布的《简化大学管理的暂定措置》将纳粹的“领袖原则”(Führerprinzip)[108]导入了高等教育的组织与管理体系中。1934年5月1日,德国纳粹政权在中央设立了帝国科学教育文化部(Reichsministerium für Wissenschaft,Erziehung und Volksbildung)。因之前在各州已经设立了负责具体文教行政事务的主管厅,德国教育史上独特的一元制行政管理体系由此诞生。[109]

事实上,早在1933年时,大学行政管理机构便已经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重组:希特勒直接任命和领导教育大臣。教育大臣再任命各个大学的校长、院长或其他领袖。在征得校长意见后,教育大臣直接任命一位听从于校长的教师领袖。以此类推,再以同样的方式在校长的推荐下由教育大臣任命产生副校长和院长,院长直接对校长负责。各院长和两名纳粹教师联盟的成员构成学院会议,仅负责向校长提供建议。各院长、所有专职教授以及两名由教师领袖选出的客座教授构成学校董事会,同样也仅负责向院长提出建议。

学生也被按照同样原则组织起来:所有雅利安[110]学生和德意志血统学生构成学生机构。“学生联盟”由仅占学生群体12%的成员构成,作为学生机构中更进一步的核心团体。每个大学都有一名由教育大臣任命的学生领袖,其地位等同于教师领袖,也只对校长负责。有关学生奖罚惩处条例的问题由校长、教师领袖和学生领袖所构成的委员会处理。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限制权,因为学生联盟并非隶属于教育大臣,而是隶属于财务大臣的;而财务大臣直接对希特勒负责。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宣誓效忠于希特勒。通过这种“一体化”的行政管理方式,纳粹德国的高等教育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的体制,建立起了以希特勒为权力核心的“领袖原则”。这为希特勒实现权力目标,铲除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强“国防意识”思想的灌输,并最终树立起希特勒和纳粹党的绝对权力核心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11]

为使德国高校变成培养纳粹成员的苗圃,纳粹政府还在高校学生中开展了抵制非纳粹成员教师的学术清理运动。高校教师中受此动乱影响最大的便是那些犹太人和半犹太血统的教师。这其实也根源于希特勒的种族理论,而这个所谓的理论不过是他为了激起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盲目偏见而编纂的一个借口。在其煽动下,1933年,柏林大学的学生打出标语,要求犹太人应被当作外国人。在1933~1934年间,有15%的大学教授被开除。1934年之后,还有教授不断离开大学。还有的学者直接被关进了集中营,最后死在里面。当时大部分德国教授流亡到了国外,栖身于英国、法国、日本和北欧等国。其后,大部分人到了美国。除了教授以外,这一时期大量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也纷纷离开了学校。据美国相关机构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1933~1934年间大约有7 000多名德国大学的流亡者到了美国,其中大学教师有2 500人左右。[112]而1933~1945年期间,美国接受的德国犹太难民总数竟达到了9万名以上,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科学家。这些科技精英对美国大学的教学、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美国科学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兴起还真的要感谢希特勒,正是他的愚昧和专制,把一大批杰出的德国科学家驱赶到了美国。[113]

可以说,随着一系列大学纳粹化改革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德国大学经百年积累所形成的传统,以及由这一传统所带来的学风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希特勒领导的纳粹统治下的12年,是德国大学的一场巨大的浩劫,德国大学由此倒退了数十年。从1933~1940年,德国大学的学生数量减少了一半。在整个浩劫中,德国在自然科学、医学和人文科学方面一共流失了1 200多名教授,这对德国大学的学术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